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去看,那么里面有几句重要的,我特别跟大家提一提。在十一面倒数第五行当中,有几句话很重要。“未悟心者,须用文字;已悟心者,一切名言皆剩余也。”这一句很重要,说得很好,那么由此可知,经教是给谁用的呢?给没开悟的人用,给迷惑颠倒的人用。可是你用你要知道,决定不能够增长你的迷惑颠倒,那就麻烦大了。像从前有一个同学讲百法明门论,他来告诉我,他也是我的学生,在我这里学的,以后在师大中道社里面讲百法明门。他来给我说,我就告诉他,我问他,我说百法明门,我有点怀疑,恐怕你讲的是百法黑门。明是什么呢?听了之后就开悟了,那是明。黑是什么呢?愈听愈迷惑,愈听愈为文字所转,那就糟糕了!你讲一百条,他脑子里记了一百条名相,又增加一百种分别,一百种执著,打一百种妄想,不是走的黑门吗?那里是明门呢?很不容易啊!佛法如何讲得叫人开悟啊!不能叫人死在字里行间。听,不能死在言语之下;看,不可以死在字里行间。说听都是工具,你要好好善用这个工具,在这个工具里面大彻大悟,悟入自己的心性,这个才叫真正的善学,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非常地重要。

  

  那么倒数第三行这个当中也有几句,我念一念,“得此体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这个三句话说出显体的重要性。因为你明了体,你修学有个目标,有个方向,有个重心,你才不会走冤枉路。你要是不明了的话,你修什么?不晓得。学什么?也不晓得。这个前途是黑暗的,是渺茫的,在这种情形之下,要想维持一个长远的道心,不容易,所以说是,他当然会退转,这个是必然的道理;一定要在此地讲求。那么倒数第二行一开端,这个地方的几句,我给诸位念一念,“显体一章,别在法身。”可见得重要性太大了,显体就是显的法身理体,我们的本体。“宗章”,宗是明宗,明宗这一章,“别在般若”,般若是智慧,所以修行离不开智慧;佛在四十九年教学当中,讲般若的时间最长,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的教学,二十二年讲般若,可见得般若是佛法主要的课程,那么这是讲到明宗,就特别显示出般若章。

  

  论用,这个“用章”就是论用这一章,“别在解脱”。法身、般若、解脱,我们合称为三德,如来果地上的三德。这才显示出五重玄义的建立,实实在在它是有道理的,不是随便建立的。末后讲“教相,分别总别”。教相是什么?是讲的教学,就是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呢,课程标准。这个课程应当安在某一个阶段来修学,或者排在一年级,排在二年级,排在某一个程度上,这个就是属于教相。教是教学,相就是仪式,我们今天讲的课程标准,教学的课程标准。它这五个项目,也就是五章,前后次第不能够错乱了,因为它是连带生起的。先解译名,经名,经名之后显体,显体之后明宗,明宗之后论用,论用之后再判别教相,所以它是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够错乱了,那么讲到体,体的意思有三种,一种是“礼体义”,这个注解上有。第二种,“体底义”。第三种,“体达义”。这个文还是大家自己看,我只把重要的几句提示给诸位,请翻开十二页第二行,当中看起。

  

  “故须以礼释体,明是贵极之法,法身德也。”这个是以礼来解释。而礼这一个字,我们要在第一大愿的时候,跟诸位详细地来解释,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到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跟诸位细说。那么在此地是当作尊贵讲,至尊至贵无过于心性,心性的本体,这是法身德。那么第二个讲法呢,底,底就是追根究底,这个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怕你问,不怕你追根究底,这个跟其他学术宗教不一样。宗教不容许你追根究底,你有问题,实在解释不了,他拿个上帝来搪塞,这是上帝的意思,就不能问了,就没有法子了,这不能叫人服气的,佛法是欢迎你追根究底地来问。

  

  所以体有底的意思,追根究底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所以说“以底释体,明是透彻之宗,般若德也。”佛法是求智慧,求智慧,一定要追根究底。那么第三呢,体是达,达是通达,“以达释体,明是无碍之用,解脱德也。”达是通达,没有障碍。所以体里面就有三个意思,一个是贵极之义,一个是透彻之义,一个是无碍之义,诸位只要记住这三个意思,这个都是自性,就是清净心里面的特性。那么六祖悟入的时候,也就是见到这个体,证入这个体的时候,这个自性的时候,这叫悟道,禅宗叫大彻大悟。那么他对五祖说了几句话,这个几句话是坛经上都有,非常重要,他跟五祖说,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忽然开悟了,开悟之后就说了五句话,这个五句就是他心得报告。五祖一听,晓得了,你不用再说,我知道了,就开悟了,衣钵马上就传给他了,那么他说了那几句呢?他自己的境界是见一切法不离自性,这就跟我们前面讲大方广意思一样,他入了这个境界。

  

  就好像一个人作梦的时候,一下醒过来;这一梦,哎呀!原来是梦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心变现的,梦中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他人,就是这个意思。他忽然梦见山河大地,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全是自己清净心中,显现出来之物,他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那么他对一切众生当然平等。为什么呢?众生与我是一,不是二,他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生佛不二,万法不二,也就是维摩经里入不二法门,他证入这个境界。所以他说出,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说到这个地方,五祖说不必再说下去了,我知道了。好像作梦,他醒过来了,真正觉悟,入了这个境界,这就是入大方广的境界,亲证大方广的境界。

  

  我们再往下面看,下面两行也很重要。“综此三义”,综合前面讲这三个意思,贵极、透彻、无碍,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为一妙体”,这个妙体就是本经之体,这个经的妙体。“迷之则历劫长沦”,众生之所以称之为众生,就是迷这一个体,迷失了你自己的心性,所以才有长劫的六道轮回。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五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第二段“明正出体”。我们看这一节文,“今所出之体,而非华严全部,乃出当品别行一卷之体也。名虽有异,体即不殊。”首先要跟诸位说明,这个出。古人常常用这一个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拿现在的话来讲呢?就是显的意思,就是说明,有说明的意思。出就说出,给大家说出,把这桩事情说明白,说出来,出是这个意思,将来诸位看经论,古德常常用这个字。这个地方说出来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全部经的,而就这一章来说的,就是这一卷,末后这一卷,这是特别说明。

  

  那么这一卷呢,跟全经当然是一体的,不会是二体;但是也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完全一样,那又何必说这一句话呢,这话就是多余的了,累赘的了。虽然一样,里面又有一些不同,不同在那里呢?这一卷,末后这一章,特别是以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理论依据,特别重视这一点。前面说了,这是以一真法界为体;而末后这一卷呢,在一真法界上又加了一点,加了一个什么呢?“性具三千”。昨天晚上我们在弥陀经里面提示过,提示过一念三千。我们此地,你们同修们,看来还是蛮有福报的,因缘很难得,正讲到这个地方;早晨有个同学来,送了一个图来,一念三千图,我们马上就可以影印发给大家。这个一看就很明白,所以的确是有感应,不晓得他在那里找的来的这么一张,早晨送给我看。我一看,正好讲到这个地方,这就省事多了。

  

  现在把它放大了,放大之后在这边影印,马上印好了之后分送给诸位,这是很好的参考资料。“论云,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圆融,生佛无殊致。”这个论是起信论里面所说的。一真法界性,性是体,体性。具足十法界;虽然具足,那显与不显是属于事。譬如说,我们这个心是具足一切梦境,对不对啊?你天天会作梦嘛!梦是心变现的,具足一切境,梦境。梦境显与不显,那是缘,有这个缘,它就显了;没有这个缘,它不显。其实梦境也不是无缘无故生的,佛在大经里面讲,梦境有四种因缘会作梦,就是心会现梦境。第一种是宿业,过去生中所造的。有时候梦中梦的这个境界,从来也没有见过,也没有想到过,为什么会作这个梦?这一生没想到没见过,前生曾经想过做过,你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种子起现行。

  

  诸位要晓得睡眠的时候,不如清醒的时候,清醒的时候,意志比较容易控制;睡眠的时候,意志不能控制。不能控制,所以在多生多劫之前的宿业,有的时候会现行,控制不住会现行,所以会作很多奇怪的梦,有这些梦境出现。那么第二种是妄想,心散乱妄想会作梦。这个妄想的时候,我们也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道理。那么第三种呢,有预兆的梦,就是未来的事情,明后天的事情,或者几个月以后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你在梦中就出现了,是种预兆的梦。由此可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不通三世,怎么会预先有预兆呢?这个预兆就是未来的事情,怎么未来的事情已经知道了?所以说是因果决定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第四种,鬼神入梦,鬼神来托梦,这个也是有因缘的。假如我们要是梦到过去的,或者是家亲眷属朋友,那地藏经上有,说得很明的。凡是梦到这些,都是他有困难,他有痛若的时候,想来求你帮助。那梦到这个,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晓得这个情形。那么到第二天,我们可以给他念一卷经,或者给他念几百声,念一千声佛号,给他回向,这个就是对他帮助。那么还有他好像非常看到贫穷可怜,愁眉苦脸的样子,可以诵经;在鬼道里头,也可以烧一点纸钱给他,这个是鬼神入梦的。

  

  我在过去,好像是在大概总有二十年前了,我有一个朋友,他来给我说,他说他梦到他的邻居。那个邻居也是他的同事,邻居…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