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14

  ..续本文上一页,理由很多。所以说,真正的修持要依师而修。当然要找个明师,但是我们的明师只有一个人:释迦牟尼佛,可惜他老人家过去了。我们现在只好照他的遗教来修啊,否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修行一步之差,一个见解之差,就造无穷的业果。见解上的差别就造无穷的业果。这个道理哦。

  我们今天,(下课引磬)敲了?我无记!(一笑)

  ……看了《华严经》,不敢接触了。现在我们重点还是归到《华严经》来。至于十三部大论,譬如说我们这次要讲《成唯识论》。真正的唯识,一部大论,包括一切经,最重要的:《瑜伽师地论》,因为大家对这些经论没有下过功夫,实际没有。

  我们现在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是,这个几十年,可以说是一百年来,满清末年到民国以来的这七十年代当中的,差不多有九十年、一百年当中,杨仁山居士之后,这一般唯识的著作,尤其现在人看唯识著作很严重,还有日本的唯识著作更严重,问题更多,你们特别注意哦!这不是对日本人有一种片面的反感,不是这个意思;学术就是学术。杨仁山居士的下面大弟子,唯识学两位大师,他的弟子,梁启超还等于是他后辈的后辈了,梁启超还跟过这个欧阳竟无先生是师友之间。所以他两位唯识的大弟子,所谓:南欧、北韩。南面是欧阳竟无先生,北方就是我们刘教授刘老师刘世纶老师的父执,就是她父亲的把兄弟韩清净,这位大师。南欧北韩。跟着下来,欧阳竟无居士之下,比较专门研究唯识的王恩洋,熊十力还是其次的。那么这以后啊,越来越不同(通?)了。熊十力已经是对于唯识论,自己又转到儒家研究易经,把易经跟唯识两个配起来,所以著《新唯识论》,那么后来很多人驳他不对……这个中间很麻烦,我们暂时不去讨论它。那么对与不对?当然不太对。——不是“不太对”,是客气话——不对。那么他等于说犯了一个错误,易经也没有搞通,唯识也没有搞通。

  但是你看熊十力的文章很难看,因为文字大家觉得写得看不懂!越看不懂啊,越高了!学问就是这样,写的书给人家看不懂文字啊,就高了!等于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大家越研究越不懂,那个文字的别扭!就是他本国人都看不懂。熊十力先生这个文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学的文字——连欧阳竟无先生都有这一点点的文学上的毛病——学的《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的翻译体的文章。玄奘法师两性化,佛学、佛法都很高明,可文学并不高明,翻译的东西很差劲。所以《瑜伽师地论》我们读不懂,除了唯识学的本身实在很艰难以外,玄奘法师要负责任,那个文字翻得呀——很老实,就等于现在人翻译一样很老实。“吃饱了没有你?”“吃饱了我。”——等于这样翻译。我们中国人讲“你吃饱了没有?”我们答复的话:“我吃饱了”。照外国文翻译就是“吃饱了没有,你?”,“已经吃饱了,我。”就是这样翻译的。唉,这个翻译要命!

  所以你看玄奘法师的传记,他想把佛经照什么路线翻译呢?照鸠摩罗什法师的路线翻。譬如说《大般若经》六百卷,嗨呀!我们当年看大字的佛经,堆积了好几个书柜,结果我看了几十卷以后,以后就是翻就是了,就是翻过去了,六百卷很快看完。它是个什么道理呢?

  翻译的东西三个重点:信、达、雅。要很老实、很信实、不能够变了样的。这个中文翻英文,英文翻中文,要很信实、忠实地翻译。但是要把道理说清楚啊!外文跟中文两个倒装的啊!要通达,两方面,换句话说,达还包括你中文好,还要梵文好;不是“好”,要“达”——很高手的,两方面的文字都很高手。然后翻译的文章要雅致,文学要高。鸠摩罗什翻的《金刚经》、《维摩经》,那没有话讲,那个文字多美呀!可玄奘法师不行啊!

  所以啊,譬如说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心经》,两百六十个字,把头、尾、序言,不重要的拿掉了,它中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话,下面还有四个:“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同这个道理一样,就完了嘛!如果要“信”的话,要翻译怎么翻译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反正啊,一大堆!那么玄奘法师翻译,他本来想走这个路子,“亦复如是”,就过了。正想那么做,夜里做个梦,很糟糕!不敢了,呵,白天起来还是照翻!所以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后面啊,六根六尘十八界,给它翻完了头已经看得呀斗一样大了!这是翻《般若经》。

  所以六百卷《般若》浓缩了。所以在玄奘法师以前,古人翻译的《般若经》重点的《放光般若》,比他翻译得好,意译到达了。但是“信”呢?忠实呢?这是要选玄奘法师的翻译。

  要理解、合于中国人、很快地透过中国人的思维的法则,很容易接受这个高深的道理而悟进去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那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这些都是那么别扭,所以看哪,很吃力!这一很吃力,好么,后来他们学这个文字,糟糕了!所以到了欧阳竟无先生写的文字已经很艰辛了;再到了熊十力手里啊,那不是十个力量做得到,要一百力来读他的文章了!所以我们看看呢,看看文章,就笑了——何必如此呢?

  所以我常说,告诉你们大家写文章要注意,我们尤其写传世的文章,像佛学的文章,我们的目的是,拿佛教的名词度人,使人家看得懂。所以我们常常写了东西,我有时候写东西,你看,这些同学们都改过我的东西。高中程度的,都改过我的东西。为什么?哎,我说你都看不懂,我这个写出来干什么呢?!我目的要你们懂撒!你尽管改,改了不对,我又改回来;对了,就照你的办。这个东西不是说写一篇《滕王阁序》啊,给人家摇头摆尾去念;你要玩那一套文字我们也会玩,那个是独自欣赏的呀!尤其现在变成王大娘裹脚布,可以摆到故宫博物院的,有什么用啊?!我们的文字写出来就是说,要普及,人人(都看得懂。)但是也不想写得太白话,太白话,过了几十年要没有用了,变古文了。这一段话插进来耽误了很多时间,就是说翻译的名词,所以唯识学难研究。

  那么我们现在的观念,一般,在近代一百年中间,乃至最近的这些唯识的文章,都看,越搞越不是唯识学了,这很严重!因此唯识拿来做功夫是毫无道理。你要晓得弥勒菩萨叫无著菩萨记录,讲出来两部大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怎么样作功夫成佛的,怎么样修道、成佛。另外一部是《现观庄严论》,中文没有翻译,藏文有翻译。所以到民国以来,太虚法师的弟子……,像太虚法师也是杨仁山先生的学生。所以杨仁山居士对于近代以来的佛教那是影响之大,无与伦比;这些大法师们都出自他门下。

  我刚才讲到著作方面,你们千万注意,现在我们这个问题不想扯开了,所以我刚才脑子想停留一下,不要拉长了。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观念搞清楚,三量,基本上的道理在唯识啊,依因明而建立。因明就是佛法的逻辑,就是在世界上——这个里头有个道理,讲逻辑学的人素来有个辩论:站在东方学者,不只中国,包括中国、印度、日本乃至中东一代学者(的立场的人),认为西方哲学家之所以有逻辑,(是)受佛学里头、受印度因明的影响,而慢慢有了西方文化里头的逻辑学的产生;站在西方文化立场的人,认为佛法里头的因明学,是受了希腊逻辑、辨证这些道理的影响,而产生因明的。这个东西文化的论辩我们不参与,太麻烦了。

  不过因明是非常久远的东西。像我个人的观念,认为西方的逻辑是受因明的影响,可以拿出很多的证据来;但是不去讨论它,太学术化了。

  因明,所以菩萨、学佛的人要通“五明”。“内明”是得道,“因明”就是懂逻辑。拿现在来讲,因明就是:一个学佛的人,第一内在要得道;外面的学问,因明——就是逻辑哲学、宗教哲学,一切等等都包括在因明里——辨证、思辨清楚。所以因明的道理,我们讲有三支因明、五支因明,学唯识都要了解。譬如说佛经里头,你们讲看大藏经,大藏经原始的翻译,有一本论:《因明入正理论》,陈那菩萨作的。(注:查了一下资料,发现陈那菩萨所造的是《因明正理门论》,而《因明入正理论》乃其弟子商羯罗主菩萨造,是介绍陈那菩萨论理学的书籍,是一本言简意赅的入门书。老师讲的疑是《因明正理门论》)几乎你很难看得懂,翻译的文字也很困难。

  这个因明里头,讲的道理有三个东西:宗、因、喻。宗——宗旨,因——不是原因,引申理由,有演绎的因、有归纳的因。

  这个“宗”字,譬如说——因明我们大概讲一下,注意一下。

  声是无常的,这是“宗”。声音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的。我们人讲话的声音、耳朵里听到声音,它是无常的,立刻变去了。“因”,因缘和合,它是空响的。讲出的话,人为什么会(讲话呢?)有喉咙、声带、嘴唇、牙齿、舌头,种种的关系,意念一动,促成了这个生理乃至脑神经的思维,那么多的因素构成了声音。这个声音是因缘参合拢来而发出来偶然的、暂时的、表达性的作用,因此,用过了便空,所以他是无常。声音的宗、因。

  “喻”,声音像什么?就像人两个掌拍一样,像水流、像风声,一切皆是无常。宇宙间一切音声皆是无常。那水流、拍掌、呼响,叫做比喻。所以“宗因喻”,喻就是比喻,有时候一个道理,我们用道理讲不清楚,用一个比喻就说清楚了。那比喻的方法就很多了,到了中国禅宗,有歇后语,有藏头语,譬如说我们大家讲,“唉,怎么样,你最近好不好哇?”中国人讲老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照着娘舅。这还不说。嗯,你这个事不要说了,和尚不吃荤——知道了,嘿嘿,大家一笑——“肚子里有数(素)”。就是这个意思。那么…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