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東西?那個能沒得名稱,叫它“如來”也可以,“真如”也可以,“阿賴耶”也可以。所以諸法無自性,那句話是講有爲法沒有自性的存在、不能永恒地存在,它並不是說明心見性那個“性”字無自性——講錯了。因此一般搞唯識的人,通這個有,不通空宗、性宗、不通般若啊,又錯了,錯得一塌糊塗!那真是叫做罪過無邊啊!爲什麼?所以現在人,我經常勸一般同學們懂了一點佛學,不要輕易寫文章啊!現在的見解寫下去,一錯了,害人那比殺人都厲害,叫做殺人的慧命(智慧的壽命),耽誤了後人的見解,就是殺人慧命,比現在殺了別人、害了別人還嚴重。所以不要愛發表欲、不要愛出風頭。我常常說,我要寫文章啊,賣小說啊亂七八糟地寫,那我一個月光寫文章我可以稿費拿到十幾萬,因爲我自己認爲文章亂七八糟舊的新的我都會寫,黃色、綠色、紅色什麼色都會寫。但是你看我不輕易寫一篇文章,除了佛學以外我很少寫。乃至別人讓我寫壽序,我不會給人家寫,寫個序文我都不寫。你說人家作壽你寫啥?好還是壞呢?所以我能說他“你這個人很壞”嗎?不能。這個人絕對好嗎?那不能說假話。所以我甯肯送禮送得很重,你讓我寫“壽序”我不會幹的。對文字的負責。不能殺掉人家的慧命。尤其一般喜歡玩筆杆的朋友要特別注意呀!一篇文章一下去不得了啊!你的錯誤,千千萬萬人跟著你錯誤了。所以馬克思一個東西的錯誤,共産主義、唯物思想,你看,這個幾十年、百把年,全世界死了多少人!這個風潮還沒有過去。文人筆下寫一寸,軍人、武人就把命都送掉了千千萬萬,你不要看文人,“百無一用是書生”哦!所以啊,有許多寫佛學的文章不要亂搞啊,小心啊!這是因果很大的啊!好,現在我們回來。
“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這怎麼講呢?我們心理的現狀發出來作用,譬如說我們念佛,什麼佛、什麼佛,這是好事;可是我們同時也可以罵人:你這個混帳!好討厭啊!我在念佛,你來打擾!這個家夥,這個人真可惡啊!一邊還在“阿彌陀佛”,心裏在念;一邊還在罵“可惡啊”,這兩個作用,乃至于叁個作用,都是心所——心理、心態、心理現狀,這個沒有差別,都是心起了作用。“而類別者”,可是“類”、有分類,“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不空佛、南方寶生佛、東方藥師佛……”我們盡管念,一邊罵“好討厭啊,位置也不給我擺好!”心裏在怨恨。同時這個心理當中,心所是一樣的,有類別,一時善、一時惡,有類別,所謂分類的差別。
“許多俱生,甯不許心,異類俱起。”他說這個問題你們不要懷疑的,因爲上面的問題我們前幾天講了。提出問題的人,現在這個問題一路答下去。
“許多俱生”,“許”就是等于現在的白話“你已經承認”。這個心啊,可以一時、刹那時間,多種心理一時起用,這是你承認的,我們也了解了,“許多俱生”,同時生起。“甯不許心,異類俱起”啊?那麼你難道就不了解自己這個心理狀況、這“異類俱起”,一邊“心”善、惡、無記乃至各種心理同時可以起用,對不對?我們凡夫也做得到。譬如我們到人家那裏去應酬,或者人家結婚,或者到一個會場開會的地方,或者什麼典禮開會,你忽然一來了以後,大家都:“哎!您好!我好!”其實心裏一點都不好,心裏還在埋怨,很不願意來開會,只好拉來開會;然後看到這個人說:“噢!你也來了!好久不見哦!您好您好!”心裏想:這個家夥走開遠一點去,我不想跟他兩個來往。對不對?有沒有這個心理?明白“異類俱起”,心的作用,不同的種類,厭惡同愛好。譬如我們去買一個東西,看到這一盆花,想買,哎呀很好看哪!多少錢?十塊錢。心裏想:好貴!——那,一邊好這個花,認爲好;一邊又討厭,這個錢拿出來心痛。異類心理同時起。所以要我們認清楚心理的現狀是如此。
你說這些道理懂了同我們修持有什麼關系?絕對的關系。所以學佛修道,從做人很平凡的心理開始,千萬不要取稀奇。你能夠把此心染汙兩種:一個是黑的、一個是白的,拿兩個符號作標記。壞的心理,所謂修行、修行,慢慢同時俱起,把這個壞的心理,黑的轉成洗淨了,變成純白了,沒有不成功的。這是心理狀況。所以呀,他跟我們講的普通的心理狀況,我們懂進去了,是“異類俱起”,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我們在座許多人學佛打坐的,最大不要走入一個錯誤的路,以爲坐起來入定什麼都不知道。可是我現在這兩天反是不對呀,精神特別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喲可是什麼事情越清楚。——並不壞啊!是這樣啊!那是因爲你生理在靜態以後,慢慢生理氣機變好了,健康起來,健康起來這個過程當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別旺、強健。六根強健加上你這個意識因爲經過念佛或者靜坐的訓練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變得多了。變得多了以後你把這個理一通啊,這個鏡子一樣擦亮了,它能夠一時之間多照見別的東西,你不管嘛!你鏡子擺在那裏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頭來,我也不歡迎;念頭跑掉,我也不追尋。慢慢就進入一個好的境界了。可是因爲你這些理不明白,不曉得這個心異類可以俱起的,所以你在清明境界裏精神好了反而討厭了,這怎麼辦?因爲你下意識有個錯誤觀念:以爲入定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就犯這個錯誤。所以教理不通,佛所教我們的修持的道理不通,叁大阿僧祇劫、你再加叁倍也不能成佛,白修了。所以要特別注意教理啊!好,剛才講,對于心理狀況到某一種是不迎不拒。
“又”,又一個問題,最後他講,“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他說這個道理啊,結論告訴你,我們心境的心識、心意識應用狀態,佛經常拿海水、拿波浪來比喻。譬如海水,譬如我們看一池水、很清明的水,外境界風一動,水上就起波浪了,“依一起多”,波浪起了多少啊,一層一層的浪,再加上海水的話,一層一層浪,大的叫做“浪”,浪的上面又是小浪,那叫做“波”,波跟浪不同。海水起浪,浪上面小浪又是波,波上面還有泡沫,泡沫上面還起水花呢!同一個時間,一個風一來,或者海水一動、這麼一打,你看,波、浪、泡沫、水花,同時俱起。但是同海水有沒有妨礙?我們都曉得,現在人學科學應該都了解,不管波浪滔天有多大,深海底層海水動還沒有動過的,還是清靜的,還是非常甯靜的,同我們心境一樣。所以我們的心境起作用,意識前六識波一起來就有波浪,那麼這個波浪什麼變化的?依心而來。所以我們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識的意,不過是心境上起的波浪而已。所以說,要“如浪像”,“像”是什麼呢?剛才講過一個鏡子裏頭的像,一個鏡子擺在這裏頭,一個人來照,鏡子裏一個人;這個鏡子很大,如果有一萬個人來照,它同時之間一萬個人都站在裏頭,但是始終是一個鏡子。所以波浪滔天始終是水的作用,都是心所變相。所以我們自己不要被自己心念的變相騙住了。
譬如大家學打坐,哎喲我又聽到聲音了,我又看到什麼,那是心的變相,根本不要理。有些人不知道這個理,“哎呀真的啊,有個聲音叫我名字啊,嚇死了!那是魔啊!”我說那是你魔你自己嘛,你愛魔你就去魔去了嘛!知道了,一笑。常常說你懂了佛學,“噢,這裏頭有鬼呀!”我說我一生啊就是要去求證這個鬼,常常到黑夜地方一看,一進來突然一進,哎喲!那裏是一個鬼一樣,我立刻一分鍾一秒鍾不停留,一定過去要抓他!到那裏什麼都沒有,哦原來是個紙盒子啊!這是識變,就是這個識變、心浪的變化。所以你不要被自己心境的現象騙了。你要抓自己心的根本,你不要把浪當成水,你要認整個的大海水,浪花是它的現象而已。像鏡子的相,是它的相,你管鏡子不要管相,你就能夠照見一切了。所以《心經》上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要“照”。你不用照的功夫,就糟了,五蘊就不空。(卷十四終,雨辰首校。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十五)
妙音緣 錄入(01:21:00後爲玉樹臨風錄入)
……“非不離識,心所等法。”並不是不離開,就是說一切萬法都不可能離開了“識”、“心”意識、“所”心態的現狀而來的。
“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在這個心意識,唯識的道理我們一切境界都是唯心,唯識的道理,我們也講過修定的方法,中間有一個最重的——轉識,我們大家知道哦,尤其在座很多修道做功夫的人,當你打坐的時候出來許多的境界,對不對?所以說現在有些同學坐起來會搖得了,搖沒有什麼稀奇。有時候我給你們講清楚了,身體不好的人有時候搖動,讓它給你搖搖,等于運動嘛,打通氣脈,這個時候不准備做功夫,你愛怎麼搖怎麼搖去,你把它記錄下來蠻好玩的,它如果這邊搖幾下,這邊也幾下,前面幾下,後面也幾下,呆定的。哎,你就要曉得這個身體的法則同宇宙法則一樣,很有規律。可是搖一陣你不讓它搖就不搖了嘛,一切唯心造,意識一動:討厭!不動了!就不動了嘛。再動眼睛張開就不動了,叫它不動就不動了,就是一切唯心嘛。那說這個還作不了主,那你這個人精神分裂了嘛。人怎麼作不了自己的主嘛!可以作主。但是現在叫你們讓它搖,是爲了你們身體不好的可以搖搖。身體太好的,我也會叫他:搖吧!讓他去搖。爲什麼?你身體太好不給它消耗一陣,“小人閑居爲不善”(一笑),你會亂想亂搞的;這樣子給你搖累了,你也懶得想別的了,也好。身體不好的可以補補身體;身體太好的可以瀉瀉身體,所以你動動都好嘛。
但是,這個現象比方,只講搖,還有些不搖的,身體裏頭氣脈的變化啦,再不然到了頭頂啦,再不然我舒服得很噢,“哎喲,一身融融暖呐!”好像泡在那個叁溫暖(桑拿)裏頭。然後一身擦幹了,再喝一杯白蘭地;叁溫暖洗完了,茶也喝夠了,再喝一點白蘭地,吃一塊雞腿呀什麼的,或者水果豆腐啦,吃素吃葷…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