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
你看放焰口;我們星期天圓滿那一天記住,這是我們大專講座也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最初你們同學們提議的,很難得,我覺得不容易。一般大專講座圓滿,舉行一個同樂晚會,或者去郊遊一番,你們同學不肯,要放一個大蒙山祭祖,太難得了,太好了,所以以後我們每一次大專講座圓滿,都放大蒙山祭祖,這個很好。那麼放大蒙山祭祖,我們這是供一個牌位,焦面大師,那是鬼王。放焰口的時候,做一個紙的鬼王,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是誰呀?觀世音菩薩,在惡鬼道現鬼身,他到那一道就示現那一道身,示現鬼王的身份,在惡鬼道裏度惡鬼道的衆生。在天上,他就示天人的身份,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爲物開示。
那麼下面文就不必念了,這個自己去看去。再看第十叁面第一行裏頭講到“性具叁千,言叁千者,假名一千。”“實法一千”,“國土一千”,這個裏頭又有理具,又有事造。圖印好了之後發給同修,這一段也就不必講了,表裏面列得很清楚,一看就明了了。我們現在看十叁面倒數第叁行,它的小題目是“明決微疑”,明是顯明,決是決斷,疑是疑惑。因爲聽了前面所說的恐怕還有疑惑,疑能障信心,能障礙信心,所以一定要斷疑生信。大師很慈悲,惟恐我們疑心不斷,所以特別爲我們解釋。“此品是華嚴經最後之一”,最後的一章,這一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而我們現在所讀的,是這一品裏面最後的一章。“原名入法界品”,這個原名是講六十華嚴跟四十華嚴,這個品題都叫做入法界品。
而在四十經裏面所翻譯的,沒有用入法界,而是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法界簡略,那麼這個題目詳細。不思議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普賢行願是能入,前面說過了,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入通能所。“既是華嚴,宜但用法界二字爲體,足矣。”就可以了嘛!“何須前添一真,後加性具叁千呢。”疑問就在此地。如果講全經,全經是以法界爲體;那麼講到這一部分,講到最後一章,或者講到最後這一品,那麼在法界上,上面加一個一真,後面加一個性具叁千,這個就是與全經同裏頭又有一點點不同,有一點不同,特別強調性具叁千。爲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有理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理由,這就底下所說的,“以別行品”,別行品就這一卷,就是四十卷這一卷。這一卷是清涼大師翻譯完成之後,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所以如果說是沒有時間,沒有能力讀全經的,你念這一章就好,所以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總結論,所以這一章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稱之爲別行品。
那麼它的殊勝在那裏呢?“貴在願王,導歸極樂。而願王導歸,是此卷之妙宗。”這個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依據,是從此地建立的;華嚴經最後是歸西方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妙宗,宗就是修行的方法,所以宗是宗旨,是講修行的方法。妙是最殊勝的、最微妙的,一切法門裏頭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好的,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妙的,這是講修行方法。所以如果,這是講真話,在八萬四千法門裏面,不知道選淨土,不能死心塌地修淨土,真的,像印光法師所說的,這人福報不夠啊!能夠真王選擇淨土,死心塌地修學,而沒有疑惑的,這個人是無量無邊的大福報,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我過去跟諸位說過,我對淨土的相信是華嚴經得來的,我講了十幾年的華嚴經,我的心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如果不講這麼多年的華嚴經,雖然信淨土,信心不堅固;這個堅定的信心,清淨信心,從華嚴經上生的。我自己得到這個殊勝的利益,所以我也發願這一生專門講華嚴,講彌陀經。
我現在,我今年六十歲,六十以後別的經不講了,只講兩部經。而華嚴呢,我只講四十華嚴,八十也不講,只講四十華嚴,只講彌陀經要解跟疏鈔演義,其他的都不講了。如人請我講,他可以請別的法師去,我自己不講,爲什麼呢?我要好好地修淨土,講也是講淨土,修也是修淨土,自行跟化他,合而爲一,要辦自己的事情了。所以這個幾句非常重要。“宗非體而不立”,立是建立,特別是信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心怎麼樣能夠建立?一定要懂得體,換一句話說,一定要明白一念叁千,特別是性具叁千,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真正了解一真法界,性具叁千,你對于西方淨土才沒有疑惑。
那麼這個很有感應,你們這個今天早晨,你看人家送來;這是香港一個居士,我是去年在香港講經,有一個居士送了廿幾本佛法的小冊子,都是民國二、叁十年,大陸上這一些法師居士的著作,非常地珍貴。現在這些小冊子都找不到了,很難得到。那有心人他收藏的,我從香港回來的時候,他全部送給我,要我翻印流通,所以現在我帶回來的時候,重新再給它翻印。那麼現在也是准備印這個小冊子,今天早晨拿來給我看,我順手一翻,就翻到這一章,馬上就把它影印出來,先供養諸位,這是有感應。“意顯”,意思是顯“生佛之假名”,這就是一千假名;“五陰之實法”,這一千實法;“淨土之依報”,這一千的國度,叁千就從這個來的,“皆吾人心性本具之叁千。”常言說得好,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說得沒錯,但是很難懂。如果你懂得一念叁千,這兩句話你才能體會得到,淨土與彌陀也是我們自性顯現的相分,不是外面來的。既然是自性的淨土,那有不能生的道理,當然得生,所以我們生淨土的信心具足。
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好比這個地方是你自己的家,你自己家你當然可以能去嘛!你不願意回家,有什麼法子呢!你願意回家,決定沒有人拒絕你,要明白這個理,你這個心就沒有懷疑了。不要以爲我過去造的罪業太多,像我這個罪業的人還能往生嗎?恐怕到那裏去,阿彌陀佛把我趕出來了,不會的,你不要有這個懷疑,你有這一念懷疑,障礙你自己生淨土。你看佛在觀經裏面所講的,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一念回心,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那是講下品下生的,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我們雖然造罪業,還沒有造那麼大的罪,所以諸位不往生則已,要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因爲你們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你們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以上,不會是下品下生,這一點要曉得,自己一定要有信心,這一生決定生淨土。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這是出來觀光旅遊,娑婆世界是一站,我們在此地是過客,客人。這個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所以用不著去留念,用不著去操心。換一句話說,必須要看破,一定要放下,你才得大自在,才能成就西方淨土殊勝崇高的品位。淨土往生,我從學佛以來,親耳聽人說的,就是現前的事實,決定不是虛妄的,我知道有四個,往生很自在的,其中有一個是站著往生的,統統都是預知時至,實實在在的瑞相了不起。爲什麼有這種成就呢?放得下,心裏面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毫無牽挂,他成功了。有一絲毫的牽挂,那就是障礙,就是麻煩,所以要一切放下。放下的人真正有福啊! 放不下的人沒福。
那麼下面就說出真正的目的了,這個就是叫“修淨業的人,而讀誦此經,庶幾不起外求之念。須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異名。”我們這一段就念到此地。底下一段呢,這是講明宗,宗是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接著看“前顯體,顯性德”,你本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今明宗,明修德”,就是說明修行的方法。“性屬于理,修屬于事。”我們今天在事相上,應該如何來修學,然後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看底下第二個小段“正明宗”,“宗,趣也”,趣向,就是方向、目標。不能沒有目標。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所有的修爲到後來沒有結果。你有方向有目標,它將來有結果,這才是真正的殊勝,真正的難得。
那麼在這一段裏面也有幾句重要的話,倒數第五行第二句,這一句非常重要,“此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宗”,這一句諸位要牢牢地記住。以後人家問,普賢行願品,我們現在流通這個別行普賢行願品,它的宗旨是什麼?這一句是它宗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宗旨。末後有幾句,我們也念一念,“須知極樂世界爲法界藏土,亦即稱性之淨土也。以稱性願王爲因,即是以不生不滅爲本修因。以稱性極樂爲果,即所謂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個幾句與楞嚴、與圓覺,完全相同。楞嚴跟圓覺,是禅密修法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念佛不例外;而且這個方法比禅密還方便,還穩當,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實實在在適合于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真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妙絕了。
你要是不讀華嚴,真的,不容易接受淨土,所以弘楊淨土從那裏入門?從華嚴經入門,大家沒有話說,他這真正能相信了;華嚴是理論講得透徹,我們信心容易生起。好,我們現在下課。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六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第十五面第二行,有幾句話我們念一念:“導念佛人歸于淨土,歸唯心之淨土也;華嚴善財、華藏海衆,悉是登地大土,普賢尚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何人斯,甯不愧煞。”這幾句話是大師勉勵我們。他既然勉勵我們,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谛閑法師必定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正如同過去智者大師一樣,雖然是一生弘楊法華經,天臺是以法華爲主,他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他的歸宿,後代子孫也都是這樣地效法前賢。
下面一章呢,“論用”,“用是力用”,力是力量,是能力;用是作用。“亦名功德”,功是功夫,你既然下了功夫了,你一定有收獲;德就是你得到了,你的收獲。因此,功德與福德不一樣;福德,我們自己有福,可以供養別人,可以給別人去享受,功德不行,功德不能轉讓的,爲什麼呢?功德是定、是慧,我的清淨心沒有辦法送給你,我的智慧沒有法子送給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的。福德,的確別人可以代修,我們可以享別人的福,但是得不到…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