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64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心理的觀察,所以要止觀哪!要多清楚啊!要天天要做到慈悲喜舍多艱難啊!所以我常常叫你們打坐,我說笑一下、笑一下;有些人打坐嘛,我說笑、笑、笑,那個苦笑沒有關系啊,我說假笑都沒有關系,你慢慢假笑,天天笑、笑、笑,笑個一年叁年就變真笑了嘛,那個肌肉就笑開了嘛!連假笑都笑不了,因爲裏面那個業識這股力量把他綁住了。所以你看做人,朋友之間、社會爲什麼人那麼做?孔子也講嘛,所以在《論語》上問孝道,孔子說:色難!孝很容易,孝順父母,“色難”,孔子只答兩個字:色難!什麼叫“色”?色就是態度,非常難。孝父母有些人很孝啊,爸爸媽媽今天九十歲躺在床上走不動,“哎喲你下班回來了!沒有人給我倒水呀,你趕快給我倒一杯。”那我剛剛下班回來累得要命,聽到要水,實際上覺得爸爸媽媽要水是真的,可是端來以後:“你喝吧!煩都煩死了,還要水!”完了!這一杯水喝下去就會死的。色難!——態度。所以做人你有時候心是很好,我們常常看到,心是很好,沒有什麼,他那個色呀、態度,看到要命的。只好眼睛避開了,不執著,不看拉倒!(一笑)[此時引磬響]這一切都是心變的。

  “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心理意識變出來。變出來這個心理狀態真的假的?假的。可雖然是假的呀,在人世間影響是真的,這個業果“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它就這樣一變,已經種下了業果的因子,現行就變成種性了。是假的呀!譬如我不舒服、今天很難過,到明天我舒服了看到你又笑了,又變成歡喜緣了。可是你昨天那個不舒服、惡因種下去了,今天的喜歡緣呢,另外的善因又是另外的因果了。所以起心動念處要這樣難!這叫修行。所以真了解了修行,我看還是不修行的好!呵,修行太難了!那麼細!那麼要注意!不是你說“南無、南無、南無……”,“阿麼、阿麼……”,不行的耶!“摩诃、摩诃、摩诃……”,你再摸了半天也沒有用啊!要注重這個心、意識,起心動念。先休息、先休息,不然兩腿說是唯心所造,變成唯腿所造了。(師自雲:變似外境啊!)

  我們內在的分別心,虛妄、這個妄想(我們普通叫做妄想,就是分別心,名詞不同,普通叫妄想),所以學了唯識,我們現在根據唯識,也是把普通“妄想”這兩個字搞清楚。我們打坐的時候修道的人有時候覺得沒有妄想,“虛妄分別”,往往自己被心理狀況騙了,覺得自己清淨、覺得自己沒有妄想,正是一個大妄想;他正是虛妄分別。所以在這裏需要智慧了。所以真正的佛法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對“道”、對自己的虛妄的相信。智慧的觀察清楚。所以佛家沒有叫做功夫,只叫做修止觀,要觀察清楚。清楚了以後,才曉得我們這個虛妄分別“變似外境”。外境不是身體以外呦!就是身體以內你所有的境界變動都叫做外境。“外”是無所謂內外差別這個外,這一點特別要清楚。不然我們學佛做功夫,不但一生,千生萬劫都被自己的妄想欺騙了,依然還在輪回中。所以他說,“由此分別,變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別,實我法性,決定皆無。”所以啊我們被自己分別心騙了,本來無我,自己以爲有個真我。這個“我”是假我。這一切有爲法、無爲法都是現狀——心態的現狀,不是真實,“彼所分別”,它所起的這個分別心的作用,“實我法性”,能起分別的、不是所起的現狀的那個東西,我們認爲這個是本性,“決定皆無”,告訴你,沒有一個什麼叫本性,——空,絕對地告訴你,那是自性空,這樣叫做“空”。“實我法性,決定皆無。”這個也空。

  譬如我們修道做功夫,你說我要打坐,坐中才有,你不打坐有沒有功夫?有許多人講,哎呀,這幾天不打坐,所以功夫退步了、不行了。那個是你唯心所造的,你造成打坐好像有道的樣子,那不是虛妄分別自己給自己過不去嗎?一天吃飽了,六碗大米飯,加上青菜蘿蔔牛肉魚蝦等等,就供養你坐在那裏,一天坐在那幹什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這叫做道啊?這叫做浪費米糧,在造業。對不對?大家都在很辛苦,你的父母、你的兄弟、你的朋友都很辛苦,弄一點錢,搞兩碗大米飯給你吃,吃飽了以後你坐在那裏叫做“修道”。那坐在那裏是虛的,這個虛妄妄想,所以黃檗(臨濟的師父)一看到打一棒:“你站在這裏打妄想,修什麼道?”這是個大妄想嘛。像修道的人比世界上貪圖做皇帝的妄想還大。要想超出叁界做超人嘛!道理也沒有搞清楚。你做功夫才有、不做功夫就沒有,這不是道啊!可見是虛妄分別所生。道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啊,不變的呀!你坐才有,變出來的嘛。當然我天天坐在那兒,隨便一個傻瓜、一個十叁點坐他個幾萬年也坐出來十四點來呀!(一笑)總多一點起來嘛!那硬坐出來的嘛。不坐吧,當然沒有了,那是功夫。哎,但是話說回來,你這個人一天吃飽了飯,也不做別的事,坐坐也算是行善,消極地不做壞事當然是善了。雖然不是積極的爲善,是消極的不做壞事,當然算是善,也是好的呀,也是善果啊。可是說你得道了、是個究竟嗎?非究竟!道理沒有搞清楚。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他告訴你,你認爲這個是法性,“決定皆無”——空的。講到這裏爲止。

  “前引教理,已廣破故”,一切皆空,諸法無自性,前面所引的佛經、聖教、佛所教化的經典上的道理已經引證了,“廣”,收羅了很多,已經把你的我執、法執、虛妄分別打破了,你應該清楚了。“是故”,由這個道理懂了,所以“一切皆唯有識。虛妄分別,有極成故。”所以一切法都是唯識所變,這個唯字、中文這個唯,唯字就是否定一切、肯定自己,否定了一切其他的,肯定自己:就是這個東西,沒有第二個。什麼是手表?這是手表,你們那裏是茶杯、這是擴音器,都不是,唯這個是手表,這是“唯”。“是故一切皆唯”,只有獨一無二的一切心意識,其他都是“虛妄分別”。“有極成故”,唯識的道理,它有無上的權威,極點的、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成就建立它的理論,所以“有極成故”,所以叫做“成”(成功了)“唯識論”——成唯識論。那麼這個是講“唯”。

  “唯既不遮,不離識法。”他說唯識這個唯,“遮”就是否定,否定了一切的理論、否定了一切法,而建立了這個“唯”,只有這個。“不離識法”,這個是什麼?就是心意識這個識,叫做識。識也是個名稱啊!所以講到這裏我們研究了唯識那麼久,我常常有一個感想:這佛法講了半天,什麼心、意、識啊,性、道、真如啊,說了半天,所以禅宗是很高明!一切都拿掉了,沒有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很高明,的確很高明。但是高明歸高明,禅宗是接引上上智的人,普通智慧不行;多生累劫修持到這裏,一指就破、就悟。這是禅宗的道理。雖然它很高明,普通人學禅哪,越修越糟糕了,非狂即魔。所以六祖也說、五祖也講,禅宗是接引上上根的人。那麼普通的教理之重要,這個教理講唯心、唯識、明心見性,講了半天是個什麼東西?始終搞不清楚。譬如心意識,唯識宗所講的叁樣很重要,這個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這裏作一個了解。現在的青年同學們,拿現在的文化做一個了解,對自己也許有幫助。你不妨借重物理,借重物理的世界作一個了解,物理世界佛也常引用。我們心性的自體像大海水,大海底層沒有波浪哦,只有“等流”這個流。大海的中層上面、深海的上面也沒有太多的浪,稍稍在動。這當然不是普通你們學了海洋學不懂,這個要深深地進入科學的範圍去實在研究,我想不久的將來,在外國美國的電視上會可以看到,電視可以照海底的這個情形照出來。這個上面、表層只有波浪,波浪上面當然有浪花。假定把這個海,所以佛經經常用海,觀世音菩薩也站在海裏頭:苦海、什麼海,很有道理。你拿這個……我們的真的心性這一層——心之體不動,心不動;意等于那個海上起的浪;識——浪上面的波。所以我們看到的海面只看到波,層波疊浪。真正的海是不是波浪呢?不是波浪,波浪是它的外相。所以就是說,“變似外境”而已。我們看到的海,只看到海面第一層、層面上的波浪當成了海。等于我們了解自己的心意識,我們爲什麼叫唯識?我們一切生命的現象同我們的心能變所起的所變的那一層波浪的現象,這個識、識變騙走了。我們在這個地方體會。那麼你在這個地方打坐用功,都看清楚啊,差不多了。譬如你們坐起來有些人有進步還看到光明啊什麼的——哎,這還是波浪,識在作用。你把分別意念再一空掉的話,不被這個前五識、第六意識騙了,這個境界就空掉了,就更擴大了,等于走到深海的中層去了。那麼那個境界再曉得徹底地空,可以見自性。就是這個道理。這就叫做不曉得苦口婆心啊、還是甜口甜心告訴你的!

  再你可以拿植物來比。心譬如這個植物的根,一棵樹的根。這個意呢,第六意識等于這個根起來這個樹幹。這棵樹這個花的話(所以你看釋迦拈花,很有道理,整個這個花朵),這個識就是開的花朵。我們看花的時候啊,一眼就被花朵騙住了。紅的是花、綠的是葉,花花葉葉,都是識的作用。它後面的分別作用是這個枝幹。這個枝幹依賴什麼呢?第八阿賴耶識,它的根根。這個花朵的“能”就是它那個根。根既無花也無朵,也無青枝、也無綠葉、也無紅花。所以我們這個身體、生命、乃至身體上,眼耳鼻舌身是花朵,我們整個的身體不過是一朵花而已。能夠使這個花朵開的,是這個意的作用、心意、這個心念,就是分別、虛妄分別心;根根呢?同虛空合一的,叁千大千世界同體的。你從這裏去體會,慢慢去觀察,也許你們用功啊、學佛啊有點像樣了,修道啊可以了。不要在身體上玩來玩去,那不過前五識一個位置而已——身識上搞,搞個什麼呢?白居易的詩也告訴你,雖然是詩人的話,禅宗的:“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白居易當然他是學佛的了,白居易是唐朝的…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