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61

  ..續本文上一頁多,你“差不多”不能連起來用,這是學科學的頭腦。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不多就是少,他會那麼跟你倆論辯下去。

  所以唯識學,如果真到了西方人研究——但是也困難,他基本文化不相信唯心,這個問題在這裏。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順便給你們報告這個東西方文化思想的差異的問題。

  現在我們說,當我們對著一境,多識同時俱轉,對不對?這個大家理論上承認。我請問大家,這裏靜坐做功夫好的人很多,當我們在靜坐的時候、你覺得空靈的時候,是不是多識一時俱轉呢?江尼彬你說對不對?怎麼樣說法?(同學答話。)哦,對!我剛才講錯了,“甯不頓取”,這裏不是轉——取證,當你正確的,很好的,“甯不頓取”,頓取,多識頓取。第六意識真到清明,真到了禅定境界(禅定千萬不要搞錯了,以爲什麼也不知道,除了無想定以外,那你就不是定了,統統不是,那是昏沈。真的禅定是非常清明的,清明到極點。)所以真得定了的時候,所以告訴你,“聞蟻鬥如雷鳴”,螞蟻打架你聽到如打雷一樣大的聲音,任何一個灰塵落地幾乎都知道。心境的清明,所以照見了,照天照地,更清楚了。說我入定了不知道,你那個不曉得叫無記定、昏沈定啊!當然不是無想定,更不是滅盡定。這千萬注意啊!所以,這個還不是定的境界。

  我們在心境清明上的時候啊,“諸識”六根可以頓用。[此時引磬響]所以大家心思在忙亂的時候啊,你當時只能夠思想,不能看東西了。當你想一個問題想專心了,東西過來都看不見,跟你講話聽不見,這是意識阻礙住了,尤其是意識;這個意識心亂的時候、煩惱的時候,什麼都擋住了。所以真到清明的時候,可以頓時俱轉。因此得定了的時候,此心可以多用,一念之間可以多用。所以小說《叁國演義》上寫,那個人還不是作功夫哦,跟諸葛亮一樣的——龐統,在做官的時候,同一個時間叫所有的犯人一起報告(問案),手裏還拿著批公文,個把兩個時辰,不過叁四個鍾頭,把幾百件案子統統又批好又判決好,統統都沒有錯。那個頭腦是不得了!沒有什麼——甯靜,甯靜到了就可以這樣,可以頓取。因爲“諸根境等,和合力齊”故。所以這個地方如此體會。我們今天到時間,只好到這裏。

  二百七十七頁還沒有完,現在有同學提問題。上次講到一個人真正證入禅定的境界,第六意識清淨的現量,六根的互用更清明,不是在昏迷昏沈的狀態,那麼有一位同學提出來問:一個人進入禅定以後,對于外來的一切音聲,比平常更清楚若幹倍,甚至不以數量計數、很清楚,是不是每一個禅定境界都是這樣?

  這個問題很重要!不是每一個禅定境界都是這樣的。所謂經典上說“無量百千叁昧”,每個境界不同。比如進入無想定,那麼外界一切關閉了,可以使它關閉,六根六識同外界都可以不接觸了。譬如進入大休息定,也是一切外界同內境是毫不相幹。例如把清明意識配合我們根塵的任何一種境界,例如說,我們有意的修光明定,那麼在光明的感受就增強。例如我們假設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音聲定”,第六意識在清明的境界上,音聲的感受那聽得很遙遠,但是不能著境、著相,一切著境、著相就進入魔境。不著境、不著相,那就是很自然的。所以呀,上次所講的只是舉一個例子,不能說全體的例子都是這樣。現在這個問題我們答複了。

  繼續《成唯識論》上次問題沒有(講)完的原文,二七七頁的第四行,上次的問題沒有答複完。“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甯不頓取。諸根境等,和合力齊。識前後生,不應理故”。這是答複問題的。

  就是說我們心意識的作用,譬如這個意識同前五識,“一時取多境”,同一個時間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身體譬如還在發冷,或者是發熱,感受、身體的感受等等,都是同時來的,當然可以。就是說,第六意識“一時取多境,多境現前”是可以的。所以上次我們提到,一個人在絕對的冷靜、意識清明之下,一心可以多用,六根清淨。所以這個是修定、甯靜的功夫與不修定的差別。譬如我們有時候,當我們普通一個人,你要去看一個東西、注意一個東西,第六意識譬如配合眼睛看電視、又在聽聲音,旁邊再有第二個、第叁者給你講話,你或者是聽不見,或者是很厭煩。如果是一個第六意識非常甯定有修養的,不一樣了,電視也看到、聲音也聽到,其他人的講話同時一時具覺、都顯現,所以在一刹那間、同一個時間可以做很多件事,所以佛經上佛也講:“六根並用”,同一個時間都可以用。但是意識還是一個。爲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因爲定的功夫、定的修養。譬如一個明鏡擦亮了,假設一個大鏡子擦亮了,拿來一照,我們全堂人所有的影像都在內,一時之間頓取,不是漸取,不是一個一個來的。頓取。

  如果沒有正定的修養,所以啊,我們普通就很呆板、很死了,譬如普通人看書,假設在看一個公文、看一個重要的書、看一封信,旁邊人講話、做事都不知道。所以也有人可以,天然的修養高的,那麼同時在看一個重要的書看什麼,再有人同時講話,嘴裏還可以答複他,事情處理得清清楚楚,並沒有亂搞,這都是甯定、意識清明的道理。所以他說,“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甯不頓取”。“甯”字,在古文的用法,就是說人家問問題的人認爲“識”、一個識只能一個用處——他說不是這樣的,可以多用途的,我們心境的現狀就有那麼偉大。凡夫境界沒有經過甯定、禅定的修養,做不到而已。所以說“甯不頓取”,“甯”就是“哪裏”,哪裏可以說同時之間可以接觸到外境?爲什麼能夠如此呢?“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的根在哪裏?意的根古人說在心,實際上意的心,古人把心腦連起來就是腦,連腦,所以說“諸根、境”,同外境,根是六根,境是外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和合力齊”,同一個時間。譬如說我們大家現在坐在這裏,自己要體驗,不要光講學理的思想,對自己聽了、研究了佛經沒有用處,何必去研究佛學呢!我們學佛學是爲了自己,嚴重地爲了自己,求證、了道,自度而後度他。所以現場就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比如我們大家現在手裏拿一本書看,這是意識配合眼睛在看書;同時意識又配合了耳識在聽我講;同時左右旁邊的人坐在這裏大概都知道,光線亮不亮、感受空氣好不好,六根並用,意識還是一個。可是大家我們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場合、在這個樓上,因爲在研究一個佛學、聽一個佛學,雖然不是最高的禅定,心境自然比平常甯定,所以你就可以體會到。因此曉得有人讀書不是那麼辛苦。古人說某某人讀書是一目十行,一個眼睛一下來,不是一個字一個字來,這一行統統來了都讀完了,這一行一翻就過去了看完了,道理是什麼?不是他眼睛厲害——心境的甯定,意識的清定。所以這個時候,他說“諸根境等和合”,像我們現在一樣坐在這裏,身體有感覺,又看到書,又在聽著,根境和合、同心協力,講他的作用同心協力,所以心境很專一,聽得很清楚。所以專一並不是把自己捆綁在某一個小點上,擴而大之呢,所以真得定的人,神而通之,所謂真正神通不是那麼怪眉怪眼的。真正神通所謂天眼通並不是一般人說的眼睛那麼翻上去看、有些是眯起看——沒有這回事。真正的天眼通很自然,普通人的眼睛一樣,他的視力擴大得等于雷達一樣,就照見了、就透視了,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定的修持。

  所以,“識前後生,不應理故”。他說,一般錯誤的觀念,認爲眼睛看到了、眼識看到了前面的東西,眼識通知了意識,意識說:哦,這是一幅畫。這個中間有生滅次序的,他說不是道理。識、六識起用的時候同時俱生,是頓起,不是漸起。這是一個答複,一個理由。

  現在又是一個理由:“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他說再一個問題答複你,像第一次問的問題。我們心所性,注意這四個字,研究佛學、研究唯識的佛學,非常仔細,它是個科學,不要隨便讀過去,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容易讀過去,這個不可以的。我們了解自己的心王是“能”,我們的所有思想,一切的作用、六根作用、起來的思想、情感、情緒等等,就是“心所”。一個能,一個所。譬如電是能,電燈、電話、電視、擴音器是電能所發出來工具不同的“用”,這許多不同的用叫做“所”。譬如我們意識心指揮了眼睛可以去看,指揮耳朵可以去聽,聽、看、感受等等,這是我們心“所”的作用。能夠聽、能夠看、能夠感覺,那是心的“能”。能、所要分開。所以這個文字告訴你,玄奘法師綜合了這個文字,“又”,又一個問題,說清楚地答複你這個問題:心所性——這個性就不是明心見性本體的性——每一個不同的性質。所以我們講,千多年來,尤其是最近一個世紀以來,講唯識很多好笑的地方、搞錯了的:這個叁無性,因爲抓住一個無自性、叁無性這個名詞,所以你們禅宗啊、什麼宗啊講明心見性根本是外道——法相經典上講“叁無性”嘛!都是這個“性”字。所以這個也可以說對我們中國中文不了解。中國佛經上有一個困難,是滿困難的,常常看到“心”字、“性”字。詞彙不夠用,都拿一個字借用,懂了中國古文學就曉得都是假借的方法。妄想的思想這個心,妄心我們也可以用這個“心”字代表。所以心所也可以用“心”字代表,心的能也可以用“心”字代表。所以你看唯識常常說:“心心”,兩個心字,你就要注意了,上一個“心”是講心的能,下一個“心”是講心所。所以諸法無自性,是一切法、一切有爲法、心法等等,他自己本身念念空、沒有永恒的存在,所以他自己的性質是不存在的。譬如這個茶杯,它是化合物、化學的物品做攏來,經過一百年或者十年,它是沒有,本來是空的,人爲把它做攏來,因緣湊合。將來毀掉,這個東西變成灰塵,還是回到空,茶杯無它的自性。這是講無自性,一切現象界“諸法無自性”。那麼這些茶杯都是因緣湊合,它的根本那個能是什…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