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七章 修習佛法定慧中的錯誤和歧路▪P4

  ..續本文上一頁間地獄。當我滅度以後,要把這種道理,傳示于末法時期。普遍地使大家開悟其中義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護扶持一般修學的人,使其得成無上大道。”

  (以上《楞嚴經》第九卷竟)

  行陰區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動與對宇宙心物認識的偏差

  佛說:“在修止觀、禅定的止定境界中, 想陰已盡者。此人平常的夢想消滅,寤寐一如,晝夜都住在光明虛靜的境界中。猶如晴空無障,朗然清明,再沒有粗重的前塵影事來往心中。看一切世間的山河大地, 猶如明鏡照映物象。來了無所黏,過了也無蹤迹。只是一片清虛,照了一切事物。當下適應,了然無礙。再沒有過去存留的習氣。唯有那至真之精靈,了了常明。因此一切萬有生來根元,都披露無遺。見到了十方世界中的十二類衆生,都能夠了解他的種類。雖然還不能通曉他的每一個生命根本的由來,但是已經看到了其共通的生命本能。這個生機猶如遊動不定的微明光體, 像太陽裏的焰影光照一樣。捉摸不定而又清明存在有擾擾搖曳的現象。這就是爲生理心理活動本能究竟機樞的竅穴。這種境界,名爲行陰區宇。如果經由這個既清明而擾擾微明發光的本元性能,再進而入于自性元本澄清之境, 元來習性一經澄清, 有如波瀾平息,化一道清流。這種境界,名爲行陰盡。這個人就能超越衆生濁。可是若仔細觀察這種來由,還是因爲妄想潛伏爲其根本作用。”

  “(一)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說的十類天魔,就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類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在這圓常之中,妄自生起計(推理)度(想象)。這個人就會墮入兩種無因論:(1)這個人見到一切萬物,本來是無因而自生的。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爲他到此程度,生機已經完全破了。由于眼根本來具有的八百功德,看見了八萬劫外,所有的衆生,在生命業力之流中, 猶如一灣流水的回環往複,死于此而後複生于彼。 只見一切衆生,如輪轉一樣回旋其處。而對于八萬動外,都涉冥無有所見。因此便有了這種見解。認爲這個世間,十方所有的衆生,八萬動以來, 本來是無因而自有的。由推理想象,忘失了正遍知,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2)這個人見到一切結果都是無因而來的。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爲這個人對于生命的來原,自己認爲既已見到它的根本,知道了人本來生人,鳥本來生鳥,老鴉本來是黑的,鹄鳥本來是白的,人與天人們本來是站立起來的,畜生們本來是橫伏行走的,白的既不是靠洗成,黑的也不是靠染造。自從八萬劫來,根本就沒有改變過。等到這個形體壽命完了, 也依舊還是這個樣子。我本來就見不到什麼菩提正覺之性,哪裏更有什麼成菩提的事實呢?他認爲應當知道現在的一切物象,本來都是無因而來的。由此種推理想象,他就亡失了正遍知。墮落成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真性。像這樣的人, 就名爲第一外道,建立無因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爲宇宙萬有的根本, 是冥然無因而自生的。萬有現象,都是自然的規律。起初既無爲什麼目的之因,終亦無有因之果,相同于自然物理論者的一部分理論。)

  “(二)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說的十類天魔,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在這圓常之中,妄自生起計(推理)度(想象)。這個人就會墮入四種遍常論:(1)這個人窮究心和心境所生的性能,兩處都是無因的。由此修習心空,能夠知道兩萬劫當中、十方空間裏所有衆生的生滅現象,都是死此生彼循環不息的作用, 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心境性是經常存在的(這種理論,相同于精神不滅論)。(2)這個人窮究四大的本元,認爲地、水、火、風,物質四大種類的本元性能是經常存在的。由此修習物元,能夠知道四萬劫當中,十方空間裏所有衆生的生滅現象。四大性能之體,本來都是經常存在,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四大的性能, 是經常存在的 (這種理論,相同于物質不滅論)。(3)這個人窮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與生命俱生的我執)和所有身心的執受作用。執著心意識初動之處的本元來源,認爲它的性能就本來經常存在。由此修習此本元,能夠知道八萬劫當中,一切衆生都是循環不已。本來就永遠存在,始終未失。因此就推想本元性能是經常存在的。(4)這個人既已滅盡妄想的本元,生理上再沒有流動遠轉的作用。生滅的妄想心, 已經永遠消滅。所以認爲在理性中,自然也會是不生不滅。因爲他們以爲心的推理,設想一個超越妄想的理性, 卻是經常存在的。總之,他們因爲推理想象某一事物的經常存在,而亡失了正遍知,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爲第二外道,建立圓常的理論。”

  “(叁)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說的十類天魔,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對于自他之間(主觀的我和客觀的外境),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墮入四種顛倒的見解,生出一分無常,一分常論:(1)這個人觀察自己的靈妙靈明之心,遍滿于十方世界,就以這個澄澄湛湛的便是最究竟的神我。 由此推想,我本來遍滿十方空間裏的一切處,無所不在, 凝明不動。一切衆生都在我心中自生自死,唯有我的心性,才是常存的。其他一切,則有生有滅的,是畢竟無常性的(這種理論,是瑜伽學術的根源)。(2)這個人不肯反省觀察自心,只遍觀十方無數無量的國土世間,見到劫運毀壞的時候,無一物可以存在,名之爲畢竟是無常的種性。那個空界的性能,卻不受劫運影響而毀壞的了,所以就名之爲究竟的常存之性。(3)這個人別自反省觀察自心,確是精細微密,猶如物質的微塵一樣(相同于物質的原子能)一樣,雖然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天然的性能,根本沒有移改。它卻能夠使這個身體,即生即滅。它自己本來是不壞的,因此名我性是常存的。那個從我天然之性流出的生死作用,就名爲無常之性。(4)這個人自己知道想陰盡了,見到生命本能活動的行陰的流行不息,就推理行陰就是經常存在的常性。色(心物的光和能)受(感覺)想(思想)現在都已經滅盡,可以就名這些都是無常性的。總總之:他們就由此推理想像:一部分無常;一部分是常存的(這種理論,大體相同于現代自然科學和部分哲學中所說的理論。認爲主觀的物理世界是不存在的,客觀的宇宙是存在的)。由此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第叁外道,一分常存的理論。”

  “(四)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對于時間和人我,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墮入四種有邊論:(1)這個人心裏推想生命活動的生本元,是本能地流行不息,可以推測到過去和未來的,就名爲有邊。推測現在的心,是念念相續不斷的,就名爲無邊。(2)這個人可以看到八萬劫初,就有衆生存在。對于八劫以前,寂然不聞不見。認爲八萬劫以前無聞無見處,就名爲無邊。當八萬劫開始有衆生時,就名爲有邊。(3)這個人認爲自己遍知一切,已經證得無邊性。其他一切的人,都顯在我的能知性之中。但是我卻不知其他人等能知之性的邊際。于是認爲別人都不能得無邊之心,只是具有有邊之性而已。(4)這個人窮究行陰的空性, 就依他所見到的, 自心加以計算和想象。 認爲一切衆生的一身之中,都有兩面的作用。一半是生起作用的;一半是空的。因此認爲世界上一切所有,也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總之,他們都由此去推理想象有邊與無邊,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理。像這樣的人,就名爲第四外道,建立有邊際的理論。”

  “(五)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于是在他所知所見的境界當中,生起推理和想像。這個人就人墜入四種顛倒的見解。就矯說另有一不死的存在。隨便建立四種矛盾對立的理論,自己反遍計其所執的謬論:(1)這個人觀察生命本能活動中的變化之元, 見到遷流不息的,就名之爲變。見到相續運行的現象,便名之爲恒。見到自己所見之處,就名之爲生。見不到能見的根本,便名之爲滅。在相續運行的基本原因中, 認爲另有一個不斷的性能,就名之爲增。正在相續運行之中,其間有空隙隔離之處,便名之爲減。見到其各個存在處,就名之爲有。見到其各個亡失處,便名之爲無。這些道理,都由用心觀察所得而發生差別的知見。如果有求法的人來問他的義理,他就答說:我現在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在一切時,都亂其言語,模棱兩可。使來問的人,茫然不解,反而遺失其本來要問的問題。(2)這個人仔細觀察其心, 都各自沒有固定的存在。認爲自己因無而證。如果有人來問,就只答他一個無字。除了無之外,就沒有其他言語可說了。(3)這個人仔細觀察其心,都各自有他動念的起點處所。認爲自己因有而得證,如果有人來問,就只答一個是字。除了是之外,就沒有其他言語可說了。(4)這個人見到了有與無。但是他的境界卻陷于矛盾之中,其心也因之而亂。如果有人來問,他就答說亦有就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

《楞嚴大義今釋 第七章 修習佛法定慧中的錯誤和歧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