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12

  ..續本文上一頁真佛。凡是塗在身上的都叫塗香,無論香粉、香水都是一樣的。

  

  那麼燒香是燃的香,像我們佛堂燃的香是燒香。這個裏頭品種也非常之多。末香是粉末一類的,粉末一類也可以燒也可以塗的,這個裏面種類就很多了,舉出這個叁大類。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這是講香數量之多;香數量特別多,它表法的意趣特別之深。這個表法裏頭最重的是五分法身香,千萬不要把這個忘記,因爲五分法身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是我們之所要證得的。叁皈是修行的總綱領,五分法身香是我們修行的總目標,我們將來證果,證什麼?就是證五分法身。 那麼下面講燃燈,燈也有很多種,它代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每天不能忘記燒香燃燈。這些也無須刻意去求,前頭跟諸位說明了,天然的意思。

  

  其實那一個人每天不燃燈呢?你回家去,按了電流,開了電燈是燃燈。尤其是現在科學發達,夜晚都是一片光明,凡是見到光明要想到自性光明; 我們對人對事,是不是光明磊落?自性清淨心裏面是一片光明。假如我們對人對事還有隱瞞的,還有不可告人的,那是黑暗,那是無明。燃燈就是要照破黑暗,照破無明,取這個意思;我們見到一切光明,想到我們心裏頭還有沒有黑暗存在,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無明是黑暗,無知是黑暗,煩惱是黑暗;如果不能把這些東西統統把它改過來你那個燈叫白燃了,燃了沒用處。這個蠟燭也是光明,所以在講經的時候,作法會的時候。已經電燈這麼亮了,爲什麼前面還要點兩支蠟燭?特別提醒你,因爲燈你天天見,見慣了,忘掉了,特別點個油燈,點個蠟燭,你一看的時候,提醒自己,取這個意思。那麼蠟燭跟油燈,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它代表這個意思,菩薩身身世世都能舍己爲人,這個是燃燈。

  

  凡是供養具,剛才說了,不必勉強。但是要盡心盡力,不須刻意去搜求,刻意搜求那這個是錯誤了,給我們帶來煩惱了,盡心盡力是我有多大能力,我要供養好的。買香,我們買好香,我有這個能力買一千塊錢一斤的香,我就買一千塊錢。如果我是買個幾拾塊錢一斤的,這個對不起自己。如果有叁、四千塊錢一斤的香,我買不起,我也不要去借高利貸去買去,那個錯誤了,那個增加自己的負擔,沒有意思。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心盡到了,力量也盡到了,這個功德是圓滿的。超過了自己心力的,有很多人在佛門裏做功德,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去借高利貸來做功德。爲什麼呢?要面子,他想別人出了功德,我出少了不好意思;自己實在也沒有錢,去借高利貸,後頭就背利息,苦不堪言,這個錯誤了,是絕大絕大的錯誤,這佛門裏頭不許可的。

  

  佛法絕對是個平等法,人人盡心盡力了,他就平等了;所以在心力上平等,不是在事相上平等,事相上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在心境上平等,這個是真正的平等。所以諸位一定要懂供養具裏面,它所代表的意義。經上舉例不多,只舉了幾個例子,而且在供養當中,除了你明了表法的意思之外,最好還能夠發願。你要不會發願呢,經裏面有例子可以提供你參考,自己不會呢,就依照經上例子來做。譬如說此地也舉了幾個,第二十七面,“行者當供養時,一一俱當發願。”這是告訴我們,你這個供養就沒有白供,與普賢行願就相應了。“塗香時,作是願言,願無漏塗香,磨蓥熱惱者,脫彼諸地獄,一切炎蒸苦。”那麼底下有燒香,有供燈,所以不管供養什麼,自己都有願,那麼有願要盡心盡力去做到;發願與回向願雖然都是願,意思不相同。發願,這個願未必能做到,事上做不到,我心裏有這個願,事上我沒有這個機緣,緣不足,願做不到。做不到不能沒有願,譬如說我們要有普度一切衆生的願,像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你一定要有這個願,但是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

  

  做不到不能沒有這個心,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天天在做,時時刻刻在做,做多少算多少。那麼回向這個願是已經做到的,已經做到的,把這個功德回向十方,回向衆生,那跟發願不一樣。發願等于說支票開出去還沒有兌現,那個回向是已經兌了現的了,這是有這麼一點不相同的地方。那麼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願是由自己發的,也有個別之願,有特別的願望,也是個個人不相同的。自己實在不會呢,找經裏面看看諸佛菩薩他們是怎麼個發願,這是提供你作參考。你照他這個方法學習,行;不照這個方法也行。譬如說我們見到燈,我們自己發願我們犧牲自己,爲一切衆生服務,這個願也非常之好;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個意義,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能力,用我們的體力,盡心盡力去替社會大衆服務,貢獻于社會大衆,這個就是燃燈、燃燭的意思;叫我們不要忘了自己這個本願,時時刻刻提醒他明白這個意思就好。

  

  再看底下一段,“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那麼這是正明供養,就是說明正式的供養。在這一段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常,說明供養不能間斷。一花一香都與體性要相應,只要與體性相應,一也是多,爲什麼呢?體是心,心包太虛。香花是物,雖然是一物,這一物是從體性裏面生的,這一物就是自己的體性。所以華嚴經上常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無礙,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們看到經裏面講的供養具,數量無量無邊,好像我們怎麼能做得到呢?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做到了。

  

  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修普賢行願的人,只要你安心觀行,一就能化成無量,無量也能夠歸納成一,與經上所講的境界無二無別;法喜才能現前,所以法喜充滿,才能得到真正的樂趣;也正是孔老夫子在論語裏頭第一句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現在學,習是做到;做到之後,喜悅從內心生出來,不是外面的刺激,從內心裏面分出來,就是我們佛法裏面講的法喜充滿,所以學佛真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不假啦!愈學愈快樂,愈學愈自在,世間第一等的樂事在佛法裏頭。如果你學佛覺得痛苦,那你學錯了,你曲解了經意,你方法有錯誤,理論有錯誤,所以你才愈學愈苦。如果理論方法正確,愈學愈快樂,這個是真的,心開意解。好,我們講到此地。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一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七面,注解裏面谛閑法師假設了一個問答來給我們說明。“問,如上所列多多供品,如何辦得?”怎麼能辦到呢?“假使能辦,又如何者常供養如上所列多多佛耶?”怎麼能夠供養像前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諸佛?“答”,下面就是答覆,“須知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盡虛空界。即假故,如雲普遍。即中故,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一品物,無不稱于真理,各各等虛空界。即以全法之身,遊諸刹土。稱真之物,供養諸佛。是故菩薩,不虛行于所修,常值諸佛,恒不失時。一切品物。常稱真而成就也。幸勿生疑。”那麼這個注解裏面有事有理,事容易懂,理確實有相當地深度。

  

  但是我們每一章裏面都是以這種原理,這個原理,不外乎一念叁千,明白了一念叁千,華嚴境界確確實實不難現前。下面要給我們校量,比較供養具,“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個非常要緊,也是我們修供養供裏面最主要的一個部分。那麼財供養,就是些物品供養,物品供養裏面要是加上觀想,那個財供養也是法供養。譬如我們供養燈、供養香,就是財供養、物質供養,可是從這個供養當中我們曉得燈表智慧光明,表般若智慧,是以般若智慧來供養。香表戒定,表清淨信心,以這個來供養。諸佛,前面曾經說過,這要記住的,我們以般若智慧,以清淨心地待人接物,就是供養諸佛;這個是財、法兩種都有了。

  

  供養裏面特別偏重在法供養當中,這是不但佛在這個經上這麼說,諸位常常念的金剛經,裏面校量功德也是說大千世界微塵的七寶布施都不及爲人說四句偈的功德。可見得法供養的殊勝,決定不是財供養能夠比得上的。底下一段舉幾個例子,一共舉了七個例子,“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那麼既然舉了這七個例子,這七個例子當然是法供養裏面最重要的七個項目,每一個項目裏面自然包括了許許多多的法門,那麼這是說明七大類的供養。第一這一定是最重要的,擺在第一個決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如說修行,如誰所說呢?如佛所說的。這一條太要緊了,假如我們不能夠如說修行,我們就對不起佛了,佛一生的教導,結果我們一句話也不聽,都沒有照做,這很對不住的。

  

  縱然是四事供養得很周到,如說的衣食、臥具、醫藥,統統都供養到了,但是他教給我們,我們並沒有去照做,這個不是真正供養。真正供養甯願在事供養裏面有欠缺,甚至于全缺,一樣也沒做到,就是財物上的供養,一樣也沒做到;但是真正照佛所講的來修行,這還是真供養。佛給我們說了這麼多,就是叫我們要修行,佛對我們的期望,期望我們各各人早一天成佛,跟他一樣;能夠滿足他的大願,這才叫真供養佛,這是諸供養當中第一供養,那麼我們要曉得。如說修行包括的範圍就非常廣大,以本經就這一章而說,主要的就是講十條大願,這個十條大願,每一條你都要做到,這就是如說修行供養。

  

  你怎麼能做到呢?一定要甚深信解才行,如果不能甚深信解。它這十個名目的意義、境界,決定達不到。所以對這個經要真正下功夫去研究去理解,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實際上的生活。禮敬,我們要以真誠清淨之心對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這是修禮敬諸佛。我們的言詞一定是有益于一切衆生,有利于一切衆生的,出自于至誠,這就是贊歎如來的供養。我們有力量必須要幫助人,無論是用我們智慧去幫助別人,用我們的才藝幫助人,用我們體力幫助人,用我們的財富幫助人,這都叫供養,這個都是…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