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65

  ..續本文上一頁詩人,他也是學佛,很虔誠的,最後是修淨土了,老老實實修行,修淨土了。“飽暖饑寒何足道”,這個人生得意、失敗,飽暖饑寒何足道啊!“此身長短是虛空。”所以你在身體研究,修到活個幾百年、一萬年也是完掉了,這個幾十斤肉,不要在這個上面玩。這是唯識身,是身識的一部分而已。“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這些要記得啊!這個光在筆記上一做,這個老年朋友我很贊成做筆記,青年的也靠筆記有什麼用啊?那我怎麼不靠筆記啊?我從小讀書到現在,我還沒有一本筆記啊!做筆記好討厭啊!我也搞過,結果搬來搬去都是筆記,我記得沒有?沒有記得。哎!說我要去翻那個筆記,那何必呢?讀個什麼書呢?不是多一層煩惱。講一句不好聽的話——不講了,我講出的話出來沒有好話!(一笑)這個不是多一層麻煩的事情!訓練自己的智慧,你要曉得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有個好處啊!現在走了你可以得宿命通,前生事情都會知道。不然你這個腦子不用記憶的話,所以你宿命通發不出來。宿命……[斷錄]

  ……都是有許多書我是沒有讀過的,一想、一定,噢!就呈現出來了,原來前生讀過的。就會記起來了。這就是宿命的道理,宿命通。“書到今生讀已遲”。但是你們同學們就講:“所以了,老師我不需要讀了,我前生沒有讀好嘛!”那不是來生更差?你這一生好好讀,來生還好一點。有一個同學就向我調皮過:“因此嘛老師,你不要怪我們。我們前生沒有讀好,所以今生笨一點你不要罵了嘛!”那今生呢?“哎,我將來來生你碰到我會好一點嘛!”有個同學跟我倆這樣調皮,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一笑)

  剛才講到唯識這個“唯”字的道理。剛才這些話要注意哦!我一講過去了我就丟掉了,你們拿得走拿不走是你們的事。

  “唯既不遮,不離識法。”下面一句話注意,“故真空等,亦是有性。”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所以你們小乘的羅漢修到了空,你覺得現在我到了家了,明心見性——空了。他說你那個“空”就是唯識所變的,就是“有”,它是什麼空啊!“空”就是“有”——我有個“空”嘛!你那個“空”就是“有”。也是心意識所變。所以你覺得我現在在虛空中,這個是意識所變的,心所變的,唯心所造。所以說,“唯既不遮,不離識法”。

  “故真空等,亦是有性。”這就是屬于“有”的性質,你不能說它是空。所以,唯識學是批駁了一般講性宗般若宗的人,認爲空到達了,這就是道、達到了空。請問你那個空怎麼來的呀?還不是心空!心既然能空,心的把萬緣放下、一切境界放下、把身心也放下了,所以達到空,那是把心所有的現狀、心的法相放下了。你那個心能變的東西、“能”沒有放下,那個“能”還是心。你這個空還是“能變”變出來的空啊!還是“有”嘛。所以唯識宗唯識的道理,批駁了執著性宗以空爲究竟,那不是道。

  “由斯遠離增減二邊。唯識義成,契會中道。”這個理你透了,可以修行了。“由斯遠離增減”,要不增、不減。你看我們修行在哪裏?都在打算盤學會計,不是增(加上)就是減了。坐在那裏打坐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嗡啊嗡啊嗡——”都是在那裏增。覺得:噢!我念了多少了,嗯差不多了,嗯有感應!賺錢一樣,然後……,這都是増。再不然就坐在那裏,我是不念咒、也不觀想、也不念佛,空、空,空了還要空,丟、還要丟掉,放掉、還要放掉——在那裏減。不做賺錢生意就做蝕本生意!一切修道的人你看,不做賺錢就做蝕本(生意),不著“有”就落“空”;不落空就著有。所以說空、說有都不是啊!所以《心經》上告訴你“不垢不淨、不增不, 減、不生不滅”啊!那個是真空。那個是中道。所以講教理,一切凡夫衆生執著“有”固然不是道,二乘的聖人、羅漢聲聞執著“空”也不是道,都還是凡夫,甚至還是外道。所以“由斯遠離”,趕快不增不減。這兩邊,落于兩邊、落于空也是邊見,落于有也是邊見。離開增減二邊,了解了一切都是唯心所變,才可以修中道義——這是中觀,唯識中觀、中道。所以大家問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上有句話,佛說:有人如果能夠學了般若、念了四句偈(四句偈子),爲他人說,此人功德不可數量。《金剛經》上很多地方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是四句。四句很多耶!究竟哪四句偈?都不是。整個的佛法只有四句:空、有、非空、非有,不外乎這個。不落空,就在有。“非空非有”,很好聽啊,佛法的文學真高啊!什麼叫“非空”啊?——不是空。不是空當然有啊!“非有”——不是有。不是有就是空嘛!給他變來變去四句,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四句。所以禅宗祖師講,“離四句”,離開了這四句,四個腳都離開;“絕百非”,一切都否定完了,否定也否定完了,自然那個東西找到了。“離四句,絕百非。”那麼那個東西出來了。

  在教理上,“離四句”是遠離增減二邊,這個就叫做中道。中道呢,就是龍樹菩薩所以主張,修止觀是修中觀。中觀,佛經有一本經叫《中論》,《中論》也就是講這個道理。這個是中道。

  現在再來:“由何教理,唯識義成。”又提出來問題,他說,佛經上所講的唯識,你這個宗派,根據哪一個佛說的經典(佛的聖教)裏所建立你唯識的道理?這兩句是問題。

  下面答話:“豈不已說”,他說這些理由上面都說過了嘛,已經說過了還要問。“雖說未了,非破他義,己義便成,應更礭陳。”話是說,佛經說了那麼多,現在道理也說了那麼多,雖然說過了,“未了”你不能透徹地了解。只好再說了。“非破他義”,建立唯識的宗旨,說“唯”,唯我獨尊,只有這個識,這個“唯”字有權威性的。“己義便成”,並不是爲了邏輯上否定了其他的道理,我自己的真理就建立——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也有這個意思。“應更礭陳”,他說我現在應當更加進一步地確確實實的告訴你。“成此教理”,爲什麼佛法裏頭有法相唯識這一個宗派學理的成立體系呢?並不是後世的這些大師們好高骛遠,都是根據佛說的法,“如契經說”,如佛經裏頭講,《華嚴經》裏頭的十地論、《十地經》(《菩薩十地經》):“叁界唯心,”是《華嚴經》的話。叁界裏頭就是這個心意識所造。“又說”,“所緣唯識所現。”這一句話是《解深密經》上講。“又說”,《阿毗達摩經》又說:“有情隨心垢淨。”有情就是一切衆生,都由于心意識的轉變,隨你這個心量垢淨(或者是染汙,或者是清淨)。“又說”,《阿毗達摩經》上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注意呦!同功夫相關的又來了。如果一個大菩薩,修成功成就了四智(四種智慧境界,成道的智慧),那麼就可以悟到了“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以外沒有外物。所以唯物的道理是根本不存在的。“悟”,悟到了這個唯識、無境。除了唯心以外,沒有外境。這四種智,那一個“智”很嚴重了啊。這也是《阿毗達摩經》,可是這本經始終沒有翻譯過來,玄奘法師去也沒有找到,沒有了。可是這個道理精要的都拿過來了。這裏有,“一、相違識相智。”這一句話就要命!相違,我們把兩個字把它合起來,那麼解釋成“互相違背”,怎麼叫互相違背啊?譬如我們眼睛看的時候,這是眼識啦,這個作用在看呢;耳朵聽,這是耳識。這兩個(耳識跟眼識)互相違背了。違背就是矛盾,乃至完全相反。它“相違”,一切相的互相違背,也是唯識的作用。這個唯識、心意識能夠了解了一切的矛盾、一切的違背,能夠了解一切相,這個智慧叫做“相違識相智”。

  “謂于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雲何成。”這個道理我們不大容易懂。就是說,這個智慧是怎麼樣的智慧呀?智慧不是理想、不是瞎想,如果我們瞎去構想、不觀察所得的、不求證到,不算智慧,那是非量的境界。那就不對了。妄想是非量境界。智慧是求證到。就是說同一個處所的東西,據佛說,我們河裏頭的水、世界上的水(所以叫做人不能下惡鬼地獄。惡鬼很可憐!)惡鬼看到水不是水,是火,不能喝的。就是水到它嘴裏也變成火了——唯識所變。譬如我們世間人吃的飲食,在我們這個世界欲界的衆生,什麼牛排啦、豆腐啦、蘿蔔啦不管你什麼,好啊!香味無窮!不要說色界天的天人,欲界天的上層天人看我們吃飯,等于看狗吃大便、看豬吃那個(這種)亂的飲食一樣的覺得很難過!業報不同、唯識所變不同。所以我們人看到水是水,惡鬼看到是火,所以叫做惡鬼,他永遠是口幹的,喉嚨細、身體大、消化非常大而沒得東西吃,所以叫餓鬼地獄。其實餓鬼、天、人,同樣的東西呀,因爲業力不同,所看的現象就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所得的果報也不同。所以呀,這個叫做“相違識相智”。“謂于一處”,在同一個地方,鬼、人、天等,“隨業差別”,因爲業力果報的不同,“所見各異”,所看到的那個東西不同。如果“境若實有”,假如外境界譬如這個東西你認爲是實際的,“此雲何成”?那麼這個物質爲什麼看法不同呢?果報不同。所以譬如說,像我們現在來講,一個學科學的人看這個玻璃杯、看這個玻璃,同普通人的觀念看的不同。當然一個學會計的人、打算盤的人一看這個玻璃杯:幾毛錢啊?怎麼那麼浪費啊!這個上面還擺著這個東西。一個小偷看到了同會計又不同了:別的沒得偷的,就偷這個也可以值五毛錢!——都是業力不同、果報不同。不要說天人、餓鬼境界,就我們同樣一個東西,譬如這個佛像,你如果做科學的測驗,可惜我們這裏沒有儀器,不然馬上可以出來。你們大家都看這個佛像,每個人看的這個黃色的程度,這個肚子胖的、矮的,站的方向不同觀感就兩樣。而每個人眼睛裏頭那個黃的顔色——都曉得是黃…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