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把我與衆生的界線突破,我與衆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體,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亂。那麼度衆生必須回向實際,必須回向菩提;爲得菩提,那也要回向衆生,也要回向實際,可見得一而叁,叁而一,這叁個是分不開的,這是說明爲什麼回向一定要向這叁條,注解諸位細細去研究。再看底下經文,“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到這地方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接前面而來的,下面是結歸到叁處,“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成熟就是證入。“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句就是回向菩提,成熟一切衆生是回向衆生,這回向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這就是回向實際。一切菩薩廣大的願海、行海都是以十大願王作根本,所以十大願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圓滿一切菩薩的行願海,而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我們念佛人要在這一句佛號裏面,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裏頭圓滿具足十大願王,那你這個念佛就是修普賢行願,你這種修法跟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是無二無別,這個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講的具足圓滿,隨順趣入。具足圓滿是講你這十願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你要注意隨順趣入,什麼事情都要隨順。隨順的心是清淨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緣,攀緣的心就不自在了。攀緣有煩惱,隨順沒有煩惱,攀緣是起了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了;隨順裏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才能夠趣入這叁處,衆生、菩提、實際,唯有隨順才能夠趣入叁處,趣入叁處是真正回向意思,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末後這一句是勸勉我們,“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你對于上面所講的道理一定要曉得,還要像上面所講的這樣知道,這才行。爲什麼呢?上面普賢菩薩所講的,就是毗盧遮那佛所說的,佛知佛見,所以勸你應如是知,這是正知正見。如果我們的見解跟此地所講的不一樣,你自己要覺悟,我們的見解是錯誤的,要依照經論的見解修正過來。換句話說,把我們自己的知見要舍掉,取佛菩薩的知見來修正我們自己的業障、習氣、毛病,修行就是修這個東西。李老師在講經常常講修行修什麼?去習氣而已。習氣沒有了,你就是佛菩薩;有了習氣,你就是凡夫,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底下一段經文“校量功德”,經講到此地,我們大科上寫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這裏就結束了,就講完了。底下一段是比較功德,你才曉得佛法的殊勝,我們把文念一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一句是能比較的人。什麼人能夠較量、比較呢?要善男子善女人。那麼善的標准在華嚴經,尤其在這一會,諸位要知道必須要具足十大願王才能稱爲善男子善女人,那麼換一句話像我們都不夠格。如其不然的話,對于淨土法門真正具足信願行也行,也可以稱爲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願行。其實信願行跟前頭講的十大願王沒有兩樣,你仔細去觀察信願行叁條開出來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一歸納就是信願行。信裏面有十願,願裏頭有十願,行裏頭有十願;那麼再觀察十大願王,禮敬裏頭有信願行,稱贊裏頭有信願行,供養裏頭有信願行,乃至于普皆回向裏頭都有信願行。所以具足信願行就是具足十大願王,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善財是這麼修的,文殊菩薩是這樣教給善財童子的,我們也明白了,我們也會了。
善財童子一生能成佛,我們這一生怎麼能不成就呢?當然成就。所以這個經一定要與彌陀經疏鈔演義合起來看,你才曉得彌陀經跟華嚴經是一部經,是一不是二。我們看下面較量,“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前面是講物質上的供養來布施,數量諸位去看注解,我在此地不多說了。數量比金剛經上講的要大,金剛經上講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地是講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這個數量比金剛經大得太多太多了。
末後這一句諸人天最勝安樂,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無量無邊的,以這個來布施。“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不是布施一個人像前面所講的一樣境界的那些衆生;不但布施這些衆生,而且“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上供諸佛,下事衆生,這個福報不得了啊!真是無量無邊,廣大之極。供養多久呢?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你看一層一層地比較確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樣大的數字,這麼廣大的境界所得的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千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金剛經上講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寶不如爲人說一四句偈,這就說明了財布施不及法布施,這是在廣修供養的時候一再勸勉同修要認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
尤其是這一部經,這十大願王,縱然聽了一願,縱然聽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議呀!這一段經文大義是教人以法爲師,在注解裏面有幾句話很重要,說出比較的用意,“謂人但能聞此願王,不說全文”,但能聞此願王,“唯聞一四句偈”,這是講時間少,時間很短暫,不是長時間。又說是“一經于耳”,指很短暫地聽到,又聞一偈所有的功德就像前面一樣,無量無邊微塵刹土的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供養的功德都比不上。爲什麼呢?因爲財布施的福報是有盡的,再多,享受得盡;法布施是啓發你自己的智慧,開發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無有窮盡的。所以世間財物布施決定不能與出世間的法寶相提並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一定要認真地修學。下面講到法寶的功德能滅罪,能生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有個同學提了個問題,法界如來與法身如來,意思是不是相同?相同的,這個意思是相同的。
今天是我們這一年最末的一會,普賢行願在大專講座我們講得很圓滿,每一位聽的同學都很歡喜,那麼在這最後希望同學真正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更願諸位發願爲阿彌陀佛的侍者,以普賢行願力故,專弘淨土,普度衆生。更希望大家要能夠直下承當,不要客氣,不要謙虛;這個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吧!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當,做阿彌陀佛在這世間接引衆生、度衆生的代表人,那麼你將來決定能往生。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五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六十四面,“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滅。一切魔軍、夜刹、羅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那麼這是講到總明法行。諸位都有慈舟法師的親聞記,翻開親聞記六十五頁,因爲親聞記在注解裏面注得比較淺,容易懂,深入淺出。“顯余衆行德有十種,第一書寫,第二供養,第叁轉施,第四聽聞,第五披讀,第六受持,第七開示,第八諷誦,第九思惟,第十修習。”
下面幾句說得很明白,法行,總說法行,什麼是法呢?“法即十大行願”,前面講的十大願王。“行即書寫乃至修習十行也”,十種都是修十大願王。“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佛法裏面講信心,這跟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講的都是一個意思,第一個要相信自己,“信自,即理叁寶爲因也。信他,即事叁寶爲緣也。信此十大行願之法寶,秉受于心執持不忘,乃至書寫超略余行也。略說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學此法門者,信心未生起,故難信及此教。”這個教就是華嚴經末後的教誨。“有等不學教之人,但執佛法無多字,何用學教。妄說行持即得,此乃權實不俱,故偏于惡取空邊。所謂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惡取空,即無方便慧。或往劫已學,不假學,而所行與大願符者無過。”那麼這一段實在講把意思說得很清楚,諸位要把這兩種注解合起來看,意思就相當地圓滿,有些地方谛閑法師說了,慈舟法師沒有說到,慈舟法師所講到的一部分,谛閑法師也省略掉了,所以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非常地圓滿。
今天這是我們這次講座最後的一堂課,講到經文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部分關系我們修學成功與失敗,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沒有不成就的,這個因緣實在是太殊勝了。可是我要把這段介紹給諸位,我還不依這兩個注解,因爲這兩個注解你們看得懂,自己看就可以了,我要用大疏給你們介紹,大疏印給你們的是從六百五十二頁開始的,我先跟諸位介紹這十種法行,第一種是書寫,書寫是寫經。昨天也略略地跟諸位說過佛法一定要流通,流通佛法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現在人往往是爲了一點小利,實在講迷惑顛倒,爲了得小利,把大利失掉了,你看經上常常給我們說的現在世間人看重錢,看得最重。就是講書店吧!我們不說一般書店,一般書店其實也是一樣,講賣佛書,你要來賣了,後頭還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爲了保護自己的版權、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是世間人短淺的眼光,他真正是迷惑顛倒。
你說那些人,他又懂佛法,你叫他講吧!他又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一看到錢就鑽到錢眼裏面去了,就迷惑顛倒了,就不能出來了,實在可憐,他真正是不通啊!錢財之來是財布施得來的果報,那麼印經這個布施是財布施、法布施,你要是能夠真正流通,不但你財富源源不斷地來、智慧也增長,一舉兩得,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印的經書,這經書是據爲己有,版權據爲己有,不准別人翻印,縱然你自己翻印,你得到這麼多錢,你只有這麼多,太小了;你要能給別人翻印流通,你的錢財不曉…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