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出陰神,照樣可以起作用的。所以,疏所緣緣它是“有無不定”。怎麼叫有無不定呢?第六意識它自己心念一空了,第六意識空了,這個疏所緣緣就不起作用了。這是第六識。
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都講過了。
“前五心品,未轉依位,粗鈍劣故,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就是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怎麼又叫它是心品呢?都是唯心變出來的識相。“未轉依位”,就是凡夫的境界。因爲前五識是非常粗、非常鈍、不鋒利,非常頑劣、很頑固的,沒有真實修行轉不了。但是啊,它的疏所緣緣起了作用的話,“必仗外質”,必須要眼睛、耳朵這些東西;“故亦定有疏所緣緣。”但是必定的,都有疏所緣緣的作用。
“已轉依位”,到達了成道的人,或者成爲小乘羅漢、或者成爲菩薩得定了,已經轉了,轉依此位了。“此非定有,緣過未等,無外質故。”那已經起了神通作用了,並不一定靠疏所緣緣才可以起作用。已轉依位呢,“此非定有”,這些疏所緣緣作用不是一定有。
因爲得了道的人,他時空觀念都去掉了,所以緣過去、現在、未來等等,不需要講外質的觀念。可以一念變萬年、萬年變一念。那麼尤其在定的時候、入定的時候,舌頭根本不要動的,沒有滋味的,舌識去掉了。不過你不要認爲初步打坐就是入定啊!初步打坐你還在吞口水呢,舌頭還覺得淡味,還有味呢、還有呢!身體還有氣脈流通感受,身識還在,都不是的。呼吸還要數息呢,“一、二、叁、四”還在那裏賺錢呢!鼻識還在。除非入了初、二禅定,得到初禅定,前面叁識沒有了;身識,身體沒有感受了,更沒有氣脈什麼的問題了,身識空了嘛。舌頭當然不動了,舌識不起作用了,暫時休息了。呼吸,氣住脈停了,停止了作用。鼻識也不起作用,香臭也沒有關系了。所以,只有眼識、耳識還存在。就是這個道理。這是講到因緣裏頭的第叁緣:所緣緣。
現在翻過來,第四種——增上緣。“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于余法,或順或違。雖前叁緣,亦是增上。”就是說,一切萬有諸法當中、一切萬有法當中,有些現象“有勝勢、用”。這個“勝”就是特殊的、超勝,這個因緣的力量很大。譬如說我們到一個地方,現在我們到這個地方十一樓這麼一個環境,對我們心理的影響是增上緣;如果我們現在坐在一個地方是阿裏山頂,不需要電燈,自然很亮,啊!這外面是“白雲萬裏,滿目青山”,然後我們再研究唯識,大家坐在那裏的心情,你想同現在一樣不一樣?那絕對不一樣!雖然沒有到極樂世界,那至少也覺得不在人間了!那個味道。是外境,增上緣、一切可以影響你,有極勝的、強有力的它的勢、功力等,它的作用。“能于余法或順或違”,能夠對于其他的“法”——一切事物的作用,或者是順、或者是逆(順就是很順利,逆就是相反的)。這是增上緣的道理、這個含義。
不過以增上緣來講,前面叁緣: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也可以說在另一個邏輯觀點上講,也是增上,統統屬于我們的增上緣,都可以歸到增上緣。
我們知道,這一節由去年停留到現在,是唯識學講到因緣的時候岔進來解釋因緣的。仔細、詳細研究這個因緣的作用,所以研究唯識學的人,必須要讀五經、十一部論(也叫做十叁部論),《大藏經》裏有這部論,叫做《所緣緣論》;不過光讀了《所緣緣論》,研究完了,因緣道理還不清楚。那麼《阿毗達磨論》、《俱舍論》統統要研究過,對于因緣這個道理、佛法佛學這個觀念,才比較清楚一點。所以你們不要《成唯識論》聽一點,就想寫唯識學了,不要鬧笑話。天下的書多得很,所以歐陽修有一句話:“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這個讀書不是那麼簡單,尤其研究佛學。
現在,“而今第四除彼取余,爲顯諸緣,差別相故。”現在講到分析這個因緣的這個理趣、這個道理、這個內容的志趣。所以增上緣擺成第四,除開前面那叁種不談;也包括了那叁種。那麼除開那叁種不談,只講增上緣。那麼如果我們講廣義的增上緣呢?其余的都包括在內。爲什麼道理呢?“爲顯”,大家了解了一切因緣裏頭一切緣的差別相。所以因緣不能籠統。我們隨便講“我跟你倆見面有個因緣”,如果要請問起來哪一緣,就很難辦了!當然有許多人專門問:“老先生跟你兩個什麼關系、什麼關系?”屁的關系都沒有!都沒有關系;但確有關系。如果你一定要禅宗來講啊,就沒有別的話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是禅宗。但是它都有關系。
我常常說,你們體會因緣,很妙的!那麼年輕的我們有時候在街上出門多了,路上看到一個人,好像似曾相識,兩個人匆匆對撞過來了;想轉過去看看他是不是,他又轉身了;再向那一邊趕,他又轉過去;哎,這一下子轉不到了——一輩子只是這麼一面,從此沒有再見。所謂“靈雲一見不再見”,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啊,對啊!年輕人一定在街上看女孩子都有這個經驗!(一笑)這不是笑話哦!這就是有人跟你倆就是這麼“一見之緣”。所以叫諸位修道啊,“未曾學佛,先結人緣”。有些人沒得人緣的,他那個業力帶來,他那個面孔看到都是仇恨,想好好跟他講兩句話……除了大菩薩,我們小菩薩做不到!他因爲沒有這個善緣。所以這個因緣道理啊,妙不可言!這就是說,各種因緣的差別相。
“此順違用,于四處轉,生位成得,四事別故。”他說這個增上緣有時候很順利。譬如講吧,我們一個人生下來,就是因緣來的,有了這個生命。有人生下來這個家庭也好、時代也好、碰上一切都好,享福一輩子、怎麼都好,他前生的緣都是順緣。同樣的生命,有許多人那麼可憐,我們常常看到遭遇的那麼可憐,每個人遭遇不同。順緣、違緣,這是相反的、惡緣來的,中間差別很大:有人前半生好、後半生不好,有人前後半生都好、中間不好,那這個真是奇怪了!這個是因緣道理。
所以他說,“此順違用,于四處轉”,互相在變化,互爲因果、互爲因緣。“生”,生命得到,生出來;“住”,存在;“成”就、成功;“得”到。這是講原則哦!拿現在觀念這些名詞可以變的,不過還不要離開根本。生、位、成、得,因爲在這四個原則上,譬如有人生下來,一切都很好、什麼都好,父母好、樣樣好——時代不好。所以古人就講,中國文化有一句話叫“生不逢辰”,一切好;時代的機運、世界的運氣不好——生不逢辰。像我們現在在臺灣長大的你們這些叁十幾歲的青年,樣樣好,生可以逢辰,那麼好的機會。像我們以前讀個大學,你問我們這些白發蒼蒼的老頭子們,談何容易哦!還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有時候讀個書還背包包走路的。那要多少錢!走多遠的路啊!哪裏像你們坐在家裏就可以讀到大學,還有函授呢!生來很逢辰。
可是順緣是好啊,萬一一旦逆緣來的時候,那果報也不可思議哦!我告訴你。所以人在福中不要不知福哦!因爲你們順緣太好,逆緣一來就不能遭遇、不能夠適應了。像我們這些老頭子們,都在逆緣中,在那個時代的逆流中長大的;所以啊,該享受去就會享受,該吃苦處很自然,沒有什麼!牛糞跟大米飯和在一起吃,很自然地吃,就能做到。你們就做不到。所以我深深擔心你們在臺灣長大的這一代青年人,將來怎麼辦呢?太享福了!那就是金魚缸養的金魚一樣,一叉就死了的,不能變化。
所以說,“然增上用,隨事雖多,而勝顯者,唯二十二。”他說這個增上緣,對于我們的生命所具有的增上緣,分析起來跟著人世間的事物來講,隨時隨處多得很,詳細講不完。唯識始終是個歸納性的。就分析的路道,那我告訴你把唯識懂了,你專門研究現代心理學;不要跟著現代走,還要超過現代的心理學;你們可以著作不曉得多少部書了!未來你們是大師裏頭的大師,大字下面要加一點——“太太師”啊!就看你們學問真成就了。
他說,這個增上緣對我們這個生命增上作用最殊勝,就是最特別、最明顯的有二十二種,哪二十二種呢?“應知(你應該知道)即是二十二根”,佛學裏頭講“根”,二十二種根。所以我們常常學佛修道的人:這個小孩、這個人……(第22集錄音終止,妙音于2007-10-31筆錄畢。玉樹臨風二校完)(雨辰叁校)
唯識與中觀(二十叁)
(原文:“前五色根,以本識等所變眼等淨色爲性。男女二根,身根所攝故,即以彼少分爲性。命根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非別有性。意根總以八識爲性。五受根如應各自受爲性。信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爲自性。未知當知根體位有叁種。一根本位,謂在見道除後刹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二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叁資糧位,謂從爲得谛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
…這個根根,就是這個質地好不好。不是那塊質量你想修道?修死了也沒有用!尤其是道家的話:“此身無有神仙骨”,骨骼生出來就有神仙骨骼,這是業力帶來的,因緣、種子是如此;“縱遇真仙莫浪求。”碰到活神仙,你不必跪下來求道了。就是告訴你修仙、立地成仙的法門你都修不成,因爲不是那塊材料。“此身不是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你亂求有什麼用?這就是根器問題。
你說佛法不講根器啊?非常注重根器!所以禅宗以《楞伽經》爲根本,唯識以《楞伽經》爲根本,有五乘根器。那個是外道根器,就是外道根器;是魔道的根器的人,就是魔道根器。那麼你說永遠是嗎?不是的。他是一個階段,這一生是一個階段;這一生過了,算不定他來生轉了呢。
所以你們講氣脈的成就,在道書上講,收徒弟就看看是不是那個根骨。就是兩個字,有這個“根骨”沒有。那個骨頭生來的那就不同,仙有仙骨。那麼以中國文學來講,什麼是仙佛之骨呢?中國的文學你看到是文學——是很高的哲學,兩句詩:“不俗即…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