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佛。凡是涂在身上的都叫涂香,无论香粉、香水都是一样的。
那么烧香是燃的香,像我们佛堂燃的香是烧香。这个里头品种也非常之多。末香是粉末一类的,粉末一类也可以烧也可以涂的,这个里面种类就很多了,举出这个三大类。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这是讲香数量之多;香数量特别多,它表法的意趣特别之深。这个表法里头最重的是五分法身香,千万不要把这个忘记,因为五分法身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是我们之所要证得的。三皈是修行的总纲领,五分法身香是我们修行的总目标,我们将来证果,证什么?就是证五分法身。 那么下面讲燃灯,灯也有很多种,它代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每天不能忘记烧香燃灯。这些也无须刻意去求,前头跟诸位说明了,天然的意思。
其实那一个人每天不燃灯呢?你回家去,按了电流,开了电灯是燃灯。尤其是现在科学发达,夜晚都是一片光明,凡是见到光明要想到自性光明; 我们对人对事,是不是光明磊落?自性清净心里面是一片光明。假如我们对人对事还有隐瞒的,还有不可告人的,那是黑暗,那是无明。燃灯就是要照破黑暗,照破无明,取这个意思;我们见到一切光明,想到我们心里头还有没有黑暗存在,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无明是黑暗,无知是黑暗,烦恼是黑暗;如果不能把这些东西统统把它改过来你那个灯叫白燃了,燃了没用处。这个蜡烛也是光明,所以在讲经的时候,作法会的时候。已经电灯这么亮了,为什么前面还要点两支蜡烛?特别提醒你,因为灯你天天见,见惯了,忘掉了,特别点个油灯,点个蜡烛,你一看的时候,提醒自己,取这个意思。那么蜡烛跟油灯,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它代表这个意思,菩萨身身世世都能舍己为人,这个是燃灯。
凡是供养具,刚才说了,不必勉强。但是要尽心尽力,不须刻意去搜求,刻意搜求那这个是错误了,给我们带来烦恼了,尽心尽力是我有多大能力,我要供养好的。买香,我们买好香,我有这个能力买一千块钱一斤的香,我就买一千块钱。如果我是买个几拾块钱一斤的,这个对不起自己。如果有三、四千块钱一斤的香,我买不起,我也不要去借高利贷去买去,那个错误了,那个增加自己的负担,没有意思。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心尽到了,力量也尽到了,这个功德是圆满的。超过了自己心力的,有很多人在佛门里做功德,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去借高利贷来做功德。为什么呢?要面子,他想别人出了功德,我出少了不好意思;自己实在也没有钱,去借高利贷,后头就背利息,苦不堪言,这个错误了,是绝大绝大的错误,这佛门里头不许可的。
佛法绝对是个平等法,人人尽心尽力了,他就平等了;所以在心力上平等,不是在事相上平等,事相上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在心境上平等,这个是真正的平等。所以诸位一定要懂供养具里面,它所代表的意义。经上举例不多,只举了几个例子,而且在供养当中,除了你明了表法的意思之外,最好还能够发愿。你要不会发愿呢,经里面有例子可以提供你参考,自己不会呢,就依照经上例子来做。譬如说此地也举了几个,第二十七面,“行者当供养时,一一俱当发愿。”这是告诉我们,你这个供养就没有白供,与普贤行愿就相应了。“涂香时,作是愿言,愿无漏涂香,磨蓥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炎蒸苦。”那么底下有烧香,有供灯,所以不管供养什么,自己都有愿,那么有愿要尽心尽力去做到;发愿与回向愿虽然都是愿,意思不相同。发愿,这个愿未必能做到,事上做不到,我心里有这个愿,事上我没有这个机缘,缘不足,愿做不到。做不到不能没有愿,譬如说我们要有普度一切众生的愿,像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一定要有这个愿,但是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
做不到不能没有这个心,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天天在做,时时刻刻在做,做多少算多少。那么回向这个愿是已经做到的,已经做到的,把这个功德回向十方,回向众生,那跟发愿不一样。发愿等于说支票开出去还没有兑现,那个回向是已经兑了现的了,这是有这么一点不相同的地方。那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愿是由自己发的,也有个别之愿,有特别的愿望,也是个个人不相同的。自己实在不会呢,找经里面看看诸佛菩萨他们是怎么个发愿,这是提供你作参考。你照他这个方法学习,行;不照这个方法也行。譬如说我们见到灯,我们自己发愿我们牺牲自己,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愿也非常之好;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个意义,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能力,用我们的体力,尽心尽力去替社会大众服务,贡献于社会大众,这个就是燃灯、燃烛的意思;叫我们不要忘了自己这个本愿,时时刻刻提醒他明白这个意思就好。
再看底下一段,“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那么这是正明供养,就是说明正式的供养。在这一段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常,说明供养不能间断。一花一香都与体性要相应,只要与体性相应,一也是多,为什么呢?体是心,心包太虚。香花是物,虽然是一物,这一物是从体性里面生的,这一物就是自己的体性。所以华严经上常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无碍,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们看到经里面讲的供养具,数量无量无边,好像我们怎么能做得到呢?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做到了。
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修普贤行愿的人,只要你安心观行,一就能化成无量,无量也能够归纳成一,与经上所讲的境界无二无别;法喜才能现前,所以法喜充满,才能得到真正的乐趣;也正是孔老夫子在论语里头第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现在学,习是做到;做到之后,喜悦从内心生出来,不是外面的刺激,从内心里面分出来,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法喜充满,所以学佛真的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不假啦!愈学愈快乐,愈学愈自在,世间第一等的乐事在佛法里头。如果你学佛觉得痛苦,那你学错了,你曲解了经意,你方法有错误,理论有错误,所以你才愈学愈苦。如果理论方法正确,愈学愈快乐,这个是真的,心开意解。好,我们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一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七面,注解里面谛闲法师假设了一个问答来给我们说明。“问,如上所列多多供品,如何办得?”怎么能办到呢?“假使能办,又如何者常供养如上所列多多佛耶?”怎么能够供养像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的诸佛?“答”,下面就是答覆,“须知一香一华,无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尽虚空界。即假故,如云普遍。即中故,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一品物,无不称于真理,各各等虚空界。即以全法之身,游诸刹土。称真之物,供养诸佛。是故菩萨,不虚行于所修,常值诸佛,恒不失时。一切品物。常称真而成就也。幸勿生疑。”那么这个注解里面有事有理,事容易懂,理确实有相当地深度。
但是我们每一章里面都是以这种原理,这个原理,不外乎一念三千,明白了一念三千,华严境界确确实实不难现前。下面要给我们校量,比较供养具,“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个非常要紧,也是我们修供养供里面最主要的一个部分。那么财供养,就是些物品供养,物品供养里面要是加上观想,那个财供养也是法供养。譬如我们供养灯、供养香,就是财供养、物质供养,可是从这个供养当中我们晓得灯表智慧光明,表般若智慧,是以般若智慧来供养。香表戒定,表清净信心,以这个来供养。诸佛,前面曾经说过,这要记住的,我们以般若智慧,以清净心地待人接物,就是供养诸佛;这个是财、法两种都有了。
供养里面特别偏重在法供养当中,这是不但佛在这个经上这么说,诸位常常念的金刚经,里面校量功德也是说大千世界微尘的七宝布施都不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可见得法供养的殊胜,决定不是财供养能够比得上的。底下一段举几个例子,一共举了七个例子,“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那么既然举了这七个例子,这七个例子当然是法供养里面最重要的七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里面自然包括了许许多多的法门,那么这是说明七大类的供养。第一这一定是最重要的,摆在第一个决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如说修行,如谁所说呢?如佛所说的。这一条太要紧了,假如我们不能够如说修行,我们就对不起佛了,佛一生的教导,结果我们一句话也不听,都没有照做,这很对不住的。
纵然是四事供养得很周到,如说的衣食、卧具、医药,统统都供养到了,但是他教给我们,我们并没有去照做,这个不是真正供养。真正供养宁愿在事供养里面有欠缺,甚至于全缺,一样也没做到,就是财物上的供养,一样也没做到;但是真正照佛所讲的来修行,这还是真供养。佛给我们说了这么多,就是叫我们要修行,佛对我们的期望,期望我们各各人早一天成佛,跟他一样;能够满足他的大愿,这才叫真供养佛,这是诸供养当中第一供养,那么我们要晓得。如说修行包括的范围就非常广大,以本经就这一章而说,主要的就是讲十条大愿,这个十条大愿,每一条你都要做到,这就是如说修行供养。
你怎么能做到呢?一定要甚深信解才行,如果不能甚深信解。它这十个名目的意义、境界,决定达不到。所以对这个经要真正下功夫去研究去理解,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实际上的生活。礼敬,我们要以真诚清净之心对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这是修礼敬诸佛。我们的言词一定是有益于一切众生,有利于一切众生的,出自于至诚,这就是赞叹如来的供养。我们有力量必须要帮助人,无论是用我们智慧去帮助别人,用我们的才艺帮助人,用我们体力帮助人,用我们的财富帮助人,这都叫供养,这个都是…
《普贤行愿品讲记(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