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课诵本。他对于礼乐,不但他重视,而且他真做到了,我们晓得他持戒很严,这是守礼。他懂音乐,而且他音乐造诣相当之高,他送别的那个曲子,一般在音乐界里认为近百年来,东西方只有两支好的曲子,一个是魂断蓝桥,西方的;一个就是送别,这是中国的,世界名曲,那是他作的,实实在在是很难得。
你看他对于学生,对一般信徒,见到人有过失了,他一句话不说,他从来不责备一个人,看到有人犯过了,他不责备。但是人有好处,有善处,他赞叹,他懂得乐教。他与大众相处在一块,在佛学院教学生,学生有过失,他不讲话。那学生自己怎么晓得有过失呢?他有一个表示的方式,就是他那一天不吃饭了,所以学生晓得了,大概我们有了过失了,老师不说话也不吃饭。于是大家反省,忏悔,那老师又吃饭了,他用这个方法,他不骂人,不责备人,对待任何人,和颜悦色,他用这种方法,所以感化很多的学生。这是个人教学的方法不一样,有些老师是要骂人的,还有老师要打人的。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这一段说明我们能赞的心,跟前面一科意思完全相同。这就说明唯有甚深胜解者才能赞,能赞就是能修赞叹如来这一愿,这一个方法。十愿,我们这才接触到第二,但是已经有相当启发的作用。什么人能修?要甚深胜解的人才能修。甚深胜解从那里得到呢?是要从如来开导之下,我们才能够获得;如来不在世了,我们要从善知识,从经典当中得到。解是理解,是通达、明了,胜是殊胜,而且要相当深度的殊胜的理解;解得浅了,做不到。那么我们想现在一些人,他为什么做不到呢?他根本就不了解,他怎么能做到呢?别说胜解了,根本就不解,甚至于许多,他解错了,所以曲解了经意了,这是非常非常地普遍;那个深之一字,更谈不上了。深是要相当长时间的修养,才能够达到深度的胜解。我自己经验当中,深度的胜解必须要长时期地教学相长,才能够体会到一些。
我们要是听一部经,听完了之后,就把这个书收起来了,束诸高阁,不晓得再到那一年才来摸一下,这没用的,这是一暴十寒;纵然能理解,只理解一个皮毛而已,谈不上深度,甚至于真正的意思,都很难体会。那么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那些菩萨为什么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世间教学是有报酬的,你们学校里这些教员,天天给你们上课,他要拿薪水的,如果说是你们学校不发给他薪水,他来不来上课?他不来了。菩萨没有人发给他薪水,他天天都来,他教得很起劲,他为什么?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为的是要求甚深胜解,所以教学就是求学,教跟求,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呢?在教学当中,你如果自己去求学,有许许多多的里面的问题不能发现,发掘不出来,你自己想不到。你跟大家在一块儿的时候,比如讲这一段东西,有许多人发问,有许多人来质疑,这个质疑、发问里很多很多东西,自己想不到。所以是老师教导学生,学生帮助老师,师资道成,学生资助老师的甚深胜解,的确是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双方面都有进步。
菩萨为了要求甚深胜解,所以他才不疲不厌地教化众生。现前知见,就是前面是如对目前,非常地亲切。那么这一句经文,谛闲法师注子里面讲,跟前面礼敬诸佛这一段来比较看,它这个地方比较简略;文字上简略,意思上一样,意思完全是一样的,那么这一句我们要重视。菩萨教化众生,特别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菩萨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所以佛为什么不教化众生?佛是老师的身分,老师代表尊严,尊师重道,代表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说往教,尊师重道这个心就没有了,所以求学,你来求,老师没有到你家里去教你的,不会找你来教你的,这个不可能的。那么这个样子,教化就不能普遍了,就不广了;为了要达到教化普遍、广大,怎么办呢?学生去,学生没有关系嘛!学生跟大家都是朋友一样,所以做不请之友,可以到你家里去教你。你不求学,这个学生会找到你,拉到你去学去,学生可以,老师不行。所以成佛之后,他要退到菩萨地位上,他就方便了,可以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了,他把他的身份降低一等,道理就是在此地。
可是你们听了之后,要认真去做,在此地七天听这一部经,要认真地听,为什么呢?听了之后,要去讲给别人听,不一定是在讲堂里讲,有三个同学、五个同学,一个同学都可以,把他拉来,每一个星期给他上一堂课,这样才行,这个做不请之友,这个能教学相长。他如果有兴趣,你就跟他讲,互相在一块讨论,要不断地去讲,这一遍讲完了,再讲第二遍,第二遍讲完了,再讲第三遍。如果你一生当中,不要说一生,就是你学了这个七天,不断地去讲上个七年,你就是普贤菩萨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部东西讲熟了,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
所以我过去在求学当中,我也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告诉他们,我们在老师那里学了一部经之后,至少要讲十遍,就是连续不断讲过十遍,我们再学第二部。为什么呢?如果不熟透,接著学第二部,头一部忘掉了,第二部不熟,前头一部忘掉了,很难成就。所以你能够学了之后就讲,连续不断讲十遍,这个就有一点印象了,不至于忘掉,能够讲的遍数多当然更好。假如你们学了之后,怕记不住,讲的时候没有把握,不要紧,这都有录音,录音带在此地。你们每一个人可以拷贝一套录音带带回去,天天听;你要跟同学讲的时候,我现在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星期就听一个带子,我今天上这一堂课,一个星期就听这一堂,听一个带子,早晨听一遍,晚上听一遍,一个星期六天,你就听十二遍了;一天跟别人去讲,没有讲不好的啊!要是找老师,讲了一遍,老师你再给我讲一遍,老师不耐烦啊!现在有录音带,你放一百遍一千遍,他不会不耐烦,他是不疲不厌。
所以大家要认真,要好好地学,读到这个地方,这就给我们启发,我们要发心,我们要教别人,不是自己学了之后就算了,一定要教别人。那么底下一段呢,是“辨能赞舌相”,“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这个赞叹最重要的是舌根,是要用舌根的。所以诸位要真正发心,讲经说法是赞叹,赞叹佛法,这是属于赞叹;将来在果报上,就是得三十二相的广长舌相,微妙舌根。各,经文里头各,是指每一个人;像我们现在在讲堂里面,每一个同学,每一个人都要学的。都能够以这个出,就是超出,过是越过,这个意思就说,比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还要殊胜,还要超过。
辩才天女是佛在经上说的,她的辩才几乎跟如来差不多了,所以佛对她非常地赞叹。普贤菩萨在此地就引用她来作一个例子,我们不但要像她,而且还要超过她,自己一定要发这个愿。舌根就是妙有之舌根,微细妙好,即一即多,舌之体是一,舌之用,功用,无量无边。一个舌头,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讲那么多的经典,所以一是体,用是多,即一即多,这是从俗谛上说。如果从真谛上讲,那就是非一非多。亦一亦多,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是一个微妙舌根,这个是从真谛上说,从性具上讲,那么这些通通与一念三千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懂得一念三千的道理,经上这许多境界,你才能够体会得到,才不致于怀疑了。
普贤身遍法界,这讲法身,佛有法身,普贤菩萨有法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法身。虽有法身,你自己迷了,不敢承认,那没有办法;你要觉悟了,你就能够体认,才晓得一切法是自己,才能够体认。虽然体认之后,你在一切法里得自在,可是你在接引众生的时候,又必须要随著他的程度,要把你的程度立刻降低下来,要跟他合光同尘,为什么?这个才能够教化众生,才能够摄受众生,就是经典里面常说的,应以什么身分,教化众生的时候,就示现什么身分。其实我们现在这个身分就很多很多。譬如说,对你父母说,你是子女的身分;对你弟弟来讲,你是哥哥姊姊的身分;对于你哥哥姊姊,你又是弟弟妹妹的身分;对老师讲,你是学生的身分;将来对你自己学生讲,你又是老师的身份,身分太多太多了。最基本的五伦十义,所以五伦是我们基本的社会组织,就有十种不同的身份。
如果在社会上,你事业多了,身分就更多了。在教化一切众生上,那是无量无边的身分。正是应当用什么身分来办事,来教学,就用什么样的身分,随时在那里变化的,而不是自己变化,是随著境界来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才能够成就一切佛法事业,佛事啊!佛事就是觉悟众生的大事,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叫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那么做佛事里头,最重要的要靠舌根,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是音声为教体;众生的根性,耳根最利,你写东西给他看,他不一定能看得清楚,他一听就明了了,所以耳比眼还要灵。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完全是用舌根来讲学,孔老夫子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时候,也是一生讲学。
那么我们看历代祖师大德,儒家的历代宗师,都是讲学,那么讲学一定要用舌根。所以既然法身是遍法界,当然舌根也遍法界,要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一切有情无情的音声,你自自然然能体会得到都是菩萨色尘赞叹诸佛的音声,所以我们在大自然的音声当中,往往能够开悟,就是这个道理。而大自然的音声,从来没有止息过,换一句话说,诸佛说经从来没有中止过;问题就是看各各众生的缘分,看缘分。因缘要巧合了,在音声里面就可以大彻大悟;因缘要不合,这个音声也就空过了,所以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因此赞佛人耳深处,必定成为称赞之耳。所以修普贤行愿,特别是修称赞如来这一愿的人,我们不能不知道普贤境界广大无边;那我们听一切音声,无论是风声雨声,外面这些车马声,一切的言语音声,要明白没有一个音声不是赞…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