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抵上同于会色归空观,他说:
简情显解,标、征、释、结等,二如前,四门但文势相
翻,以成后文,空色无碍、泯绝无寄。当《般若心经》:
空即是色等文也,唯第三句,非敌对相翻,义亦不异,一
一反上,以成中道,更无别义也。
其中,要注意第三句,并非是对立的意义,其涵义也不相同,只是二址一破之间,揭显中道之义而已。
2、次就义理分析而号干—
第五门至第八门的论证,是相对于会色归空观的第一门至第四门。其中,是以“空”为前提来证明其说。
第五门中讲到:“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
断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异色,故云空即色。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是也。”此处是说明三步推理的过程:
第一步,是说明“离色明空”及“断灭空”并非是色法,因此“故云非色”。
第二步,是说明“真空”必然有容色法,因此说“空即是色”。
第三步,总结前说,既然“真空即色”,所以“断空”就不是色法。
第六门中提及:“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
以空理非青黄,故云不即色。然不异青黄,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黄,故云即色、不即色也。”此处是说明空性之理,并非青黄之相,所以是“不即色”。但是,青黄的体性又不异于空性,所以说是空即是色,就是因为空性之理不异于青黄的体性,又因为空性之理是异于青黄之色,所以才会说“即色、不即色也”。
第七门述及:“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
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必与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由不即色,故即色也。一此处是说明空性是“能依”的性质,而非“所依”的性质。若将空性说成所依,所以空不即色:若能依作成所依的解释,那就是色法了,因为“所依”即是色法。在此“必与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宗密特别注释说明:
无色故能与色为依。如镜中之明,无影像故,方能与影像
作所依也,故不即是影。此不敌对反上文者,以空中无
色,有理有文,色中无空,文理俱绝,故但约能,所依持
而简也。
简单的说,空性是能依,因为有无色的性质,所以可以让色法依持,因此空性在此变成色法的“所依”。
第八门讲到:“空即是色。何以故
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尔,一切法皆然。”此处是说明“空即是色”的缘由,因为真空必然会受色法,那是基于空性是无我的性质,也非断灭的空,所以空即是色。
(三)空色无碍观
由于此观是单门成立,所以直接分析其义理性质。宗密在此注释为:
虽有空色二字,本意唯归于空,以色是虚名虚相,无纤毫
之体。故修此观者,意在此故也。文中举色为首云空现,
举空为首不言色现,还云空不隐也,是故但名真空观,不
言真空妄色观。
此处已经“会色于空”,并且达到“明空于色”的目标,因此称为“真空观”中空色无碍的境界,而不称为真空妄色观。在此已为第九门讲到:“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则色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则空即色而空不隐也。是故菩萨看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昧法,思之可见。”此观说明空与色之间的无碍关系,认为一切色法的全体并不异于真空,此时色相尽灭而真空展现:反之,真空全体的展现亦不异于色法,所以空性在色法中显露。如此空即是色,而空性亦不隐藏。因此,菩萨看到色法而知其空性,观照空性亦看到色法。至此空色之间已无障碍,混融为一味法了。
(四)泯绝无寄观
由于此观也是单门成立,所以直接分析其义理性质,此观为第十门,原文如下:
第四泯绝无寄观,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
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
语亦不受,回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
何以故
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宗密在注解“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处,认为:“空若即色者,圣应同凡见妄色,凡应同圣见真空,又应无二谛。”意即:从会色归空、明空即色到空色无碍,最后是泯绝无寄观,要注意固然“空即是色”,但是此所观真空,不能直接与色法等同,不仅如此也不能说色空性,一切法皆是不能有所立,凡有所立,都无实义。此中“不可亦不可”是不断舍执的实践观法。不仅如此,更要百尺竿头,达到“此语亦不受”的境界,宗密注说为“受即是念”,诚然!然后才能“回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的最高境界。宗密在“回绝无寄”下注为“般若现前”,在“非言所及”下注为三目语道断”,“在非解所到”下注为“心行处灭故,不可智知故”。可见从“回绝无寄”以后是证悟解脱的境界,也是泯绝无寄的观行其具体的实践。宗密在注“是谓行境”条有下述的诠解:
有二境:一是行之境,今心与境冥,冥心遗智,方诣兹
境,明唯行能到,非解境故。二者如是冥合,即是真行,
行即是境。
最后,能将行之境与心境冥合,即是法界观的实践真行,但若生心动念,刹那即乖离法体,失去正念。
五、结论
华严法界观的三重观门,是华严哲学的根本基础。其中,又以真空观的观行实践最为紧要,方东美先生更认为:华严真空观解决了哲学史上存而未决的思想体系,赋予其极高的价值判位,主要的依据即是认为:真空观思想解决了哲学史上色、空对立的困境,调和理想及现实之间的矛盾。诚哉是言也!
在《华严法界观门》的相关注释中,没有选择澄观的《华严法界玄镜》而选择了宗密的注释,是一项违背常情而大胆的举措。同时,既然探究真空观思想,为何却不申论其哲学意义呢
我想笔者学力有限,目前从一家注解着手,从一门观法深入,从正义辨析始究,希望来日推循旧业,汲益新知,得涵泳深刻时,能够进一步比较各家的注解,通透三重观法的真义,探究其哲学思想的底蕴,赋予其现代的诠释及启发。
原载《内明》第264期
《从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真空观思想之正义(黄连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