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118

  ..续本文上一页是有个我。当我们睡醒了,眼睛没有张开,好像有个我在里头想,这个时候如果人家问你:哎,你醒了没有?你一定答复:我醒了!好像里头有个我。“而由分别”,就是意识分别;“似外境现。”[引磬响。]

  刚才讲到“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这一句,现在接下去的原文:“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这是一节连起来的。

  刚才讲过了,我法虽在内识,而由分别心起来,变出来“似外境现”,这是一个原理。现在讲的“诸有情类”一切众生这个“我”是怎么来的呢?他说“无始时来”,“无始”都晓得,不要解释了,这是佛学的一个名词,关于宇宙的缘起,这是哲学上一个大问题。不过我们这里青年同学初学佛的很多,可以再解释一下。

  我们哲学上始终在问,这个宇宙是哪一天开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西方哲学很有名的问题。这个宇宙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换句话,先有男的还是先有女的?先有人类还是先有上帝?先有上帝的外婆还是先有上帝的外公啊?问题多得很!那么这是问万物的起源。关于问时间的起源,哲学、宗教、科学都在找,找到现在没有下过定论,也没有过答案。那么在中国,西方人看中国没有哲学思想,因为秦汉以来著作里头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提;但是有。我常说中国的哲学在文学里头。譬如随便举唐人有一首诗:《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非常好的诗。里头就有这么两句名诗,非常有名:“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就是个大问题。

  所以中国的哲学都是文学化的,文学里头很多这些哲学的问题。世界上哪一个人是第一个人看到这个月亮的?这个世界第一天的月亮出来是哪一天?

  这些问题在佛经里多不多呢?我们现在讲到佛学问题,讲佛学在现在的时代经常要碰到哲学、科学的问题,一个学哲学科学的人第一个就要进来问佛学里头怎么讲法。

  佛法、佛学对于这些问题是置答的;所谓“置答”,不答的。这些问题在佛法里头是置答的。所以佛经说法有四不答复,这一类问题不答复。

  所以我们看到一本同唯识有关的经典——《楞伽经》,《楞伽经》开头提了一百零八个问题,那古里古怪的,宗教问题也有、哲学问题也有、科学问题也有,说:太阳照到窗子上那个光,光里头有几颗灰尘?狮子身上有几颗灰尘?等于说有多少细胞?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细胞里头有多少分子?你看几千年以来,人类所问的问题是相同的。《楞伽经》的开头所以有一百零八问(一百零八个问题),包括了宗教、哲学、科学,多得很!分别答起来麻烦透了;佛在《楞伽经》中间所以说到唯识的道理。

  那么,唯识也好,任何方面,佛经对于这个宇宙的缘起的时间的问题,用了一个最好的名词,哪一天开始?昨天开始;昨天以前呢?前天;前天以前,大前天……永远向上面追,追到哪一天算是宇宙开始的时间?那么佛经的答复,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是答案:无始。

  这个“无始”的观念就是无始之始。这个宇宙是圆形的,圆形是一个形容词啦;圆满的、一个完整的东西;一个完整的球体一样,你说哪一点是开始啊?哪一点是终结呢?那个终结的地方就是它的开始;开始的地方就是它的终结。所以没有叫做开始、没有终结的。那么,它也无内外中间的差别,这是哲学科学上一个大问题。现在假使真正学科学的,真正学科学不是我们一般说你中学里头也念过物理、数学,那不算的,那只是科学的一点点常识;真正学科学就进到哲学的范围了。

  所以像学物理,学到最高处就是理论物理了,就是理念的范围了。除了实验室以外,那完全是在数学的构想的范围,那都是思想的境界了。所以科学到了最后是哲学了,又进入思想的境界。这个思想的境界呢,又归到佛学里头来,所以说无始以来分别熏习的业力。

  但是在分别的作用上,宇宙的缘起,佛学的答复的结论是“无始”。无始,因此研究历史的观念的话,沿任何一代都可以开始;说我们是现在,也可以说我们是过去,因为是我们未来的过去;也是过去的未来;所以没有现在、也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时间的观念因此他答一个“无始”。

  好了!我们晓得佛学的名词“无始”就是代表宇宙最初缘起开始的那个观念的一个名称,不能作一个固定的实体来看的。

  现在讲到“诸有情类无始以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注意这个“缘此”,因为本来无我,一切起来都是因缘而来。因缘这个道理《成唯识论》里头本身我们也讲到过,将来还要再说,分成四缘。实际上这两个字不是合起来用的,因是因、缘是缘。不过有些经典把它简化了,混合起来用,叫做“因缘”,笼统地过去了;像唯识学里头有用,(但)很少用,因是因、缘是缘,分开的。就是逻辑上分析的非常清楚。

  现在这里头讲到“缘”,你不要同因缘的观念联想起来。这个“缘”是代表作用。我们一切的作用是连锁性的。譬如我们这个思想,早晨起来第一个思想是想什么?每一个人每天都忘记了。自己睡在床上刚刚一醒,你第一个思想想什么?我想没有一个人记得,对不对?

  哦,这里注意了,假定有一个人可以说我今天早上起来第一个思想想什么、第二个想什么、第三个想什么……一直到现在晚上为止,每一个思想的过程自己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人,这个人立刻可以得宿命通。你不要看到记忆力是没有用的哦!宿命通是记忆力的坚强而来的。

  那么如果说一个人思想、情绪,过去了的都能够清清楚楚回忆起来,做不做得到呢?我告诉你,心态转了,做得到——“定相应故”。只有得定的人做得到。像我们普通人,你刚才八点钟进来坐在这个位子上,第一个思想想什么?你现在就不知道了。就是三分钟以前(的思想)你自己都把握不住了。这就是定力。所以定力[断录]……你盘腿搞个什么东西啊?换句话说你呆板盘腿坐在那里,你晓得你腿一盘第一个思想那是搞什么?过后过几秒钟你已经忘记了。这就所谓叫做失忆(忆念那个忆)、失念。所以“定”是个什么东西,你们大概也可以了解了。

  所以系心一缘做不到,缘过去的也做不到,缘未来的也做不到,缘现在也做不到。假使有人做到了,对于“定”的这个影子、这个事情大概可以懂了;懂了,可以起修了。

  可是我们现在对于“缘”的道理,这个缘字又翻译成叫做攀缘,加一个字叫“攀缘”,“攀”字是加上去的形容词。我们人都是攀缘,由第一个念头起来,联想、分析,一路一路抓过来;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爬。当我们爬楼梯爬完了以后,……(录音中断,第26集完。雨辰2008年2月21日星期三 听录结束,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二十七)

  ……一脚踏进去,到了十一楼,几秒钟?我问你。是几秒钟?我想我同诸位没有一个人答得出来!谁都没有这个定力,也没有这个细心。所以你要注意,真得定了的人,他这些境界啊,一照都很清楚的,绝对清楚!所以没有一点是昏迷过的,那叫“佛者,觉也。”就是定。但是这个不属于分别心来的;分别心是这个“缘”(攀缘)。

  那么何以我们没有这个定力?因为“攀缘”。佛经“攀缘”这两个字所以翻译得非常好!攀缘我常常表演给大家看,因为你们诸位不晓得,山上没有看过,也没有住过山。我们在山上住久啊,看山上的猴子偷东西,尤其是猴子偷那个玉米、偷苞谷,那是我最内行了,很喜欢看它,那看得很有趣!在那个时候啊,对于佛法、人生大半是开悟了。

  那个猴子来偷苞谷,尤其我们喜欢逗着玩的,故意弄一点声音。它看了半天,四方八面看,好像有人哈?但是我们又不响,就看它偷。它看看没有人,一个手把那个苞谷抓一个,然后夹在这里一夹;一看,没有人,这个手又去抓一个,夹在这里;一看,哦,没有人,哦,抓得快!一个一个,夹在这里,夹在这里……然后我们“唔”一下,“嘟……”它跑了,一个苞谷也没有!因为它夹在这里:这个属于我的了!再抓一个:这属于我的了!……这边又怕人,然后我们给它突然一叫,它一慌,就跑,结果这么一跑啊,它一个苞谷也没有。我们现成都捡来,免得自己去摘了,啊!这叫猴子偷苞谷。攀缘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人生看了那个猴子,啊呀!恍然大悟!很好玩。我们这个生下来一辈子,这样抓、那样抓,学问啊、什么钱财啊样样抓。你看小孩子生下来,你可以看,我经常说你看人生下的形态就是攀缘,小孩子生下来一定抓着的、手一定握着的。假定这个婴儿手不握紧的,活不长的,所以婴儿手一定握的。而且你要注意,大指头握在里头,不是大指头握外面,握外面他这个婴儿就有病。喏,这些都要观察得仔细。婴儿手是这样握的。

  到了什么时候呢?到民权东路的时候,嘿!伸出来了,大方得很!你看婴儿生下来,就看这个人,生下来就要抓一个东西。没得抓啊,抓自己大指头都要抓。抓了一辈子,抓到了到最后断气的时候,手放开了,同猴子偷苞谷一样,“哦!”一跑,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就是攀缘。我们解释这个“缘”字,这个“缘”字懂了。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都在攀缘。“此”,这个;什么呢?由于内识所起的习惯性的分别所变出来的外境。因为自己习惯性的,刚刚一醒来以后,一个婴儿生下来,里头就有想,这个“想”就叫做分别心,我们普通叫它“想”是粗的现象,就是分别心。

  “缘此执为实我、实法。”把这个分别作用的这个影像,自己认为这个就是我。譬如我们一个人生病发高烧的时候,昏迷了,那个里头有个我在想,那当然有我。有人问你“这样难过吧?”“啊哈,难过的很啊!”还是会讲话,那个是分别作用。认为自己那个才是我,“实我、实法。”实际上真到断气了那一下,那个我是有一度昏迷了,没有了,叫你也不知道;完全死亡了,断了气了。这个大…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