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62

  ..续本文上一页么东西?那个能没得名称,叫它“如来”也可以,“真如”也可以,“阿赖耶”也可以。所以诸法无自性,那句话是讲有为法没有自性的存在、不能永恒地存在,它并不是说明心见性那个“性”字无自性——讲错了。因此一般搞唯识的人,通这个有,不通空宗、性宗、不通般若啊,又错了,错得一塌糊涂!那真是叫做罪过无边啊!为什么?所以现在人,我经常劝一般同学们懂了一点佛学,不要轻易写文章啊!现在的见解写下去,一错了,害人那比杀人都厉害,叫做杀人的慧命(智慧的寿命),耽误了后人的见解,就是杀人慧命,比现在杀了别人、害了别人还严重。所以不要爱发表欲、不要爱出风头。我常常说,我要写文章啊,卖小说啊乱七八糟地写,那我一个月光写文章我可以稿费拿到十几万,因为我自己认为文章乱七八糟旧的新的我都会写,黄色、绿色、红色什么色都会写。但是你看我不轻易写一篇文章,除了佛学以外我很少写。乃至别人让我写寿序,我不会给人家写,写个序文我都不写。你说人家作寿你写啥?好还是坏呢?所以我能说他“你这个人很坏”吗?不能。这个人绝对好吗?那不能说假话。所以我宁肯送礼送得很重,你让我写“寿序”我不会干的。对文字的负责。不能杀掉人家的慧命。尤其一般喜欢玩笔杆的朋友要特别注意呀!一篇文章一下去不得了啊!你的错误,千千万万人跟着你错误了。所以马克思一个东西的错误,共产主义、唯物思想,你看,这个几十年、百把年,全世界死了多少人!这个风潮还没有过去。文人笔下写一寸,军人、武人就把命都送掉了千千万万,你不要看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哦!所以啊,有许多写佛学的文章不要乱搞啊,小心啊!这是因果很大的啊!好,现在我们回来。

  “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这怎么讲呢?我们心理的现状发出来作用,譬如说我们念佛,什么佛、什么佛,这是好事;可是我们同时也可以骂人:你这个混帐!好讨厌啊!我在念佛,你来打扰!这个家伙,这个人真可恶啊!一边还在“阿弥陀佛”,心里在念;一边还在骂“可恶啊”,这两个作用,乃至于三个作用,都是心所——心理、心态、心理现状,这个没有差别,都是心起了作用。“而类别者”,可是“类”、有分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不空佛、南方宝生佛、东方药师佛……”我们尽管念,一边骂“好讨厌啊,位置也不给我摆好!”心里在怨恨。同时这个心理当中,心所是一样的,有类别,一时善、一时恶,有类别,所谓分类的差别。

  “许多俱生,宁不许心,异类俱起。”他说这个问题你们不要怀疑的,因为上面的问题我们前几天讲了。提出问题的人,现在这个问题一路答下去。

  “许多俱生”,“许”就是等于现在的白话“你已经承认”。这个心啊,可以一时、刹那时间,多种心理一时起用,这是你承认的,我们也了解了,“许多俱生”,同时生起。“宁不许心,异类俱起”啊?那么你难道就不了解自己这个心理状况、这“异类俱起”,一边“心”善、恶、无记乃至各种心理同时可以起用,对不对?我们凡夫也做得到。譬如我们到人家那里去应酬,或者人家结婚,或者到一个会场开会的地方,或者什么典礼开会,你忽然一来了以后,大家都:“哎!您好!我好!”其实心里一点都不好,心里还在埋怨,很不愿意来开会,只好拉来开会;然后看到这个人说:“噢!你也来了!好久不见哦!您好您好!”心里想:这个家伙走开远一点去,我不想跟他两个来往。对不对?有没有这个心理?明白“异类俱起”,心的作用,不同的种类,厌恶同爱好。譬如我们去买一个东西,看到这一盆花,想买,哎呀很好看哪!多少钱?十块钱。心里想:好贵!——那,一边好这个花,认为好;一边又讨厌,这个钱拿出来心痛。异类心理同时起。所以要我们认清楚心理的现状是如此。

  你说这些道理懂了同我们修持有什么关系?绝对的关系。所以学佛修道,从做人很平凡的心理开始,千万不要取稀奇。你能够把此心染污两种:一个是黑的、一个是白的,拿两个符号作标记。坏的心理,所谓修行、修行,慢慢同时俱起,把这个坏的心理,黑的转成洗净了,变成纯白了,没有不成功的。这是心理状况。所以呀,他跟我们讲的普通的心理状况,我们懂进去了,是“异类俱起”,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我们在座许多人学佛打坐的,最大不要走入一个错误的路,以为坐起来入定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我现在这两天反是不对呀,精神特别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哟可是什么事情越清楚。——并不坏啊!是这样啊!那是因为你生理在静态以后,慢慢生理气机变好了,健康起来,健康起来这个过程当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别旺、强健。六根强健加上你这个意识因为经过念佛或者静坐的训练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变得多了。变得多了以后你把这个理一通啊,这个镜子一样擦亮了,它能够一时之间多照见别的东西,你不管嘛!你镜子摆在那里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头来,我也不欢迎;念头跑掉,我也不追寻。慢慢就进入一个好的境界了。可是因为你这些理不明白,不晓得这个心异类可以俱起的,所以你在清明境界里精神好了反而讨厌了,这怎么办?因为你下意识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就犯这个错误。所以教理不通,佛所教我们的修持的道理不通,三大阿僧祇劫、你再加三倍也不能成佛,白修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教理啊!好,刚才讲,对于心理状况到某一种是不迎不拒。

  “又”,又一个问题,最后他讲,“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他说这个道理啊,结论告诉你,我们心境的心识、心意识应用状态,佛经常拿海水、拿波浪来比喻。譬如海水,譬如我们看一池水、很清明的水,外境界风一动,水上就起波浪了,“依一起多”,波浪起了多少啊,一层一层的浪,再加上海水的话,一层一层浪,大的叫做“浪”,浪的上面又是小浪,那叫做“波”,波跟浪不同。海水起浪,浪上面小浪又是波,波上面还有泡沫,泡沫上面还起水花呢!同一个时间,一个风一来,或者海水一动、这么一打,你看,波、浪、泡沫、水花,同时俱起。但是同海水有没有妨碍?我们都晓得,现在人学科学应该都了解,不管波浪滔天有多大,深海底层海水动还没有动过的,还是清静的,还是非常宁静的,同我们心境一样。所以我们的心境起作用,意识前六识波一起来就有波浪,那么这个波浪什么变化的?依心而来。所以我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识的意,不过是心境上起的波浪而已。所以说,要“如浪像”,“像”是什么呢?刚才讲过一个镜子里头的像,一个镜子摆在这里头,一个人来照,镜子里一个人;这个镜子很大,如果有一万个人来照,它同时之间一万个人都站在里头,但是始终是一个镜子。所以波浪滔天始终是水的作用,都是心所变相。所以我们自己不要被自己心念的变相骗住了。

  譬如大家学打坐,哎哟我又听到声音了,我又看到什么,那是心的变相,根本不要理。有些人不知道这个理,“哎呀真的啊,有个声音叫我名字啊,吓死了!那是魔啊!”我说那是你魔你自己嘛,你爱魔你就去魔去了嘛!知道了,一笑。常常说你懂了佛学,“噢,这里头有鬼呀!”我说我一生啊就是要去求证这个鬼,常常到黑夜地方一看,一进来突然一进,哎哟!那里是一个鬼一样,我立刻一分钟一秒钟不停留,一定过去要抓他!到那里什么都没有,哦原来是个纸盒子啊!这是识变,就是这个识变、心浪的变化。所以你不要被自己心境的现象骗了。你要抓自己心的根本,你不要把浪当成水,你要认整个的大海水,浪花是它的现象而已。像镜子的相,是它的相,你管镜子不要管相,你就能够照见一切了。所以《心经》上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要“照”。你不用照的功夫,就糟了,五蕴就不空。(卷十四终,雨辰首校。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十五)

  

   妙音缘 录入(01:21:00后为玉树临风录入)

  ……“非不离识,心所等法。”并不是不离开,就是说一切万法都不可能离开了“识”、“心”意识、“所”心态的现状而来的。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在这个心意识,唯识的道理我们一切境界都是唯心,唯识的道理,我们也讲过修定的方法,中间有一个最重的——转识,我们大家知道哦,尤其在座很多修道做功夫的人,当你打坐的时候出来许多的境界,对不对?所以说现在有些同学坐起来会摇得了,摇没有什么稀奇。有时候我给你们讲清楚了,身体不好的人有时候摇动,让它给你摇摇,等于运动嘛,打通气脉,这个时候不准备做功夫,你爱怎么摇怎么摇去,你把它记录下来蛮好玩的,它如果这边摇几下,这边也几下,前面几下,后面也几下,呆定的。哎,你就要晓得这个身体的法则同宇宙法则一样,很有规律。可是摇一阵你不让它摇就不摇了嘛,一切唯心造,意识一动:讨厌!不动了!就不动了嘛。再动眼睛张开就不动了,叫它不动就不动了,就是一切唯心嘛。那说这个还作不了主,那你这个人精神分裂了嘛。人怎么作不了自己的主嘛!可以作主。但是现在叫你们让它摇,是为了你们身体不好的可以摇摇。身体太好的,我也会叫他:摇吧!让他去摇。为什么?你身体太好不给它消耗一阵,“小人闲居为不善”(一笑),你会乱想乱搞的;这样子给你摇累了,你也懒得想别的了,也好。身体不好的可以补补身体;身体太好的可以泻泻身体,所以你动动都好嘛。

  但是,这个现象比方,只讲摇,还有些不摇的,身体里头气脉的变化啦,再不然到了头顶啦,再不然我舒服得很噢,“哎哟,一身融融暖呐!”好像泡在那个三温暖(桑拿)里头。然后一身擦干了,再喝一杯白兰地;三温暖洗完了,茶也喝够了,再喝一点白兰地,吃一块鸡腿呀什么的,或者水果豆腐啦,吃素吃荤…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