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64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心理的观察,所以要止观哪!要多清楚啊!要天天要做到慈悲喜舍多艰难啊!所以我常常叫你们打坐,我说笑一下、笑一下;有些人打坐嘛,我说笑、笑、笑,那个苦笑没有关系啊,我说假笑都没有关系,你慢慢假笑,天天笑、笑、笑,笑个一年三年就变真笑了嘛,那个肌肉就笑开了嘛!连假笑都笑不了,因为里面那个业识这股力量把他绑住了。所以你看做人,朋友之间、社会为什么人那么做?孔子也讲嘛,所以在《论语》上问孝道,孔子说:色难!孝很容易,孝顺父母,“色难”,孔子只答两个字:色难!什么叫“色”?色就是态度,非常难。孝父母有些人很孝啊,爸爸妈妈今天九十岁躺在床上走不动,“哎哟你下班回来了!没有人给我倒水呀,你赶快给我倒一杯。”那我刚刚下班回来累得要命,听到要水,实际上觉得爸爸妈妈要水是真的,可是端来以后:“你喝吧!烦都烦死了,还要水!”完了!这一杯水喝下去就会死的。色难!——态度。所以做人你有时候心是很好,我们常常看到,心是很好,没有什么,他那个色呀、态度,看到要命的。只好眼睛避开了,不执着,不看拉倒!(一笑)[此时引磬响]这一切都是心变的。

  “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心理意识变出来。变出来这个心理状态真的假的?假的。可虽然是假的呀,在人世间影响是真的,这个业果“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它就这样一变,已经种下了业果的因子,现行就变成种性了。是假的呀!譬如我不舒服、今天很难过,到明天我舒服了看到你又笑了,又变成欢喜缘了。可是你昨天那个不舒服、恶因种下去了,今天的喜欢缘呢,另外的善因又是另外的因果了。所以起心动念处要这样难!这叫修行。所以真了解了修行,我看还是不修行的好!呵,修行太难了!那么细!那么要注意!不是你说“南无、南无、南无……”,“阿么、阿么……”,不行的耶!“摩诃、摩诃、摩诃……”,你再摸了半天也没有用啊!要注重这个心、意识,起心动念。先休息、先休息,不然两腿说是唯心所造,变成唯腿所造了。(师自云:变似外境啊!)

  我们内在的分别心,虚妄、这个妄想(我们普通叫做妄想,就是分别心,名词不同,普通叫妄想),所以学了唯识,我们现在根据唯识,也是把普通“妄想”这两个字搞清楚。我们打坐的时候修道的人有时候觉得没有妄想,“虚妄分别”,往往自己被心理状况骗了,觉得自己清净、觉得自己没有妄想,正是一个大妄想;他正是虚妄分别。所以在这里需要智慧了。所以真正的佛法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对“道”、对自己的虚妄的相信。智慧的观察清楚。所以佛家没有叫做功夫,只叫做修止观,要观察清楚。清楚了以后,才晓得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变似外境”。外境不是身体以外呦!就是身体以内你所有的境界变动都叫做外境。“外”是无所谓内外差别这个外,这一点特别要清楚。不然我们学佛做功夫,不但一生,千生万劫都被自己的妄想欺骗了,依然还在轮回中。所以他说,“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所以啊我们被自己分别心骗了,本来无我,自己以为有个真我。这个“我”是假我。这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是现状——心态的现状,不是真实,“彼所分别”,它所起的这个分别心的作用,“实我法性”,能起分别的、不是所起的现状的那个东西,我们认为这个是本性,“决定皆无”,告诉你,没有一个什么叫本性,——空,绝对地告诉你,那是自性空,这样叫做“空”。“实我法性,决定皆无。”这个也空。

  譬如我们修道做功夫,你说我要打坐,坐中才有,你不打坐有没有功夫?有许多人讲,哎呀,这几天不打坐,所以功夫退步了、不行了。那个是你唯心所造的,你造成打坐好像有道的样子,那不是虚妄分别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吗?一天吃饱了,六碗大米饭,加上青菜萝卜牛肉鱼虾等等,就供养你坐在那里,一天坐在那干什么?“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叫做道啊?这叫做浪费米粮,在造业。对不对?大家都在很辛苦,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朋友都很辛苦,弄一点钱,搞两碗大米饭给你吃,吃饱了以后你坐在那里叫做“修道”。那坐在那里是虚的,这个虚妄妄想,所以黄檗(临济的师父)一看到打一棒:“你站在这里打妄想,修什么道?”这是个大妄想嘛。像修道的人比世界上贪图做皇帝的妄想还大。要想超出三界做超人嘛!道理也没有搞清楚。你做功夫才有、不做功夫就没有,这不是道啊!可见是虚妄分别所生。道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啊,不变的呀!你坐才有,变出来的嘛。当然我天天坐在那儿,随便一个傻瓜、一个十三点坐他个几万年也坐出来十四点来呀!(一笑)总多一点起来嘛!那硬坐出来的嘛。不坐吧,当然没有了,那是功夫。哎,但是话说回来,你这个人一天吃饱了饭,也不做别的事,坐坐也算是行善,消极地不做坏事当然是善了。虽然不是积极的为善,是消极的不做坏事,当然算是善,也是好的呀,也是善果啊。可是说你得道了、是个究竟吗?非究竟!道理没有搞清楚。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他告诉你,你认为这个是法性,“决定皆无”——空的。讲到这里为止。

  “前引教理,已广破故”,一切皆空,诸法无自性,前面所引的佛经、圣教、佛所教化的经典上的道理已经引证了,“广”,收罗了很多,已经把你的我执、法执、虚妄分别打破了,你应该清楚了。“是故”,由这个道理懂了,所以“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所以一切法都是唯识所变,这个唯字、中文这个唯,唯字就是否定一切、肯定自己,否定了一切其他的,肯定自己:就是这个东西,没有第二个。什么是手表?这是手表,你们那里是茶杯、这是扩音器,都不是,唯这个是手表,这是“唯”。“是故一切皆唯”,只有独一无二的一切心意识,其他都是“虚妄分别”。“有极成故”,唯识的道理,它有无上的权威,极点的、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建立它的理论,所以“有极成故”,所以叫做“成”(成功了)“唯识论”——成唯识论。那么这个是讲“唯”。

  “唯既不遮,不离识法。”他说唯识这个唯,“遮”就是否定,否定了一切的理论、否定了一切法,而建立了这个“唯”,只有这个。“不离识法”,这个是什么?就是心意识这个识,叫做识。识也是个名称啊!所以讲到这里我们研究了唯识那么久,我常常有一个感想:这佛法讲了半天,什么心、意、识啊,性、道、真如啊,说了半天,所以禅宗是很高明!一切都拿掉了,没有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很高明,的确很高明。但是高明归高明,禅宗是接引上上智的人,普通智慧不行;多生累劫修持到这里,一指就破、就悟。这是禅宗的道理。虽然它很高明,普通人学禅哪,越修越糟糕了,非狂即魔。所以六祖也说、五祖也讲,禅宗是接引上上根的人。那么普通的教理之重要,这个教理讲唯心、唯识、明心见性,讲了半天是个什么东西?始终搞不清楚。譬如心意识,唯识宗所讲的三样很重要,这个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这里作一个了解。现在的青年同学们,拿现在的文化做一个了解,对自己也许有帮助。你不妨借重物理,借重物理的世界作一个了解,物理世界佛也常引用。我们心性的自体像大海水,大海底层没有波浪哦,只有“等流”这个流。大海的中层上面、深海的上面也没有太多的浪,稍稍在动。这当然不是普通你们学了海洋学不懂,这个要深深地进入科学的范围去实在研究,我想不久的将来,在外国美国的电视上会可以看到,电视可以照海底的这个情形照出来。这个上面、表层只有波浪,波浪上面当然有浪花。假定把这个海,所以佛经经常用海,观世音菩萨也站在海里头:苦海、什么海,很有道理。你拿这个……我们的真的心性这一层——心之体不动,心不动;意等于那个海上起的浪;识——浪上面的波。所以我们看到的海面只看到波,层波叠浪。真正的海是不是波浪呢?不是波浪,波浪是它的外相。所以就是说,“变似外境”而已。我们看到的海,只看到海面第一层、层面上的波浪当成了海。等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意识,我们为什么叫唯识?我们一切生命的现象同我们的心能变所起的所变的那一层波浪的现象,这个识、识变骗走了。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那么你在这个地方打坐用功,都看清楚啊,差不多了。譬如你们坐起来有些人有进步还看到光明啊什么的——哎,这还是波浪,识在作用。你把分别意念再一空掉的话,不被这个前五识、第六意识骗了,这个境界就空掉了,就更扩大了,等于走到深海的中层去了。那么那个境界再晓得彻底地空,可以见自性。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叫做不晓得苦口婆心啊、还是甜口甜心告诉你的!

  再你可以拿植物来比。心譬如这个植物的根,一棵树的根。这个意呢,第六意识等于这个根起来这个树干。这棵树这个花的话(所以你看释迦拈花,很有道理,整个这个花朵),这个识就是开的花朵。我们看花的时候啊,一眼就被花朵骗住了。红的是花、绿的是叶,花花叶叶,都是识的作用。它后面的分别作用是这个枝干。这个枝干依赖什么呢?第八阿赖耶识,它的根根。这个花朵的“能”就是它那个根。根既无花也无朵,也无青枝、也无绿叶、也无红花。所以我们这个身体、生命、乃至身体上,眼耳鼻舌身是花朵,我们整个的身体不过是一朵花而已。能够使这个花朵开的,是这个意的作用、心意、这个心念,就是分别、虚妄分别心;根根呢?同虚空合一的,三千大千世界同体的。你从这里去体会,慢慢去观察,也许你们用功啊、学佛啊有点像样了,修道啊可以了。不要在身体上玩来玩去,那不过前五识一个位置而已——身识上搞,搞个什么呢?白居易的诗也告诉你,虽然是诗人的话,禅宗的:“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白居易当然他是学佛的了,白居易是唐朝的…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