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P12

  ..续本文上一页身。

  

  你看放焰口;我们星期天圆满那一天记住,这是我们大专讲座也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最初你们同学们提议的,很难得,我觉得不容易。一般大专讲座圆满,举行一个同乐晚会,或者去郊游一番,你们同学不肯,要放一个大蒙山祭祖,太难得了,太好了,所以以后我们每一次大专讲座圆满,都放大蒙山祭祖,这个很好。那么放大蒙山祭祖,我们这是供一个牌位,焦面大师,那是鬼王。放焰口的时候,做一个纸的鬼王,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是谁呀?观世音菩萨,在恶鬼道现鬼身,他到那一道就示现那一道身,示现鬼王的身份,在恶鬼道里度恶鬼道的众生。在天上,他就示天人的身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为物开示。

  

  那么下面文就不必念了,这个自己去看去。再看第十三面第一行里头讲到“性具三千,言三千者,假名一千。”“实法一千”,“国土一千”,这个里头又有理具,又有事造。图印好了之后发给同修,这一段也就不必讲了,表里面列得很清楚,一看就明了了。我们现在看十三面倒数第三行,它的小题目是“明决微疑”,明是显明,决是决断,疑是疑惑。因为听了前面所说的恐怕还有疑惑,疑能障信心,能障碍信心,所以一定要断疑生信。大师很慈悲,惟恐我们疑心不断,所以特别为我们解释。“此品是华严经最后之一”,最后的一章,这一品是华严经最后一品,而我们现在所读的,是这一品里面最后的一章。“原名入法界品”,这个原名是讲六十华严跟四十华严,这个品题都叫做入法界品。

  

  而在四十经里面所翻译的,没有用入法界,而是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法界简略,那么这个题目详细。不思议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普贤行愿是能入,前面说过了,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入通能所。“既是华严,宜但用法界二字为体,足矣。”就可以了嘛!“何须前添一真,后加性具三千呢。”疑问就在此地。如果讲全经,全经是以法界为体;那么讲到这一部分,讲到最后一章,或者讲到最后这一品,那么在法界上,上面加一个一真,后面加一个性具三千,这个就是与全经同里头又有一点点不同,有一点不同,特别强调性具三千。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有理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理由,这就底下所说的,“以别行品”,别行品就这一卷,就是四十卷这一卷。这一卷是清凉大师翻译完成之后,特别提出来单独流通。所以如果说是没有时间,没有能力读全经的,你念这一章就好,所以这一章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总结论,所以这一章特别提出来单独流通,称之为别行品。

  

  那么它的殊胜在那里呢?“贵在愿王,导归极乐。而愿王导归,是此卷之妙宗。”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依据,是从此地建立的;华严经最后是归西方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妙宗,宗就是修行的方法,所以宗是宗旨,是讲修行的方法。妙是最殊胜的、最微妙的,一切法门里头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好的,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妙的,这是讲修行方法。所以如果,这是讲真话,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不知道选净土,不能死心塌地修净土,真的,像印光法师所说的,这人福报不够啊!能够真王选择净土,死心塌地修学,而没有疑惑的,这个人是无量无边的大福报,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我过去跟诸位说过,我对净土的相信是华严经得来的,我讲了十几年的华严经,我的心得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如果不讲这么多年的华严经,虽然信净土,信心不坚固;这个坚定的信心,清净信心,从华严经上生的。我自己得到这个殊胜的利益,所以我也发愿这一生专门讲华严,讲弥陀经。

  

  我现在,我今年六十岁,六十以后别的经不讲了,只讲两部经。而华严呢,我只讲四十华严,八十也不讲,只讲四十华严,只讲弥陀经要解跟疏钞演义,其他的都不讲了。如人请我讲,他可以请别的法师去,我自己不讲,为什么呢?我要好好地修净土,讲也是讲净土,修也是修净土,自行跟化他,合而为一,要办自己的事情了。所以这个几句非常重要。“宗非体而不立”,立是建立,特别是信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心怎么样能够建立?一定要懂得体,换一句话说,一定要明白一念三千,特别是性具三千,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真正了解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你对于西方净土才没有疑惑。

  

  那么这个很有感应,你们这个今天早晨,你看人家送来;这是香港一个居士,我是去年在香港讲经,有一个居士送了廿几本佛法的小册子,都是民国二、三十年,大陆上这一些法师居士的著作,非常地珍贵。现在这些小册子都找不到了,很难得到。那有心人他收藏的,我从香港回来的时候,他全部送给我,要我翻印流通,所以现在我带回来的时候,重新再给它翻印。那么现在也是准备印这个小册子,今天早晨拿来给我看,我顺手一翻,就翻到这一章,马上就把它影印出来,先供养诸位,这是有感应。“意显”,意思是显“生佛之假名”,这就是一千假名;“五阴之实法”,这一千实法;“净土之依报”,这一千的国度,三千就从这个来的,“皆吾人心性本具之三千。”常言说得好,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两句话说得没错,但是很难懂。如果你懂得一念三千,这两句话你才能体会得到,净土与弥陀也是我们自性显现的相分,不是外面来的。既然是自性的净土,那有不能生的道理,当然得生,所以我们生净土的信心具足。

  

  问题就是你愿不愿意去,好比这个地方是你自己的家,你自己家你当然可以能去嘛!你不愿意回家,有什么法子呢!你愿意回家,决定没有人拒绝你,要明白这个理,你这个心就没有怀疑了。不要以为我过去造的罪业太多,像我这个罪业的人还能往生吗?恐怕到那里去,阿弥陀佛把我赶出来了,不会的,你不要有这个怀疑,你有这一念怀疑,障碍你自己生净土。你看佛在观经里面所讲的,五逆十恶,临命终时,一念回心,一念十念都能够往生,那是讲下品下生的,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我们虽然造罪业,还没有造那么大的罪,所以诸位不往生则已,要往生绝对不是下品下生,因为你们没有造那么重的罪业,你们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以上,不会是下品下生,这一点要晓得,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这一生决定生净土。

  

  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这是出来观光旅游,娑婆世界是一站,我们在此地是过客,客人。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所以用不著去留念,用不著去操心。换一句话说,必须要看破,一定要放下,你才得大自在,才能成就西方净土殊胜崇高的品位。净土往生,我从学佛以来,亲耳听人说的,就是现前的事实,决定不是虚妄的,我知道有四个,往生很自在的,其中有一个是站著往生的,统统都是预知时至,实实在在的瑞相了不起。为什么有这种成就呢?放得下,心里面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毫无牵挂,他成功了。有一丝毫的牵挂,那就是障碍,就是麻烦,所以要一切放下。放下的人真正有福啊! 放不下的人没福。

  

  那么下面就说出真正的目的了,这个就是叫“修净业的人,而读诵此经,庶几不起外求之念。须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异名。”我们这一段就念到此地。底下一段呢,这是讲明宗,宗是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接著看“前显体,显性德”,你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今明宗,明修德”,就是说明修行的方法。“性属于理,修属于事。”我们今天在事相上,应该如何来修学,然后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看底下第二个小段“正明宗”,“宗,趣也”,趣向,就是方向、目标。不能没有目标。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所有的修为到后来没有结果。你有方向有目标,它将来有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殊胜,真正的难得。

  

  那么在这一段里面也有几句重要的话,倒数第五行第二句,这一句非常重要,“此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这一句诸位要牢牢地记住。以后人家问,普贤行愿品,我们现在流通这个别行普贤行愿品,它的宗旨是什么?这一句是它宗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宗旨。末后有几句,我们也念一念,“须知极乐世界为法界藏土,亦即称性之净土也。以称性愿王为因,即是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以称性极乐为果,即所谓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这个几句与楞严、与圆觉,完全相同。楞严跟圆觉,是禅密修法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念佛不例外;而且这个方法比禅密还方便,还稳当,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实实在在适合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真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所以这个法门实在是妙绝了。

  

  你要是不读华严,真的,不容易接受净土,所以弘杨净土从那里入门?从华严经入门,大家没有话说,他这真正能相信了;华严是理论讲得透彻,我们信心容易生起。好,我们现在下课。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六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第十五面第二行,有几句话我们念一念:“导念佛人归于净土,归唯心之净土也;华严善财、华藏海众,悉是登地大土,普贤尚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何人斯,宁不愧煞。”这几句话是大师勉励我们。他既然勉励我们,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谛闲法师必定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正如同过去智者大师一样,虽然是一生弘杨法华经,天台是以法华为主,他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他的归宿,后代子孙也都是这样地效法前贤。

  

  下面一章呢,“论用”,“用是力用”,力是力量,是能力;用是作用。“亦名功德”,功是功夫,你既然下了功夫了,你一定有收获;德就是你得到了,你的收获。因此,功德与福德不一样;福德,我们自己有福,可以供养别人,可以给别人去享受,功德不行,功德不能转让的,为什么呢?功德是定、是慧,我的清净心没有办法送给你,我的智慧没有法子送给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的。福德,的确别人可以代修,我们可以享别人的福,但是得不到…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