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祛病都做不到,那还能够谈延年吗?就是拿身见来讲。那么其中道理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参究了。那么这叫禅那,这就是禅那,这是话头,话头就是问题啊!有问题怎么不参呢?有问题又不参,光是在那里傻坐,这就是思惑里头什么?——痴,我痴嘛。思惑里头的我痴嘛。痴就是笨、愚痴。一定有个问题。像我们学佛学道,碰到任何一个问题没有办法问的时候,至少佛的三藏十二部还在这里,道家的所有《道藏》还在这里,那种好几天昼夜不睡之列硬要去翻呐,硬要去找,总有个道理给我找出来:“一个什么道理呢?”再不然我们这个修道是拿身来作试验,绝对是拿自己的生命丢到实验室里头来做实验,你就胆子大一点,我这个方法这样做试试看,充其量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呀?死。本来要死的嘛!万一我今天一做这个功夫这个境界死掉,死掉也蛮好,早走迟走一样的。床上死同死在那个水沟里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那个烂了、臭了是一样的,此身同我不相干啊!要有这样的精神去研究去。所以啊,这个地方我特别耽误久一点。
那么,所以有些道友们用功夫到某一个程度,你还是不管我有时间没有时间,你跟我约时间再谈。不约时间,我没有办法有空来找你的;也没有分身,“分身千百亿”还没有到、还没有入了灭尽定呢!哈!入了灭尽定又看不见了。
现在我们再来,把原文耽误得很久了。现在《成唯识论》开始有个麻烦的事。关于观待道理,逻辑思想方面多一点,但是观待道理虽然多一点,我们要注意啊,你们听起来很痛苦、很吃力,因为这两次觉得好听,前天都有点功夫啊,有些青年朋友是有些兴趣啊,是好奇的心理。真谈到观待道理、逻辑方面,但是同实际修持功夫有绝对关系的,你听得就痛苦了,你们可以试试看。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讲二百七十六页,第五行开始了,继续上文。
“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具转。”
所以我们拿八识来讲,一个心,就是八识心王,我们心的作用分成八个识。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第六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他说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心与末那,二恒具转。”当我们心念一起作用(这个心是心王,就是心的功能),同末那第七识,第七识普通叫做“我执”。第七识的“我执”刚才有位道友问起的,三界九地见思惑里头的思惑里头这四个,末那识“四惑八大相应起”,我们《八识规矩颂》都讲过了,“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哪四惑?就是这个我贪、我慢、我瞋、我痴,末那识与这四样,这四样只要末那识一动,有生命来就有“我”,任何一个众生一有生命,所以“俱生”,同生命同时存在,就有我相、我执来了,这个我执里头就有“四惑”。“四惑”就是这个表上有的:我瞋、我贪、我慢、我痴。这个我相里头贪、嗔、痴、慢四样牢固得很,这是末那识。所以“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具转。”这两个东西彼此随时随地、没有刹那之间脱离关系,“恒”,常常的,同时转的。心念一动,我相就来、我执就来。所以说你打坐我觉得空了,空了——你注意!你说我空了。这两天坐得很好,很有进步,真空了!“你空了吗?”“是啊,我空了!”这个观念你听听看,“我”还在,所以无我做不到。说你怎么样?我空了嘛!——“我”还在。就是那个空的境界就是“我”,这个“我相”;那个境界里头是我贪那个境界——我痴在。所以啊,“心与末那,二恒具转”,同时来。
所以起第六(识)呢?“则三俱转”。最厉害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一动啊,八识、七识、前五识(转不转是另外的问题),所以啊第六意识动,七、八(识)一定跟着动。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思想,譬如我们睡着了,或者打坐时候觉得没有思想——在思想,意识没有停嘛。这个意识既然在思想,“我”的作用在,第八阿赖耶识能藏、执藏、所藏的作用都还在。所以:
“若起第六,则三俱转。余随缘合,起一至五,则四俱转,乃至八俱。”
所以“余随缘合”,前五识:眼识、耳识……那不一定,看因缘,眼睛要九个缘才看到东西,我们大家带那个《八识规矩颂》就知道。眼睛必须要有距离、有空间、有光、有眼睛,三个缘,其他等等这几个配合,九个缘看东西。耳朵只要八个因素、八缘听声音,耳朵不要光,只要空就听得见。鼻子、嘴巴、舌头只要七个因素,所以“九缘八七好相邻”,《八识规矩颂》你们不是有些同学都背来了吗?所以啊,前面五个识,其他的,是因缘凑合起作用。“一至五,则四俱转”,或者一缘动,眼睛只看东西耳朵不想听,一缘动。或者四个五个一起动,“一至五,则四俱转。”一个动,有时候四个不动——有的;有时一个动,四个跟着动,就是五识都来了。甚至有些事情,我们看书或者看一个东西,或者看一个可爱的股票、黄金的股票市场,看数字报的,今天什么价、什么价,“两块、两块!三块、三块!要不要?要不要?”那个时候八识俱转啊!眼睛要看着数字,耳朵要听着声音,心里紧张啊!不晓得干啥,一身紧张,肚子也不饿了,阿赖耶识都在转,所以啊“乃至八俱”。有时候要听一个音乐,那个音乐家听音乐听醉了,发疯了一样,人家打他一下都不知道,他由这一个带到八识俱转。
“是谓略说,识俱转义。”八识心意识统统在转,转就是动,动相的这个道理。
好了,这一段作过交代了。你看到都是逻辑的论辩,但是你把所谓见思惑,见地到了、这个理搞透了,用起功来就快了、修持就快了,就怕你理不透,就落我痴了。
“若一有情,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这是个问题,有人提一个问题。有情就是众生了,有生命。他说假使一个人、一个众生,刚才听你说的,都是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七识八识都可以同时起作用;转,就是转动、起作用。他用“转”字用得很好,转就是轮回,我们的思想就在那里动,转快了的时候,所以思想用得很快的时候,自己反是觉得没有思想。所以有时候用到思想用到极度,脑筋崩溃了,好像自己没有思想,实际上他在思想。一个血压高、脑筋快崩溃了,你说他——无记:没有思想嘛,那就是意识正在无记状态中;是在思想,不是没有思想,自己检查不出来。如果检查出来的人,悟道了。所以修行的功夫,一句话:统统在反省自己。
所以呀,他说,这个“转”字用得好,一切有情都是……那么怎么样可以说是一个众生呢?因为这一个众生,譬如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众生,你看:眼睛在看、耳朵在听,作用很多啊,他里头这个六根、八识都在转,怎么样可以说你理论上叫他这是一个人?怎么可以算一个单元呢?也可以那么讲。
他的答复:“若立有情,依识多少。汝无心位,应非有情。”他说你观念搞错了。一切众生,所谓众生啊,就是这个人。如果你根据这个人心理内在识,分成八个(乃至印度各家还分成十一个、十二个呢)心理状态。你照现在人照心理状态的分析,其实一个人里头这个心理变化有(现在当然还没有那么多)足有几百种吧,百多种有了。现在心理学还没有那么高明。那照这样分析下去,他说那就难讲了。那他说我问你,一个人修到无心位,不管是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这种到了无心位的时候,那么既然无心啊,意识都不动了,那就不应该算是人喽,不应该叫众生喽!所以这个逻辑不通嘛。他说你问的问题的观念不合逻辑,不合因明的道理。“又”,详细地又答他:
“又他分心,现在前位,如何可说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数或异熟识,俱不违理。”你看玄奘法师《成唯识论》比翻的《瑜伽师地论》还难念,呵,但是他是尽了最大的能力,人家翻得真老实!这个不是翻译,而且有些都是他的著作,所以熊十力他们学他的文章,叫一般大学生看熊十力《新唯识论》,那不是叫“我的妈”,要叫“我的外婆”!看这个书已经叫“外太公”都看不懂了!别说叫妈了!
他说怎么讲呢?“又”,第二、再说,答复你;“他分心,现在前位”,唯识所讲的:相分、见分;自分、他分(我的一分,他的一分),因为我为大家,譬如我们今天楼上的大家,我们的有一个根本的生命所有人同体的;不但我们,一个猫咪、一个狗、一切众生,同一个真如本性来的。等于大海水是一个,大海水起了浪,浪是海水起来,浪上又起了小波,小波上面又起了个浪花,浪花上又起了泡沫,我们根根还是一个大海水,一切众生同体之悲。所以大菩萨证到这个,看你同我、看一切众生就同我自己——同体嘛;等于这个电一样,电灯分好多盏,电能电源只是一个。我们扩音器也是用电,同电灯的电这个电源是一个,作用不同,所以众生同体。那么既然起了作用以后,我现在是我,你们诸位是你,他是他,这个我是“自分”——每个人自己这一分,“他分”——你这一分。阿弥陀佛有他的“他分”,观音菩萨有他的“他分”。所以我们念佛、念观音,心到极点了,自他(跟他)合一了,所以要至诚念佛,自分、他分合一了。等于水波浪不起,又归到那个本体的平静里头去了,那这个功力就大了,所以叫感应、感应,自分、他分互相这个电流交叉了。
所以他说,“他分心,现在前位。”假设我现在想一个朋友,或者我想我的妈妈,我这里(尤其是父子之间、父母之间)往往很特殊有感应。我今天早晨在这里想妈妈,我妈妈在那边她就有感应,这是很怪的。就是妈妈在想我,我也有感应,觉得这两天我很不舒服,所以有几天我告诉朋友:“我很不舒服,大概我母亲这两天不舒服。”[断录]
他说那么讲起来,自他都同体的,为什么还有个自我的表现呢?自我、众生,我只是个单位。“然立有情”,那么所谓叫有情众生是什么作一个标准呢?“依命根数。”现在告诉我们,命根,命根分两种,研究佛学要注意了。一个生命存在的命根,活到多少岁数这是命根,暖寿识有一定的,业报不同,命根的长短不同。一个戒律…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