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61

  ..续本文上一页多,你“差不多”不能连起来用,这是学科学的头脑。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不多就是少,他会那么跟你俩论辩下去。

  所以唯识学,如果真到了西方人研究——但是也困难,他基本文化不相信唯心,这个问题在这里。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顺便给你们报告这个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的问题。

  现在我们说,当我们对着一境,多识同时俱转,对不对?这个大家理论上承认。我请问大家,这里静坐做功夫好的人很多,当我们在静坐的时候、你觉得空灵的时候,是不是多识一时俱转呢?江尼彬你说对不对?怎么样说法?(同学答话。)哦,对!我刚才讲错了,“宁不顿取”,这里不是转——取证,当你正确的,很好的,“宁不顿取”,顿取,多识顿取。第六意识真到清明,真到了禅定境界(禅定千万不要搞错了,以为什么也不知道,除了无想定以外,那你就不是定了,统统不是,那是昏沉。真的禅定是非常清明的,清明到极点。)所以真得定了的时候,所以告诉你,“闻蚁斗如雷鸣”,蚂蚁打架你听到如打雷一样大的声音,任何一个灰尘落地几乎都知道。心境的清明,所以照见了,照天照地,更清楚了。说我入定了不知道,你那个不晓得叫无记定、昏沉定啊!当然不是无想定,更不是灭尽定。这千万注意啊!所以,这个还不是定的境界。

  我们在心境清明上的时候啊,“诸识”六根可以顿用。[此时引磬响]所以大家心思在忙乱的时候啊,你当时只能够思想,不能看东西了。当你想一个问题想专心了,东西过来都看不见,跟你讲话听不见,这是意识阻碍住了,尤其是意识;这个意识心乱的时候、烦恼的时候,什么都挡住了。所以真到清明的时候,可以顿时俱转。因此得定了的时候,此心可以多用,一念之间可以多用。所以小说《三国演义》上写,那个人还不是作功夫哦,跟诸葛亮一样的——庞统,在做官的时候,同一个时间叫所有的犯人一起报告(问案),手里还拿着批公文,个把两个时辰,不过三四个钟头,把几百件案子统统又批好又判决好,统统都没有错。那个头脑是不得了!没有什么——宁静,宁静到了就可以这样,可以顿取。因为“诸根境等,和合力齐”故。所以这个地方如此体会。我们今天到时间,只好到这里。

  二百七十七页还没有完,现在有同学提问题。上次讲到一个人真正证入禅定的境界,第六意识清净的现量,六根的互用更清明,不是在昏迷昏沉的状态,那么有一位同学提出来问:一个人进入禅定以后,对于外来的一切音声,比平常更清楚若干倍,甚至不以数量计数、很清楚,是不是每一个禅定境界都是这样?

  这个问题很重要!不是每一个禅定境界都是这样的。所谓经典上说“无量百千三昧”,每个境界不同。比如进入无想定,那么外界一切关闭了,可以使它关闭,六根六识同外界都可以不接触了。譬如进入大休息定,也是一切外界同内境是毫不相干。例如把清明意识配合我们根尘的任何一种境界,例如说,我们有意的修光明定,那么在光明的感受就增强。例如我们假设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音声定”,第六意识在清明的境界上,音声的感受那听得很遥远,但是不能著境、著相,一切著境、著相就进入魔境。不著境、不著相,那就是很自然的。所以呀,上次所讲的只是举一个例子,不能说全体的例子都是这样。现在这个问题我们答复了。

  继续《成唯识论》上次问题没有(讲)完的原文,二七七页的第四行,上次的问题没有答复完。“又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诸根境等,和合力齐。识前后生,不应理故”。这是答复问题的。

  就是说我们心意识的作用,譬如这个意识同前五识,“一时取多境”,同一个时间眼睛在看、耳朵在听,身体譬如还在发冷,或者是发热,感受、身体的感受等等,都是同时来的,当然可以。就是说,第六意识“一时取多境,多境现前”是可以的。所以上次我们提到,一个人在绝对的冷静、意识清明之下,一心可以多用,六根清净。所以这个是修定、宁静的功夫与不修定的差别。譬如我们有时候,当我们普通一个人,你要去看一个东西、注意一个东西,第六意识譬如配合眼睛看电视、又在听声音,旁边再有第二个、第三者给你讲话,你或者是听不见,或者是很厌烦。如果是一个第六意识非常宁定有修养的,不一样了,电视也看到、声音也听到,其他人的讲话同时一时具觉、都显现,所以在一刹那间、同一个时间可以做很多件事,所以佛经上佛也讲:“六根并用”,同一个时间都可以用。但是意识还是一个。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因为定的功夫、定的修养。譬如一个明镜擦亮了,假设一个大镜子擦亮了,拿来一照,我们全堂人所有的影像都在内,一时之间顿取,不是渐取,不是一个一个来的。顿取。

  如果没有正定的修养,所以啊,我们普通就很呆板、很死了,譬如普通人看书,假设在看一个公文、看一个重要的书、看一封信,旁边人讲话、做事都不知道。所以也有人可以,天然的修养高的,那么同时在看一个重要的书看什么,再有人同时讲话,嘴里还可以答复他,事情处理得清清楚楚,并没有乱搞,这都是宁定、意识清明的道理。所以他说,“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宁”字,在古文的用法,就是说人家问问题的人认为“识”、一个识只能一个用处——他说不是这样的,可以多用途的,我们心境的现状就有那么伟大。凡夫境界没有经过宁定、禅定的修养,做不到而已。所以说“宁不顿取”,“宁”就是“哪里”,哪里可以说同时之间可以接触到外境?为什么能够如此呢?“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的根在哪里?意的根古人说在心,实际上意的心,古人把心脑连起来就是脑,连脑,所以说“诸根、境”,同外境,根是六根,境是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和合力齐”,同一个时间。譬如说我们大家现在坐在这里,自己要体验,不要光讲学理的思想,对自己听了、研究了佛经没有用处,何必去研究佛学呢!我们学佛学是为了自己,严重地为了自己,求证、了道,自度而后度他。所以现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比如我们大家现在手里拿一本书看,这是意识配合眼睛在看书;同时意识又配合了耳识在听我讲;同时左右旁边的人坐在这里大概都知道,光线亮不亮、感受空气好不好,六根并用,意识还是一个。可是大家我们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场合、在这个楼上,因为在研究一个佛学、听一个佛学,虽然不是最高的禅定,心境自然比平常宁定,所以你就可以体会到。因此晓得有人读书不是那么辛苦。古人说某某人读书是一目十行,一个眼睛一下来,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这一行统统来了都读完了,这一行一翻就过去了看完了,道理是什么?不是他眼睛厉害——心境的宁定,意识的清定。所以这个时候,他说“诸根境等和合”,像我们现在一样坐在这里,身体有感觉,又看到书,又在听着,根境和合、同心协力,讲他的作用同心协力,所以心境很专一,听得很清楚。所以专一并不是把自己捆绑在某一个小点上,扩而大之呢,所以真得定的人,神而通之,所谓真正神通不是那么怪眉怪眼的。真正神通所谓天眼通并不是一般人说的眼睛那么翻上去看、有些是眯起看——没有这回事。真正的天眼通很自然,普通人的眼睛一样,他的视力扩大得等于雷达一样,就照见了、就透视了,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定的修持。

  所以,“识前后生,不应理故”。他说,一般错误的观念,认为眼睛看到了、眼识看到了前面的东西,眼识通知了意识,意识说:哦,这是一幅画。这个中间有生灭次序的,他说不是道理。识、六识起用的时候同时俱生,是顿起,不是渐起。这是一个答复,一个理由。

  现在又是一个理由:“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他说再一个问题答复你,像第一次问的问题。我们心所性,注意这四个字,研究佛学、研究唯识的佛学,非常仔细,它是个科学,不要随便读过去,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容易读过去,这个不可以的。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王是“能”,我们的所有思想,一切的作用、六根作用、起来的思想、情感、情绪等等,就是“心所”。一个能,一个所。譬如电是能,电灯、电话、电视、扩音器是电能所发出来工具不同的“用”,这许多不同的用叫做“所”。譬如我们意识心指挥了眼睛可以去看,指挥耳朵可以去听,听、看、感受等等,这是我们心“所”的作用。能够听、能够看、能够感觉,那是心的“能”。能、所要分开。所以这个文字告诉你,玄奘法师综合了这个文字,“又”,又一个问题,说清楚地答复你这个问题:心所性——这个性就不是明心见性本体的性——每一个不同的性质。所以我们讲,千多年来,尤其是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讲唯识很多好笑的地方、搞错了的:这个三无性,因为抓住一个无自性、三无性这个名词,所以你们禅宗啊、什么宗啊讲明心见性根本是外道——法相经典上讲“三无性”嘛!都是这个“性”字。所以这个也可以说对我们中国中文不了解。中国佛经上有一个困难,是满困难的,常常看到“心”字、“性”字。词汇不够用,都拿一个字借用,懂了中国古文学就晓得都是假借的方法。妄想的思想这个心,妄心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心”字代表。所以心所也可以用“心”字代表,心的能也可以用“心”字代表。所以你看唯识常常说:“心心”,两个心字,你就要注意了,上一个“心”是讲心的能,下一个“心”是讲心所。所以诸法无自性,是一切法、一切有为法、心法等等,他自己本身念念空、没有永恒的存在,所以他自己的性质是不存在的。譬如这个茶杯,它是化合物、化学的物品做拢来,经过一百年或者十年,它是没有,本来是空的,人为把它做拢来,因缘凑合。将来毁掉,这个东西变成灰尘,还是回到空,茶杯无它的自性。这是讲无自性,一切现象界“诸法无自性”。那么这些茶杯都是因缘凑合,它的根本那个能是什…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