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把我与众生的界线突破,我与众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体,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乱。那么度众生必须回向实际,必须回向菩提;为得菩提,那也要回向众生,也要回向实际,可见得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是分不开的,这是说明为什么回向一定要向这三条,注解诸位细细去研究。再看底下经文,“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到这地方是一小段,这一小段是接前面而来的,下面是结归到三处,“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成熟就是证入。“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就是回向菩提,成熟一切众生是回向众生,这回向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这就是回向实际。一切菩萨广大的愿海、行海都是以十大愿王作根本,所以十大愿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圆满一切菩萨的行愿海,而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我们念佛人要在这一句佛号里面,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声佛号里头圆满具足十大愿王,那你这个念佛就是修普贤行愿,你这种修法跟华严经的善财童子是无二无别,这个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讲的具足圆满,随顺趣入。具足圆满是讲你这十愿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的,你要注意随顺趣入,什么事情都要随顺。随顺的心是清净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缘,攀缘的心就不自在了。攀缘有烦恼,随顺没有烦恼,攀缘是起了分别执著,起心动念了;随顺里头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才能够趣入这三处,众生、菩提、实际,唯有随顺才能够趣入三处,趣入三处是真正回向意思,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末后这一句是劝勉我们,“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你对于上面所讲的道理一定要晓得,还要像上面所讲的这样知道,这才行。为什么呢?上面普贤菩萨所讲的,就是毗卢遮那佛所说的,佛知佛见,所以劝你应如是知,这是正知正见。如果我们的见解跟此地所讲的不一样,你自己要觉悟,我们的见解是错误的,要依照经论的见解修正过来。换句话说,把我们自己的知见要舍掉,取佛菩萨的知见来修正我们自己的业障、习气、毛病,修行就是修这个东西。李老师在讲经常常讲修行修什么?去习气而已。习气没有了,你就是佛菩萨;有了习气,你就是凡夫,凡夫与佛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底下一段经文“校量功德”,经讲到此地,我们大科上写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这里就结束了,就讲完了。底下一段是比较功德,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我们把文念一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一句是能比较的人。什么人能够较量、比较呢?要善男子善女人。那么善的标准在华严经,尤其在这一会,诸位要知道必须要具足十大愿王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那么换一句话像我们都不够格。如其不然的话,对于净土法门真正具足信愿行也行,也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愿行。其实信愿行跟前头讲的十大愿王没有两样,你仔细去观察信愿行三条开出来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一归纳就是信愿行。信里面有十愿,愿里头有十愿,行里头有十愿;那么再观察十大愿王,礼敬里头有信愿行,称赞里头有信愿行,供养里头有信愿行,乃至于普皆回向里头都有信愿行。所以具足信愿行就是具足十大愿王,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善财是这么修的,文殊菩萨是这样教给善财童子的,我们也明白了,我们也会了。
善财童子一生能成佛,我们这一生怎么能不成就呢?当然成就。所以这个经一定要与弥陀经疏钞演义合起来看,你才晓得弥陀经跟华严经是一部经,是一不是二。我们看下面较量,“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前面是讲物质上的供养来布施,数量诸位去看注解,我在此地不多说了。数量比金刚经上讲的要大,金刚经上讲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地是讲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这个数量比金刚经大得太多太多了。
末后这一句诸人天最胜安乐,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无量无边的,以这个来布施。“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不是布施一个人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境界的那些众生;不但布施这些众生,而且“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上供诸佛,下事众生,这个福报不得了啊!真是无量无边,广大之极。供养多久呢?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你看一层一层地比较确实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这样大的数字,这么广大的境界所得的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千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金刚经上讲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宝不如为人说一四句偈,这就说明了财布施不及法布施,这是在广修供养的时候一再劝勉同修要认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无量无边。
尤其是这一部经,这十大愿王,纵然听了一愿,纵然听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议呀!这一段经文大义是教人以法为师,在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说出比较的用意,“谓人但能闻此愿王,不说全文”,但能闻此愿王,“唯闻一四句偈”,这是讲时间少,时间很短暂,不是长时间。又说是“一经于耳”,指很短暂地听到,又闻一偈所有的功德就像前面一样,无量无边微尘刹土的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供养的功德都比不上。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的福报是有尽的,再多,享受得尽;法布施是启发你自己的智慧,开发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无有穷尽的。所以世间财物布施决定不能与出世间的法宝相提并论,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一定要认真地修学。下面讲到法宝的功德能灭罪,能生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法界如来与法身如来,意思是不是相同?相同的,这个意思是相同的。
今天是我们这一年最末的一会,普贤行愿在大专讲座我们讲得很圆满,每一位听的同学都很欢喜,那么在这最后希望同学真正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更愿诸位发愿为阿弥陀佛的侍者,以普贤行愿力故,专弘净土,普度众生。更希望大家要能够直下承当,不要客气,不要谦虚;这个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吧!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当,做阿弥陀佛在这世间接引众生、度众生的代表人,那么你将来决定能往生。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五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六十四面,“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灭。一切魔军、夜刹、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那么这是讲到总明法行。诸位都有慈舟法师的亲闻记,翻开亲闻记六十五页,因为亲闻记在注解里面注得比较浅,容易懂,深入浅出。“显余众行德有十种,第一书写,第二供养,第三转施,第四听闻,第五披读,第六受持,第七开示,第八讽诵,第九思惟,第十修习。”
下面几句说得很明白,法行,总说法行,什么是法呢?“法即十大行愿”,前面讲的十大愿王。“行即书写乃至修习十行也”,十种都是修十大愿王。“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佛法里面讲信心,这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第一个要相信自己,“信自,即理三宝为因也。信他,即事三宝为缘也。信此十大行愿之法宝,秉受于心执持不忘,乃至书写超略余行也。略说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学此法门者,信心未生起,故难信及此教。”这个教就是华严经末后的教诲。“有等不学教之人,但执佛法无多字,何用学教。妄说行持即得,此乃权实不俱,故偏于恶取空边。所谓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恶取空,即无方便慧。或往劫已学,不假学,而所行与大愿符者无过。”那么这一段实在讲把意思说得很清楚,诸位要把这两种注解合起来看,意思就相当地圆满,有些地方谛闲法师说了,慈舟法师没有说到,慈舟法师所讲到的一部分,谛闲法师也省略掉了,所以两个本子合起来看意思非常地圆满。
今天这是我们这次讲座最后的一堂课,讲到经文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关系我们修学成功与失败,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没有不成就的,这个因缘实在是太殊胜了。可是我要把这段介绍给诸位,我还不依这两个注解,因为这两个注解你们看得懂,自己看就可以了,我要用大疏给你们介绍,大疏印给你们的是从六百五十二页开始的,我先跟诸位介绍这十种法行,第一种是书写,书写是写经。昨天也略略地跟诸位说过佛法一定要流通,流通佛法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现在人往往是为了一点小利,实在讲迷惑颠倒,为了得小利,把大利失掉了,你看经上常常给我们说的现在世间人看重钱,看得最重。就是讲书店吧!我们不说一般书店,一般书店其实也是一样,讲卖佛书,你要来卖了,后头还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为了保护自己的版权、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世间人短浅的眼光,他真正是迷惑颠倒。
你说那些人,他又懂佛法,你叫他讲吧!他又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看到钱就钻到钱眼里面去了,就迷惑颠倒了,就不能出来了,实在可怜,他真正是不通啊!钱财之来是财布施得来的果报,那么印经这个布施是财布施、法布施,你要是能够真正流通,不但你财富源源不断地来、智慧也增长,一举两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印的经书,这经书是据为己有,版权据为己有,不准别人翻印,纵然你自己翻印,你得到这么多钱,你只有这么多,太小了;你要能给别人翻印流通,你的钱财不晓…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