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110

  ..续本文上一页叹如来之声。如来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音声,还赞叹性德,本性里面的德能无量无边,我们常讲是万德万能。

  

  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你读弥陀经,你才能够了解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水也会说法,风也会说法,树叶相碰撞的音声也会说法,鸟也会说法,六尘说法;这个境界念佛念熟了,所以外面的境界都随心所转。譬如你真的果然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念熟了,听什么音声都是阿弥陀佛,不管听什么声音都是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在念佛,这个境界跟诸位说,这叫功夫达成一片了。什么叫功夫成片,他不晓得,他没有能够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音声,你就听那个节奏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境随心转,音声是六尘境之一,也随境转,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一片念佛的音声。

  

  那么这一段文,慈舟法师的注解注得多,也注得详细,他引用了些小故事,非常有趣味,你们自己可以做参考,给人讲的时候,参考书多一点,材料就丰富了。所以学华严跟学其他的经,的确不一样,华严很有趣味,很生动,不会学得很呆板,很枯燥,不会是。华严是活活泼泼,那么善学华严的人,他能够做到把十方三世所有的境界,都能够收到一心。慈舟法师说,诸位如果你们要不会的话;这是讲佛门修行的大原则,不管是宗门教下,佛与凡夫对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不相同,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生观跟宇宙观不一样。佛法观察的时候,一定用观照,你看我们世间人讲观察佛讲观照。观察是用心意识,就是用分别心,用执著心,用阿赖耶识;而观照呢?它不用,其实在观照还是用,到照住、照见就不用了,真正讲不用心意识是照见,所以这是有三个层次,最初是观照,然后照住,再照见;这三个层次怎么样区分,怎么样修学?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这三个层次,境界不相同,那么诸位自己也可以去查出来去研究,作参考。那么你不懂得观照的话,你就可以观想,你推理,一切音声从那里来的?你就追究这个,去思惟这些,音声从什么地方来的?你认真一追究,音声没有来处。正如同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叫阿难去找心在那里?认真一找,就找不到了,不晓得心在那里。既没有来处,你就能够悟出这个音声是空寂的。所以佛在楞严上说,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拿这一个公式套上一个音声,性音真空,性空真音,这才能发现到音声原来是自性清净心中之物;那么这个跟禅宗里面的参究,没有两样。能够如是回光返照,就晓得一切音声都是法身随缘,法身是体,随缘是用,观想要得力了,才真正能够契入体用不二,这是真正的赞叹出来。也是要这样的修法,就是修这个法门,我们的法身全体才能够显现,这个法门修学的成果才能够得到;考试的时候,才能得个满分。否则的话,法身是法身,音声是音声,法身显不出来;普贤行愿虽修没有成就,像你虽然在念书,考试得个零分,书天天在勤苦地念,考试都不及格,这很冤枉,你没有心得,没有得到东西。

  

  普贤行愿,愿愿要显示,显出自己清净法身的体相作用。所以这个赞叹,这真赞叹,这真正了不起。末后这一段我们把它念下去,这一段不要讲,因为每一段后头都是一样的,前面第一段讲过了,后头都不要说了。“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它注解也说可以略前,跟前面讲法意思完全相同。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第二十五面,“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礼敬、赞叹之后,接著讲广修供养。那么这个里面有两桩事情,第一个是供养,其次讲广修。首先我们要晓得前面已经说过了尽虚空遍法界既然是自己性德所显,所以佛法里面讲平等就基于这个基础上而建立的,三宝平等。那么说到三宝,诸位一定会想到佛、法、僧,三宝是自己,不是别人。佛是自性觉,佛是觉悟的意思,自性觉,自性本来就觉,觉而不迷,可惜我们现在是迷了,变成迷而不觉了。那么这也有同学提出来,无明怎么起来的?几时起来的?我叫他去读楞严经,这个问题在楞严经第四卷里头,释迦牟尼佛答覆富楼那,说了很多。

  

  学佛就是恢复我们的自性觉,这叫皈依佛,皈是回来,是从不觉回过头来,依是依靠,依觉,要依自性觉,这个才叫真正的皈依。假如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好,我们回过头来了,我们依谁呢?去依释迦牟尼佛,依他去,那就错了,那这个佛教就变成宗教了。宗教是什么?自己没有办法,要依靠神,要靠神来保祜,那就变成宗教了,就不是佛法,佛法是皈依自性觉。那么觉呢,你要懂得觉的样子,觉的相是什么?这首先要明了的,觉心是不动的,所以觉心是清净的。我们迷的时候,心是动的,迷一定是动的,迷是妄动。那么我们把这个妄动的心息下来了,皈到静了,这就是皈依觉,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

  

  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这是妄动,这是迷;回过头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些妄念都换了,取代了,把它换过来了,那么阿弥陀佛就是自性觉,念阿弥陀佛就是自性觉,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就是念无量觉。那这样我们念无量觉就好了,何必念阿弥陀佛呢?但是念无量觉,一种功德;念阿弥陀佛,两种功德,不一样。因为阿弥陀佛确实有其人,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有四十八愿;十方世界的众生,只要执持他的名号,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他一定要接引,所以有双重功德,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那么法宝是自性正;实际上自性觉,就是儒家讲的诚意,自性正就是正心,诚意、正心,这是自性正,在佛法里面讲正知正见。什么样的见解是正知正见呢?我们简单说个很粗的相,不带著私心的见解都比较上正确一点,一加上自私,那个见解全就错了。所以凡是一桩事情要想到自己切身利害,这个见解决定不正确,邪知邪见。

  

  所以佛法教给我们,起心动念要想众生,要想一切众生的利害,不但当前众生的利害,还要想到后世众生的利害,这个见解就比较上要正确一点。我们今天俗语里面讲,客观、主观,凡是主观观念的,都有错误,有过失;客观比较上要明朗一点,要正确一点,这是从初浅上来说。所以皈依法,法,狭义的指经典,经典是佛的知见,正知正见。我们要把自己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从那里回过头来,回过头来要依佛知佛见,这是皈依法,所以佛法是自性正。因此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消归自性,这个才有用处;不能消归自性,这个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与我们不相干。

  

  如何把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变成自己的佛法,这叫消归自性。那么第三,皈依僧,僧代表清净,代表和合,我们从与一切众生不和,回过头来要与一切众生和合。世出世间没有不能相处之人,如果有一个人不能相处,你皈依僧就没有做到。因为世出世间一切众生都是自性显现之物,有一个众生不能够相容,不能相和,自性不能显现。换一句话说,不管你修得怎么好。戒律持怎么严,你不能见性,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要和睦,要清净,唯有清净心才能够和睦;凡是不和睦,一定心不清净,心生烦恼,这个是一定道理,僧代表净,所以六和合,里面是以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改,要改过自新,这个叫做修行,那么这就是皈依僧,是从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净,这个叫真正的皈依三宝。

  

  所以三宝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性三宝,这三宝是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不但是一切人具足的,一切动物,十法界有情众生,上自诸佛,下到恶鬼、畜生、地狱,没有一个不具足,个个都具足。那么佛从这一方面来看。所以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他具足三宝,每一个众生都具足三宝。所以我们自己平常造罪业的确很重,我们轻视一个人,看不起一个东西,就是迷失自己的自性三宝,自己在那里造罪业。那么晓得三宝平等了,不但在理上说、在事上说也没有怨亲,因此修平等心,要从怨亲上开始。那么讲到六度,特别讲到忍辱波罗密,诸位晓得忍辱非常重要,没有忍辱,你就没有功德。经上讲得很清楚,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心里一不高兴,功德完全没有了。

  

  所以你要说你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什么时候没有发脾气,算到现在,你的功德时间就这么长。如果一个钟点发了脾气,你的功德不过是十几二十分钟而已,从前你的功德都烧光了,都没有了,所以功德很难成就啊!积功累德,无论什么样的逆境,都不能发脾气;外头境界,我忍无可忍了;外面境界什么?境界不相干,你要能忍,外面境界是佛菩萨,佛菩萨在考试你、考验你;通过了,关关都通过了,你功德攒积下来了。你要是考了不及格了,外面境界是魔,所以说魔与佛是自心变的,与外头境界不相干。我能忍,外面境界是佛;不能忍,外头境界是魔。什么叫魔障?是内心里头有魔,看外面境界就是魔;内心里头是佛,看外头境界都是佛。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没有看到魔;众生看佛都是魔,这没有法子的。

  

  所以我们讲到广修供养。先要讲怨亲平等,贵贱一如,这个样子我们对人对物对事,诚意才能生得出来,然后我们的供养才能普遍,以内财以外财,才能够修离相的布施。布施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得自己的平等,平等心,因为我们的平等心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我们的供养也是要遍供十方。你这个施,不管是多少,性周法界;供养三宝,果超十地,果报超越十地菩萨,那么诸位要记住,供养三宝就是供养觉正净。常言说得好,入道一定是以智慧为根本,而智慧又是以福德为基础,所以一个人不能不修福。前面两愿,偏重在善根上,这一愿偏重在福德上,善根…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