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要把这种道理,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大家开悟其中义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使其得成无上大道。”
(以上《楞严经》第九卷竟)
行阴区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动与对宇宙心物认识的偏差
佛说:“在修止观、禅定的止定境界中, 想阴已尽者。此人平常的梦想消灭,寤寐一如,昼夜都住在光明虚静的境界中。犹如晴空无障,朗然清明,再没有粗重的前尘影事来往心中。看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 犹如明镜照映物象。来了无所黏,过了也无踪迹。只是一片清虚,照了一切事物。当下适应,了然无碍。再没有过去存留的习气。唯有那至真之精灵,了了常明。因此一切万有生来根元,都披露无遗。见到了十方世界中的十二类众生,都能够了解他的种类。虽然还不能通晓他的每一个生命根本的由来,但是已经看到了其共通的生命本能。这个生机犹如游动不定的微明光体, 像太阳里的焰影光照一样。捉摸不定而又清明存在有扰扰摇曳的现象。这就是为生理心理活动本能究竟机枢的窍穴。这种境界,名为行阴区宇。如果经由这个既清明而扰扰微明发光的本元性能,再进而入于自性元本澄清之境, 元来习性一经澄清, 有如波澜平息,化一道清流。这种境界,名为行阴尽。这个人就能超越众生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妄想潜伏为其根本作用。”
“(一)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这圆常之中,妄自生起计(推理)度(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两种无因论:(1)这个人见到一切万物,本来是无因而自生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此程度,生机已经完全破了。由于眼根本来具有的八百功德,看见了八万劫外,所有的众生,在生命业力之流中, 犹如一湾流水的回环往复,死于此而后复生于彼。 只见一切众生,如轮转一样回旋其处。而对于八万动外,都涉冥无有所见。因此便有了这种见解。认为这个世间,十方所有的众生,八万动以来, 本来是无因而自有的。由推理想象,忘失了正遍知,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2)这个人见到一切结果都是无因而来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人对于生命的来原,自己认为既已见到它的根本,知道了人本来生人,鸟本来生鸟,老鸦本来是黑的,鹄鸟本来是白的,人与天人们本来是站立起来的,畜生们本来是横伏行走的,白的既不是靠洗成,黑的也不是靠染造。自从八万劫来,根本就没有改变过。等到这个形体寿命完了, 也依旧还是这个样子。我本来就见不到什么菩提正觉之性,哪里更有什么成菩提的事实呢?他认为应当知道现在的一切物象,本来都是无因而来的。由此种推理想象,他就亡失了正遍知。堕落成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真性。像这样的人, 就名为第一外道,建立无因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宇宙万有的根本, 是冥然无因而自生的。万有现象,都是自然的规律。起初既无为什么目的之因,终亦无有因之果,相同于自然物理论者的一部分理论。)
“(二)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这圆常之中,妄自生起计(推理)度(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遍常论:(1)这个人穷究心和心境所生的性能,两处都是无因的。由此修习心空,能够知道两万劫当中、十方空间里所有众生的生灭现象,都是死此生彼循环不息的作用, 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心境性是经常存在的(这种理论,相同于精神不灭论)。(2)这个人穷究四大的本元,认为地、水、火、风,物质四大种类的本元性能是经常存在的。由此修习物元,能够知道四万劫当中,十方空间里所有众生的生灭现象。四大性能之体,本来都是经常存在,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四大的性能, 是经常存在的 (这种理论,相同于物质不灭论)。(3)这个人穷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与生命俱生的我执)和所有身心的执受作用。执著心意识初动之处的本元来源,认为它的性能就本来经常存在。由此修习此本元,能够知道八万劫当中,一切众生都是循环不已。本来就永远存在,始终未失。因此就推想本元性能是经常存在的。(4)这个人既已灭尽妄想的本元,生理上再没有流动远转的作用。生灭的妄想心, 已经永远消灭。所以认为在理性中,自然也会是不生不灭。因为他们以为心的推理,设想一个超越妄想的理性, 却是经常存在的。总之,他们因为推理想象某一事物的经常存在,而亡失了正遍知,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二外道,建立圆常的理论。”
“(三)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对于自他之间(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外境),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的见解,生出一分无常,一分常论:(1)这个人观察自己的灵妙灵明之心,遍满于十方世界,就以这个澄澄湛湛的便是最究竟的神我。 由此推想,我本来遍满十方空间里的一切处,无所不在, 凝明不动。一切众生都在我心中自生自死,唯有我的心性,才是常存的。其他一切,则有生有灭的,是毕竟无常性的(这种理论,是瑜伽学术的根源)。(2)这个人不肯反省观察自心,只遍观十方无数无量的国土世间,见到劫运毁坏的时候,无一物可以存在,名之为毕竟是无常的种性。那个空界的性能,却不受劫运影响而毁坏的了,所以就名之为究竟的常存之性。(3)这个人别自反省观察自心,确是精细微密,犹如物质的微尘一样(相同于物质的原子能)一样,虽然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天然的性能,根本没有移改。它却能够使这个身体,即生即灭。它自己本来是不坏的,因此名我性是常存的。那个从我天然之性流出的生死作用,就名为无常之性。(4)这个人自己知道想阴尽了,见到生命本能活动的行阴的流行不息,就推理行阴就是经常存在的常性。色(心物的光和能)受(感觉)想(思想)现在都已经灭尽,可以就名这些都是无常性的。总总之:他们就由此推理想像:一部分无常;一部分是常存的(这种理论,大体相同于现代自然科学和部分哲学中所说的理论。认为主观的物理世界是不存在的,客观的宇宙是存在的)。由此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第三外道,一分常存的理论。”
“(四)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对于时间和人我,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有边论:(1)这个人心里推想生命活动的生本元,是本能地流行不息,可以推测到过去和未来的,就名为有边。推测现在的心,是念念相续不断的,就名为无边。(2)这个人可以看到八万劫初,就有众生存在。对于八劫以前,寂然不闻不见。认为八万劫以前无闻无见处,就名为无边。当八万劫开始有众生时,就名为有边。(3)这个人认为自己遍知一切,已经证得无边性。其他一切的人,都显在我的能知性之中。但是我却不知其他人等能知之性的边际。于是认为别人都不能得无边之心,只是具有有边之性而已。(4)这个人穷究行阴的空性, 就依他所见到的, 自心加以计算和想象。 认为一切众生的一身之中,都有两面的作用。一半是生起作用的;一半是空的。因此认为世界上一切所有,也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总之,他们都由此去推理想象有边与无边,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理。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四外道,建立有边际的理论。”
“(五)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他所知所见的境界当中,生起推理和想像。这个人就人坠入四种颠倒的见解。就矫说另有一不死的存在。随便建立四种矛盾对立的理论,自己反遍计其所执的谬论:(1)这个人观察生命本能活动中的变化之元, 见到迁流不息的,就名之为变。见到相续运行的现象,便名之为恒。见到自己所见之处,就名之为生。见不到能见的根本,便名之为灭。在相续运行的基本原因中, 认为另有一个不断的性能,就名之为增。正在相续运行之中,其间有空隙隔离之处,便名之为减。见到其各个存在处,就名之为有。见到其各个亡失处,便名之为无。这些道理,都由用心观察所得而发生差别的知见。如果有求法的人来问他的义理,他就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一切时,都乱其言语,模棱两可。使来问的人,茫然不解,反而遗失其本来要问的问题。(2)这个人仔细观察其心, 都各自没有固定的存在。认为自己因无而证。如果有人来问,就只答他一个无字。除了无之外,就没有其他言语可说了。(3)这个人仔细观察其心,都各自有他动念的起点处所。认为自己因有而得证,如果有人来问,就只答一个是字。除了是之外,就没有其他言语可说了。(4)这个人见到了有与无。但是他的境界却陷于矛盾之中,其心也因之而乱。如果有人来问,他就答说亦有就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
《楞严大义今释 第七章 修习佛法定慧中的错误和歧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