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祛病都做不到,那還能夠談延年嗎?就是拿身見來講。那麼其中道理在什麼地方?這就要參究了。那麼這叫禅那,這就是禅那,這是話頭,話頭就是問題啊!有問題怎麼不參呢?有問題又不參,光是在那裏傻坐,這就是思惑裏頭什麼?——癡,我癡嘛。思惑裏頭的我癡嘛。癡就是笨、愚癡。一定有個問題。像我們學佛學道,碰到任何一個問題沒有辦法問的時候,至少佛的叁藏十二部還在這裏,道家的所有《道藏》還在這裏,那種好幾天晝夜不睡之列硬要去翻呐,硬要去找,總有個道理給我找出來:“一個什麼道理呢?”再不然我們這個修道是拿身來作試驗,絕對是拿自己的生命丟到實驗室裏頭來做實驗,你就膽子大一點,我這個方法這樣做試試看,充其量下一個問題是什麼呀?死。本來要死的嘛!萬一我今天一做這個功夫這個境界死掉,死掉也蠻好,早走遲走一樣的。床上死同死在那個水溝裏頭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兩樣。那個爛了、臭了是一樣的,此身同我不相幹啊!要有這樣的精神去研究去。所以啊,這個地方我特別耽誤久一點。
那麼,所以有些道友們用功夫到某一個程度,你還是不管我有時間沒有時間,你跟我約時間再談。不約時間,我沒有辦法有空來找你的;也沒有分身,“分身千百億”還沒有到、還沒有入了滅盡定呢!哈!入了滅盡定又看不見了。
現在我們再來,把原文耽誤得很久了。現在《成唯識論》開始有個麻煩的事。關于觀待道理,邏輯思想方面多一點,但是觀待道理雖然多一點,我們要注意啊,你們聽起來很痛苦、很吃力,因爲這兩次覺得好聽,前天都有點功夫啊,有些青年朋友是有些興趣啊,是好奇的心理。真談到觀待道理、邏輯方面,但是同實際修持功夫有絕對關系的,你聽得就痛苦了,你們可以試試看。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講二百七十六頁,第五行開始了,繼續上文。
“是故八識,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恒具轉。”
所以我們拿八識來講,一個心,就是八識心王,我們心的作用分成八個識。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第六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所以他說一切有情、一切衆生,“心與末那,二恒具轉。”當我們心念一起作用(這個心是心王,就是心的功能),同末那第七識,第七識普通叫做“我執”。第七識的“我執”剛才有位道友問起的,叁界九地見思惑裏頭的思惑裏頭這四個,末那識“四惑八大相應起”,我們《八識規矩頌》都講過了,“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爲染淨依”。哪四惑?就是這個我貪、我慢、我瞋、我癡,末那識與這四樣,這四樣只要末那識一動,有生命來就有“我”,任何一個衆生一有生命,所以“俱生”,同生命同時存在,就有我相、我執來了,這個我執裏頭就有“四惑”。“四惑”就是這個表上有的:我瞋、我貪、我慢、我癡。這個我相裏頭貪、嗔、癡、慢四樣牢固得很,這是末那識。所以“一切有情,心與末那,二恒具轉。”這兩個東西彼此隨時隨地、沒有刹那之間脫離關系,“恒”,常常的,同時轉的。心念一動,我相就來、我執就來。所以說你打坐我覺得空了,空了——你注意!你說我空了。這兩天坐得很好,很有進步,真空了!“你空了嗎?”“是啊,我空了!”這個觀念你聽聽看,“我”還在,所以無我做不到。說你怎麼樣?我空了嘛!——“我”還在。就是那個空的境界就是“我”,這個“我相”;那個境界裏頭是我貪那個境界——我癡在。所以啊,“心與末那,二恒具轉”,同時來。
所以起第六(識)呢?“則叁俱轉”。最厲害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一動啊,八識、七識、前五識(轉不轉是另外的問題),所以啊第六意識動,七、八(識)一定跟著動。所以我們覺得我們思想,譬如我們睡著了,或者打坐時候覺得沒有思想——在思想,意識沒有停嘛。這個意識既然在思想,“我”的作用在,第八阿賴耶識能藏、執藏、所藏的作用都還在。所以:
“若起第六,則叁俱轉。余隨緣合,起一至五,則四俱轉,乃至八俱。”
所以“余隨緣合”,前五識:眼識、耳識……那不一定,看因緣,眼睛要九個緣才看到東西,我們大家帶那個《八識規矩頌》就知道。眼睛必須要有距離、有空間、有光、有眼睛,叁個緣,其他等等這幾個配合,九個緣看東西。耳朵只要八個因素、八緣聽聲音,耳朵不要光,只要空就聽得見。鼻子、嘴巴、舌頭只要七個因素,所以“九緣八七好相鄰”,《八識規矩頌》你們不是有些同學都背來了嗎?所以啊,前面五個識,其他的,是因緣湊合起作用。“一至五,則四俱轉”,或者一緣動,眼睛只看東西耳朵不想聽,一緣動。或者四個五個一起動,“一至五,則四俱轉。”一個動,有時候四個不動——有的;有時一個動,四個跟著動,就是五識都來了。甚至有些事情,我們看書或者看一個東西,或者看一個可愛的股票、黃金的股票市場,看數字報的,今天什麼價、什麼價,“兩塊、兩塊!叁塊、叁塊!要不要?要不要?”那個時候八識俱轉啊!眼睛要看著數字,耳朵要聽著聲音,心裏緊張啊!不曉得幹啥,一身緊張,肚子也不餓了,阿賴耶識都在轉,所以啊“乃至八俱”。有時候要聽一個音樂,那個音樂家聽音樂聽醉了,發瘋了一樣,人家打他一下都不知道,他由這一個帶到八識俱轉。
“是謂略說,識俱轉義。”八識心意識統統在轉,轉就是動,動相的這個道理。
好了,這一段作過交代了。你看到都是邏輯的論辯,但是你把所謂見思惑,見地到了、這個理搞透了,用起功來就快了、修持就快了,就怕你理不透,就落我癡了。
“若一有情,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這是個問題,有人提一個問題。有情就是衆生了,有生命。他說假使一個人、一個衆生,剛才聽你說的,都是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七識八識都可以同時起作用;轉,就是轉動、起作用。他用“轉”字用得很好,轉就是輪回,我們的思想就在那裏動,轉快了的時候,所以思想用得很快的時候,自己反是覺得沒有思想。所以有時候用到思想用到極度,腦筋崩潰了,好像自己沒有思想,實際上他在思想。一個血壓高、腦筋快崩潰了,你說他——無記:沒有思想嘛,那就是意識正在無記狀態中;是在思想,不是沒有思想,自己檢查不出來。如果檢查出來的人,悟道了。所以修行的功夫,一句話:統統在反省自己。
所以呀,他說,這個“轉”字用得好,一切有情都是……那麼怎麼樣可以說是一個衆生呢?因爲這一個衆生,譬如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衆生,你看: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作用很多啊,他裏頭這個六根、八識都在轉,怎麼樣可以說你理論上叫他這是一個人?怎麼可以算一個單元呢?也可以那麼講。
他的答複:“若立有情,依識多少。汝無心位,應非有情。”他說你觀念搞錯了。一切衆生,所謂衆生啊,就是這個人。如果你根據這個人心理內在識,分成八個(乃至印度各家還分成十一個、十二個呢)心理狀態。你照現在人照心理狀態的分析,其實一個人裏頭這個心理變化有(現在當然還沒有那麼多)足有幾百種吧,百多種有了。現在心理學還沒有那麼高明。那照這樣分析下去,他說那就難講了。那他說我問你,一個人修到無心位,不管是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這種到了無心位的時候,那麼既然無心啊,意識都不動了,那就不應該算是人喽,不應該叫衆生喽!所以這個邏輯不通嘛。他說你問的問題的觀念不合邏輯,不合因明的道理。“又”,詳細地又答他:
“又他分心,現在前位,如何可說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數或異熟識,俱不違理。”你看玄奘法師《成唯識論》比翻的《瑜伽師地論》還難念,呵,但是他是盡了最大的能力,人家翻得真老實!這個不是翻譯,而且有些都是他的著作,所以熊十力他們學他的文章,叫一般大學生看熊十力《新唯識論》,那不是叫“我的媽”,要叫“我的外婆”!看這個書已經叫“外太公”都看不懂了!別說叫媽了!
他說怎麼講呢?“又”,第二、再說,答複你;“他分心,現在前位”,唯識所講的:相分、見分;自分、他分(我的一分,他的一分),因爲我爲大家,譬如我們今天樓上的大家,我們的有一個根本的生命所有人同體的;不但我們,一個貓咪、一個狗、一切衆生,同一個真如本性來的。等于大海水是一個,大海水起了浪,浪是海水起來,浪上又起了小波,小波上面又起了個浪花,浪花上又起了泡沫,我們根根還是一個大海水,一切衆生同體之悲。所以大菩薩證到這個,看你同我、看一切衆生就同我自己——同體嘛;等于這個電一樣,電燈分好多盞,電能電源只是一個。我們擴音器也是用電,同電燈的電這個電源是一個,作用不同,所以衆生同體。那麼既然起了作用以後,我現在是我,你們諸位是你,他是他,這個我是“自分”——每個人自己這一分,“他分”——你這一分。阿彌陀佛有他的“他分”,觀音菩薩有他的“他分”。所以我們念佛、念觀音,心到極點了,自他(跟他)合一了,所以要至誠念佛,自分、他分合一了。等于水波浪不起,又歸到那個本體的平靜裏頭去了,那這個功力就大了,所以叫感應、感應,自分、他分互相這個電流交叉了。
所以他說,“他分心,現在前位。”假設我現在想一個朋友,或者我想我的媽媽,我這裏(尤其是父子之間、父母之間)往往很特殊有感應。我今天早晨在這裏想媽媽,我媽媽在那邊她就有感應,這是很怪的。就是媽媽在想我,我也有感應,覺得這兩天我很不舒服,所以有幾天我告訴朋友:“我很不舒服,大概我母親這兩天不舒服。”[斷錄]
他說那麼講起來,自他都同體的,爲什麼還有個自我的表現呢?自我、衆生,我只是個單位。“然立有情”,那麼所謂叫有情衆生是什麼作一個標准呢?“依命根數。”現在告訴我們,命根,命根分兩種,研究佛學要注意了。一個生命存在的命根,活到多少歲數這是命根,暖壽識有一定的,業報不同,命根的長短不同。一個戒律…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