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10

  ..續本文上一頁歎如來之聲。如來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性德,都是從性德裏面流露出來的音聲,還贊歎性德,本性裏面的德能無量無邊,我們常講是萬德萬能。

  

  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然後你讀彌陀經,你才能夠了解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水也會說法,風也會說法,樹葉相碰撞的音聲也會說法,鳥也會說法,六塵說法;這個境界念佛念熟了,所以外面的境界都隨心所轉。譬如你真的果然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念熟了,聽什麼音聲都是阿彌陀佛,不管聽什麼聲音都是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統統在念佛,這個境界跟諸位說,這叫功夫達成一片了。什麼叫功夫成片,他不曉得,他沒有能夠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音聲,你就聽那個節奏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境隨心轉,音聲是六塵境之一,也隨境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片念佛的音聲。

  

  那麼這一段文,慈舟法師的注解注得多,也注得詳細,他引用了些小故事,非常有趣味,你們自己可以做參考,給人講的時候,參考書多一點,材料就豐富了。所以學華嚴跟學其他的經,的確不一樣,華嚴很有趣味,很生動,不會學得很呆板,很枯燥,不會是。華嚴是活活潑潑,那麼善學華嚴的人,他能夠做到把十方叁世所有的境界,都能夠收到一心。慈舟法師說,諸位如果你們要不會的話;這是講佛門修行的大原則,不管是宗門教下,佛與凡夫對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不相同,拿現在的話說,就是人生觀跟宇宙觀不一樣。佛法觀察的時候,一定用觀照,你看我們世間人講觀察佛講觀照。觀察是用心意識,就是用分別心,用執著心,用阿賴耶識;而觀照呢?它不用,其實在觀照還是用,到照住、照見就不用了,真正講不用心意識是照見,所以這是有叁個層次,最初是觀照,然後照住,再照見;這叁個層次怎麼樣區分,怎麼樣修學?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裏面說得非常詳細,很大的篇幅來解釋這叁個層次,境界不相同,那麼諸位自己也可以去查出來去研究,作參考。那麼你不懂得觀照的話,你就可以觀想,你推理,一切音聲從那裏來的?你就追究這個,去思惟這些,音聲從什麼地方來的?你認真一追究,音聲沒有來處。正如同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去找心在那裏?認真一找,就找不到了,不曉得心在那裏。既沒有來處,你就能夠悟出這個音聲是空寂的。所以佛在楞嚴上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拿這一個公式套上一個音聲,性音真空,性空真音,這才能發現到音聲原來是自性清淨心中之物;那麼這個跟禅宗裏面的參究,沒有兩樣。能夠如是回光返照,就曉得一切音聲都是法身隨緣,法身是體,隨緣是用,觀想要得力了,才真正能夠契入體用不二,這是真正的贊歎出來。也是要這樣的修法,就是修這個法門,我們的法身全體才能夠顯現,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才能夠得到;考試的時候,才能得個滿分。否則的話,法身是法身,音聲是音聲,法身顯不出來;普賢行願雖修沒有成就,像你雖然在念書,考試得個零分,書天天在勤苦地念,考試都不及格,這很冤枉,你沒有心得,沒有得到東西。

  

  普賢行願,願願要顯示,顯出自己清淨法身的體相作用。所以這個贊歎,這真贊歎,這真正了不起。末後這一段我們把它念下去,這一段不要講,因爲每一段後頭都是一樣的,前面第一段講過了,後頭都不要說了。“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它注解也說可以略前,跟前面講法意思完全相同。好,我們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第二十五面,“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禮敬、贊歎之後,接著講廣修供養。那麼這個裏面有兩樁事情,第一個是供養,其次講廣修。首先我們要曉得前面已經說過了盡虛空遍法界既然是自己性德所顯,所以佛法裏面講平等就基于這個基礎上而建立的,叁寶平等。那麼說到叁寶,諸位一定會想到佛、法、僧,叁寶是自己,不是別人。佛是自性覺,佛是覺悟的意思,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覺而不迷,可惜我們現在是迷了,變成迷而不覺了。那麼這也有同學提出來,無明怎麼起來的?幾時起來的?我叫他去讀楞嚴經,這個問題在楞嚴經第四卷裏頭,釋迦牟尼佛答覆富樓那,說了很多。

  

  學佛就是恢複我們的自性覺,這叫皈依佛,皈是回來,是從不覺回過頭來,依是依靠,依覺,要依自性覺,這個才叫真正的皈依。假如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好,我們回過頭來了,我們依誰呢?去依釋迦牟尼佛,依他去,那就錯了,那這個佛教就變成宗教了。宗教是什麼?自己沒有辦法,要依靠神,要靠神來保祜,那就變成宗教了,就不是佛法,佛法是皈依自性覺。那麼覺呢,你要懂得覺的樣子,覺的相是什麼?這首先要明了的,覺心是不動的,所以覺心是清淨的。我們迷的時候,心是動的,迷一定是動的,迷是妄動。那麼我們把這個妄動的心息下來了,皈到靜了,這就是皈依覺,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們在境界裏面起心動念,這是妄動,這是迷;回過頭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把那些妄念都換了,取代了,把它換過來了,那麼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念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就是念無量覺。那這樣我們念無量覺就好了,何必念阿彌陀佛呢?但是念無量覺,一種功德;念阿彌陀佛,兩種功德,不一樣。因爲阿彌陀佛確實有其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有四十八願;十方世界的衆生,只要執持他的名號,發願往生,臨命終時他一定要接引,所以有雙重功德,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那麼法寶是自性正;實際上自性覺,就是儒家講的誠意,自性正就是正心,誠意、正心,這是自性正,在佛法裏面講正知正見。什麼樣的見解是正知正見呢?我們簡單說個很粗的相,不帶著私心的見解都比較上正確一點,一加上自私,那個見解全就錯了。所以凡是一樁事情要想到自己切身利害,這個見解決定不正確,邪知邪見。

  

  所以佛法教給我們,起心動念要想衆生,要想一切衆生的利害,不但當前衆生的利害,還要想到後世衆生的利害,這個見解就比較上要正確一點。我們今天俗語裏面講,客觀、主觀,凡是主觀觀念的,都有錯誤,有過失;客觀比較上要明朗一點,要正確一點,這是從初淺上來說。所以皈依法,法,狹義的指經典,經典是佛的知見,正知正見。我們要把自己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從那裏回過頭來,回過頭來要依佛知佛見,這是皈依法,所以佛法是自性正。因此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消歸自性,這個才有用處;不能消歸自性,這個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與我們不相幹。

  

  如何把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變成自己的佛法,這叫消歸自性。那麼第叁,皈依僧,僧代表清淨,代表和合,我們從與一切衆生不和,回過頭來要與一切衆生和合。世出世間沒有不能相處之人,如果有一個人不能相處,你皈依僧就沒有做到。因爲世出世間一切衆生都是自性顯現之物,有一個衆生不能夠相容,不能相和,自性不能顯現。換一句話說,不管你修得怎麼好。戒律持怎麼嚴,你不能見性,這個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要和睦,要清淨,唯有清淨心才能夠和睦;凡是不和睦,一定心不清淨,心生煩惱,這個是一定道理,僧代表淨,所以六和合,裏面是以淨爲主要的一個因素。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有過失要改,要改過自新,這個叫做修行,那麼這就是皈依僧,是從染汙回過頭來,依自性淨,這個叫真正的皈依叁寶。

  

  所以叁寶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性叁寶,這叁寶是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不但是一切人具足的,一切動物,十法界有情衆生,上自諸佛,下到惡鬼、畜生、地獄,沒有一個不具足,個個都具足。那麼佛從這一方面來看。所以才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因爲他具足叁寶,每一個衆生都具足叁寶。所以我們自己平常造罪業的確很重,我們輕視一個人,看不起一個東西,就是迷失自己的自性叁寶,自己在那裏造罪業。那麼曉得叁寶平等了,不但在理上說、在事上說也沒有怨親,因此修平等心,要從怨親上開始。那麼講到六度,特別講到忍辱波羅密,諸位曉得忍辱非常重要,沒有忍辱,你就沒有功德。經上講得很清楚,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嗔恚之火,一發脾氣,心裏一不高興,功德完全沒有了。

  

  所以你要說你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什麼時候沒有發脾氣,算到現在,你的功德時間就這麼長。如果一個鍾點發了脾氣,你的功德不過是十幾二十分鍾而已,從前你的功德都燒光了,都沒有了,所以功德很難成就啊!積功累德,無論什麼樣的逆境,都不能發脾氣;外頭境界,我忍無可忍了;外面境界什麼?境界不相幹,你要能忍,外面境界是佛菩薩,佛菩薩在考試你、考驗你;通過了,關關都通過了,你功德攢積下來了。你要是考了不及格了,外面境界是魔,所以說魔與佛是自心變的,與外頭境界不相幹。我能忍,外面境界是佛;不能忍,外頭境界是魔。什麼叫魔障?是內心裏頭有魔,看外面境界就是魔;內心裏頭是佛,看外頭境界都是佛。所以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佛沒有看到魔;衆生看佛都是魔,這沒有法子的。

  

  所以我們講到廣修供養。先要講怨親平等,貴賤一如,這個樣子我們對人對物對事,誠意才能生得出來,然後我們的供養才能普遍,以內財以外財,才能夠修離相的布施。布施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得自己的平等,平等心,因爲我們的平等心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的供養也是要遍供十方。你這個施,不管是多少,性周法界;供養叁寶,果超十地,果報超越十地菩薩,那麼諸位要記住,供養叁寶就是供養覺正淨。常言說得好,入道一定是以智慧爲根本,而智慧又是以福德爲基礎,所以一個人不能不修福。前面兩願,偏重在善根上,這一願偏重在福德上,善根…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