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60

  ..續本文上一頁上的命根,男女生殖器是命根。所以談命根佛學不同,以戒律上命根的講法你不要作唯識的看了,那是生理上的命根,就是壽命的命根。所以一個衆生“依命根數”,命根的壽數,那麼所以叫一個衆生。我們今天還活著,這個壽命還在:暖壽識,生命的活力——暖;壽命;心意識,叁位一體的。所以身體毀壞、冷卻到哪一部分,冷掉了、死亡冷到哪一部分,識就消滅在哪一部分,但是阿賴耶識是最後走的。所以“立有情”,所以講一切衆生,“依命根數”,依這個數字建立,就是活一百歲的,這一百歲的衆生。

  “或(者)異熟識”,異熟我們講過的,所以你看其他的經典上翻譯的:中陰身或者是果報報身。只有這個法相宗玄奘法師翻的啊,他小心得很,他不是隨便翻,不叫報身,叫異熟。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報身哦,大家現在都是報身。佛是佛的那個報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菩薩是菩薩的報身,相好莊嚴。都是功德來的。人的一生活著,壽命的長短或者身體的衰弱多病,一切都是受報而來的,所以這一個肉體就是報身,我們的也是報身。諸佛菩薩成就的是“應化身”,爲了教化衆生而來的,自己願力來的;我們的報身是業力來的。胖的、瘦的、長的、短的,長的漂亮不漂亮的、多病不多病的、五官俱全不俱全的,乃至生理健康,都是業報的關系。

  那麼這個業報什麼怎麼來的呢?異熟。果報包括無數的時間、無數的空間。所以再叁向大家提,學佛的人這兩首偈子一定要注意:“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學佛的人第一個先要了解這個。這個已經寫了好幾次了,不要寫了吧?黑板上還要不要(寫)?如果每一次靠筆、靠紙來記,很麻煩哦!再念一道:“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修持都是從第六意識起始,清淨意根、斷意根的結使,這是基礎。好,所以說他說衆生來講,或者依業報的異熟識,異熟識就是一個。

  “俱不違理。”[斷錄]

  ……你有什麼問題呢?不需要問。就是這個意思。

  “彼俱恒時,唯有一故。一身唯一,等無間緣。”好了,問題答到這裏,一路又鑽出問題來了,所以啊,學唯識的人非常講邏輯的,也非常科學,一個一個問題,雞蛋裏頭挑骨頭,必須要把這些問題挑完了,下面再有別的東西。這又是作功夫的。“彼俱恒時,唯有一故”,他說好了,那麼所謂命根,一個衆生一個單元啦,一個生命的單元,隨時隨地,只有一識,異熟識的衆生。譬如我們死了,完全昏過去了、悶絕位,真的死亡了——悶絕位。悶絕位過了以後,覺得醒轉來了,我們普通叫靈魂喽,就是中陰身;中陰身是異識,中陰身就是阿賴耶識所呈現的。當然他也感覺到有身體,也看得到。中陰身自然同一切得了五通的人一樣,山河牆壁都沒有阻礙的。中陰身任何牆壁像這種也沒有高矮隨時可以來,算不定我們旁邊站的都是,這沒有什麼稀奇。但是這裏來不了。

  中陰身什麼地方可以去?兩個地方不能去,一個菩提道場不能進入,一進入成道了嘛,他成佛了,中陰身也可以;一個是不能入産門,一入産門投胎了,就轉生了,不叫做中陰身了。所以中陰身連産房都不能進的,一進到那裏譬如一股吸力一樣,他就入胎了。所以中陰身只有一識,“一身唯一”,中陰身只有一個。噢,他說中陰身這個識只有一個,“一身唯一”,那麼好了,一個身體上,整個講起來八個識只有一個識——阿賴耶識,怎麼樣叫“等無間緣”呢?

  “如何俱時,有多識轉。”他說,那麼一身爲什麼有“等無間緣”?這學唯識的要知道了。我們講因緣會遇,就是邏輯問題,你不要好像同我們作功夫沒有關系啊!修道作功夫這些都要搞清楚。好了我們現在先解釋因緣。因緣,先講生命的來源。

  第一個,我們本身的因緣——親因緣,我們自己帶來的,多生,也是“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親因緣。這個親的因緣是哪裏來的呢?過去生的所作所爲,“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我們這一生的行爲,變成他生來世(不管做人、做牛、做馬),個性不同,遭遇不同,這個業識的種子帶來的不同,“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變成未來的種子,就是親因緣,本身帶來的。

  那麼父母的後天的遺傳,社會時代的環境、曆史時代的環境、家庭的教育,這些是“增上緣”。所以一娘、一個母親生九個兒子,十二個兒子、叁個兒子,“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個個性都不一樣。也許哥哥很仁慈、兄弟很暴力,或者妹妹很壞,那不一定。他自己帶來的種子不同。再加上父母遺傳,懷孕的時候或者喝過酒以後,或者她是陰天懷孕的、她是晴天懷孕的,她是上半個月懷孕的、她是下半個月懷孕的,乃至于上半夜、下半夜,中間微細分析起來太多了!在一個房子裏頭住著,前一個房間懷這個孩子、後一個房間懷這個孩子,向東懷孕、向西懷孕,都有問題,這是增上緣不同,因緣會遇不同。

  增上緣以後,生下來以後我們受後天的教育以後——所緣緣。由這些因緣,我們有了生命以後又造業,善業、惡業或無記業,不管你怎麼樣造了,這個所緣緣,因爲我們覺得自己很聰明,尤其讀書……所以昨天下午我們跟他們一起吃飯講,講到我們陳教授說:唉,有感慨哦,時代教育普及了,究竟有好處、有壞處是個問題!我說我的結論告訴你:沒有好處,只有壞處!當然長的道理很多了,短的結論——我們正在吃飯,我說譬如我們這幾個人,就是因爲受教育之害,如果不讀書,不懂事,做個愚蠢的人不是蠻舒服的(一笑)!只是那麼講法啊,這是所緣之緣。一個連鎖關系、一個連鎖關系。等于說,知識越多、煩惱越生、痛苦越大,所緣之緣不同。那麼這些業果呢?連鎖起來,又變成來生的種子,“等”,等就是平等,也可以“等流”,像一股水一樣流過來是平等的,只要有坑就一起流過去,它不分,只要可以有下流的地方,這個水是一定流——等流,平等地流過去。這個生命之流就是一股流水一樣,平等地流。“等無間”,永遠沒有間斷過,就是輪回、在轉,所以俱轉——等無間斷的緣。

  只有因緣是親因緣,本身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後面叁個是疏因緣。增上緣等等變成親因緣——種子生現行的疏因緣。這個我們要注意的。

  現在因緣不只講生命的道理,乃至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因緣具備。我們現在這四緣的道理聽懂了,任何做一件事情,都要四緣具備。譬如我們拿現有的世間法來講,你要做生意:資本,你要本身資本這是你的親因緣;我有了本錢,還要找個地點,做工廠或者做店面,租給你或者買來——增上緣。還要人來入股,或者要請到好的幹部、好夥計,幫你忙的好的職員,這是增上緣。然後啊,拿這個資本去買貨啊,或者開工廠啊——所緣之緣。把賺來的錢又投資進去,投資進去又更發展,發展、投資,投資、發展——所緣緣。搞了半天最後還是垮了臺或者賺了錢——等無間緣。最後發了財的人以後啊,最後死的時候還是兩手空空走掉了,走掉了以後給子孫,子孫再敗了,敗了後子孫又去賺錢——等無間緣。世間就是那麼流動。所以是等流,沒有間歇。

  好,他現在問:這個一身唯一個等無間緣,只有一樣,四緣裏頭一種,等無間緣是促成你輪回,這果報,生命的叁生因果。

  “如何俱時有多識轉”呢?同一個時間怎麼樣有八識在等無間裏頭一起轉動?他說,你問得很有趣,等于說啊:“既許此一引多心所,甯不許此能引多心?又誰定言此緣唯一。說多識俱者,許此緣多故。”他說你既然了解了,我們這個心識的作用,任何一點一動,譬如眼睛一動看到東西,“引多心所”:“哎呀,這個人好看、這個畫好看,打聽一下多少價錢。”耳識什麼都來,還要自己又在看、分別,“由一引多”。所以你們大家看禅宗的,你們因爲研究禅宗啊,不懂教理,都同文學境界迷去了,我經常告訴你們林酒仙悟道那個歌,喝酒的那一首詩,作得非常好,他說“一點動隨萬變,江村煙雨蒙蒙”,“一引多心所”,或者一念一動——“一點動隨萬變”,一點動,萬象都變了,所以“江村煙雨蒙蒙”。一念一動,無明起來了,到處都看不清楚了。這個“許此一引多心所”,一可以引出多種心所,“一引多心所”,心理的心態,譬如貪嗔癡慢疑,這是心所。“甯不許此,能引多心”嗎?他說這個理由,邏輯是一樣的,所以一心可以引起多識同時俱轉。他說,再告訴你,誰又說、一定講這個緣只有合于一、只有一緣呢?爲什麼等無間緣一動,“說(于)多識”眼耳鼻舌身意一起同時轉呢?

  “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甯不頓取。”他說,再告訴你,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體會:我們在同一個時間,眼睛需要看、耳朵也需要聽,尤其一個人忙的時候,眼睛要看、耳朵要聽,等于剛學開汽車的時候,眼睛要看著,身體還要感覺,腳還要踩油門,這裏手還要拿方向盤轉來轉去的,在這個時候,“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各種境界、外境界現前。你眼耳鼻舌身意一起都會來接受,同時頓現。因爲這個時候,“諸根”,生理的意識眼耳鼻舌身功能;“境”,同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內外相合,他的心理的作用、意識力量,“力齊”同心協力的現象一樣,他說是這個道理。

  你看我們聽了這些好無聊,在論辯來、論辯去,聽得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啊,爲什麼法相學在中國始終吃不開?我們的民族喜歡文學,不大喜歡邏輯科學思辨,一碰到科學思辨,我們民族性不大喜歡,因爲我們是“差不多先生”,“大概這樣,差不多啦,就是那個樣子啦!”“醬油跟醋倆差不多啦!”醬油裏頭倒一點點,多滴一點點去,“酸,太酸了!”“差不多啦,可以吃就行了!”科學精神不能差不多,不可以差不多。真正的佛法是個科學精神,不可以差不多。所以呀,法相學就是不可以“差不多”,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