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99

  ..续本文上一页道出阴神,照样可以起作用的。所以,疏所缘缘它是“有无不定”。怎么叫有无不定呢?第六意识它自己心念一空了,第六意识空了,这个疏所缘缘就不起作用了。这是第六识。

  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都讲过了。

  “前五心品,未转依位,粗钝劣故,必仗外质,故亦定有疏所缘缘。”就是前面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怎么又叫它是心品呢?都是唯心变出来的识相。“未转依位”,就是凡夫的境界。因为前五识是非常粗、非常钝、不锋利,非常顽劣、很顽固的,没有真实修行转不了。但是啊,它的疏所缘缘起了作用的话,“必仗外质”,必须要眼睛、耳朵这些东西;“故亦定有疏所缘缘。”但是必定的,都有疏所缘缘的作用。

  “已转依位”,到达了成道的人,或者成为小乘罗汉、或者成为菩萨得定了,已经转了,转依此位了。“此非定有,缘过未等,无外质故。”那已经起了神通作用了,并不一定靠疏所缘缘才可以起作用。已转依位呢,“此非定有”,这些疏所缘缘作用不是一定有。

  因为得了道的人,他时空观念都去掉了,所以缘过去、现在、未来等等,不需要讲外质的观念。可以一念变万年、万年变一念。那么尤其在定的时候、入定的时候,舌头根本不要动的,没有滋味的,舌识去掉了。不过你不要认为初步打坐就是入定啊!初步打坐你还在吞口水呢,舌头还觉得淡味,还有味呢、还有呢!身体还有气脉流通感受,身识还在,都不是的。呼吸还要数息呢,“一、二、三、四”还在那里赚钱呢!鼻识还在。除非入了初、二禅定,得到初禅定,前面三识没有了;身识,身体没有感受了,更没有气脉什么的问题了,身识空了嘛。舌头当然不动了,舌识不起作用了,暂时休息了。呼吸,气住脉停了,停止了作用。鼻识也不起作用,香臭也没有关系了。所以,只有眼识、耳识还存在。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讲到因缘里头的第三缘:所缘缘。

  现在翻过来,第四种——增上缘。“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就是说,一切万有诸法当中、一切万有法当中,有些现象“有胜势、用”。这个“胜”就是特殊的、超胜,这个因缘的力量很大。譬如说我们到一个地方,现在我们到这个地方十一楼这么一个环境,对我们心理的影响是增上缘;如果我们现在坐在一个地方是阿里山顶,不需要电灯,自然很亮,啊!这外面是“白云万里,满目青山”,然后我们再研究唯识,大家坐在那里的心情,你想同现在一样不一样?那绝对不一样!虽然没有到极乐世界,那至少也觉得不在人间了!那个味道。是外境,增上缘、一切可以影响你,有极胜的、强有力的它的势、功力等,它的作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能够对于其他的“法”——一切事物的作用,或者是顺、或者是逆(顺就是很顺利,逆就是相反的)。这是增上缘的道理、这个含义。

  不过以增上缘来讲,前面三缘: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也可以说在另一个逻辑观点上讲,也是增上,统统属于我们的增上缘,都可以归到增上缘。

  我们知道,这一节由去年停留到现在,是唯识学讲到因缘的时候岔进来解释因缘的。仔细、详细研究这个因缘的作用,所以研究唯识学的人,必须要读五经、十一部论(也叫做十三部论),《大藏经》里有这部论,叫做《所缘缘论》;不过光读了《所缘缘论》,研究完了,因缘道理还不清楚。那么《阿毗达磨论》、《俱舍论》统统要研究过,对于因缘这个道理、佛法佛学这个观念,才比较清楚一点。所以你们不要《成唯识论》听一点,就想写唯识学了,不要闹笑话。天下的书多得很,所以欧阳修有一句话:“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个读书不是那么简单,尤其研究佛学。

  现在,“而今第四除彼取余,为显诸缘,差别相故。”现在讲到分析这个因缘的这个理趣、这个道理、这个内容的志趣。所以增上缘摆成第四,除开前面那三种不谈;也包括了那三种。那么除开那三种不谈,只讲增上缘。那么如果我们讲广义的增上缘呢?其余的都包括在内。为什么道理呢?“为显”,大家了解了一切因缘里头一切缘的差别相。所以因缘不能笼统。我们随便讲“我跟你俩见面有个因缘”,如果要请问起来哪一缘,就很难办了!当然有许多人专门问:“老先生跟你两个什么关系、什么关系?”屁的关系都没有!都没有关系;但确有关系。如果你一定要禅宗来讲啊,就没有别的话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禅宗。但是它都有关系。

  我常常说,你们体会因缘,很妙的!那么年轻的我们有时候在街上出门多了,路上看到一个人,好像似曾相识,两个人匆匆对撞过来了;想转过去看看他是不是,他又转身了;再向那一边赶,他又转过去;哎,这一下子转不到了——一辈子只是这么一面,从此没有再见。所谓“灵云一见不再见”,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啊,对啊!年轻人一定在街上看女孩子都有这个经验!(一笑)这不是笑话哦!这就是有人跟你俩就是这么“一见之缘”。所以叫诸位修道啊,“未曾学佛,先结人缘”。有些人没得人缘的,他那个业力带来,他那个面孔看到都是仇恨,想好好跟他讲两句话……除了大菩萨,我们小菩萨做不到!他因为没有这个善缘。所以这个因缘道理啊,妙不可言!这就是说,各种因缘的差别相。

  “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位成得,四事别故。”他说这个增上缘有时候很顺利。譬如讲吧,我们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因缘来的,有了这个生命。有人生下来这个家庭也好、时代也好、碰上一切都好,享福一辈子、怎么都好,他前生的缘都是顺缘。同样的生命,有许多人那么可怜,我们常常看到遭遇的那么可怜,每个人遭遇不同。顺缘、违缘,这是相反的、恶缘来的,中间差别很大:有人前半生好、后半生不好,有人前后半生都好、中间不好,那这个真是奇怪了!这个是因缘道理。

  所以他说,“此顺违用,于四处转”,互相在变化,互为因果、互为因缘。“生”,生命得到,生出来;“住”,存在;“成”就、成功;“得”到。这是讲原则哦!拿现在观念这些名词可以变的,不过还不要离开根本。生、位、成、得,因为在这四个原则上,譬如有人生下来,一切都很好、什么都好,父母好、样样好——时代不好。所以古人就讲,中国文化有一句话叫“生不逢辰”,一切好;时代的机运、世界的运气不好——生不逢辰。像我们现在在台湾长大的你们这些三十几岁的青年,样样好,生可以逢辰,那么好的机会。像我们以前读个大学,你问我们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们,谈何容易哦!还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有时候读个书还背包包走路的。那要多少钱!走多远的路啊!哪里像你们坐在家里就可以读到大学,还有函授呢!生来很逢辰。

  可是顺缘是好啊,万一一旦逆缘来的时候,那果报也不可思议哦!我告诉你。所以人在福中不要不知福哦!因为你们顺缘太好,逆缘一来就不能遭遇、不能够适应了。像我们这些老头子们,都在逆缘中,在那个时代的逆流中长大的;所以啊,该享受去就会享受,该吃苦处很自然,没有什么!牛粪跟大米饭和在一起吃,很自然地吃,就能做到。你们就做不到。所以我深深担心你们在台湾长大的这一代青年人,将来怎么办呢?太享福了!那就是金鱼缸养的金鱼一样,一叉就死了的,不能变化。

  所以说,“然增上用,随事虽多,而胜显者,唯二十二。”他说这个增上缘,对于我们的生命所具有的增上缘,分析起来跟着人世间的事物来讲,随时随处多得很,详细讲不完。唯识始终是个归纳性的。就分析的路道,那我告诉你把唯识懂了,你专门研究现代心理学;不要跟着现代走,还要超过现代的心理学;你们可以著作不晓得多少部书了!未来你们是大师里头的大师,大字下面要加一点——“太太师”啊!就看你们学问真成就了。

  他说,这个增上缘对我们这个生命增上作用最殊胜,就是最特别、最明显的有二十二种,哪二十二种呢?“应知(你应该知道)即是二十二根”,佛学里头讲“根”,二十二种根。所以我们常常学佛修道的人:这个小孩、这个人……(第22集录音终止,妙音于2007-10-31笔录毕。玉树临风二校完)(雨辰三校)

  

  唯识与中观(二十三)

  (原文:“前五色根,以本识等所变眼等净色为性。男女二根,身根所摄故,即以彼少分为性。命根但依本识亲种分位假立,非别有性。意根总以八识为性。五受根如应各自受为性。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为自性。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除后刹那无所未知可当知故。二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

  …这个根根,就是这个质地好不好。不是那块质量你想修道?修死了也没有用!尤其是道家的话:“此身无有神仙骨”,骨骼生出来就有神仙骨骼,这是业力带来的,因缘、种子是如此;“纵遇真仙莫浪求。”碰到活神仙,你不必跪下来求道了。就是告诉你修仙、立地成仙的法门你都修不成,因为不是那块材料。“此身不是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你乱求有什么用?这就是根器问题。

  你说佛法不讲根器啊?非常注重根器!所以禅宗以《楞伽经》为根本,唯识以《楞伽经》为根本,有五乘根器。那个是外道根器,就是外道根器;是魔道的根器的人,就是魔道根器。那么你说永远是吗?不是的。他是一个阶段,这一生是一个阶段;这一生过了,算不定他来生转了呢。

  所以你们讲气脉的成就,在道书上讲,收徒弟就看看是不是那个根骨。就是两个字,有这个“根骨”没有。那个骨头生来的那就不同,仙有仙骨。那么以中国文学来讲,什么是仙佛之骨呢?中国的文学你看到是文学——是很高的哲学,两句诗:“不俗即…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