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七章 修習佛法定慧中的錯誤和歧路▪P5

  ..續本文上一頁矯亂其辭,使人無法窮诘。總之,他們都是由推理和想象,矯揉亂立虛無的謬論,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爲第五外道,四種顛倒矛盾性的不死矯亂,自己遍計他的虛謬理論爲是。”

  “(六)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運行不息,猶如無盡之流。于是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墜入死後無相,心裏發生顛倒的知見。或者自己堅意固守此身說四大(地、水、火、風)種性之色就是我。或者認爲我的自性圓融,普遍包含著一切的國土世間。說我之中,本自包括了物理的成分。或者認爲眼前的物理光色,跟著我的運用,起循環往複的作用。又說光色本來就是我的附屬,一切物理的現象,都是我所顯現的。或者認爲我依附有生命本能活動的中間,我就在物理色相之中。總之,這些人都推想死後是有相的。便從這四種循環相對現象中,重重反複,可以發展爲四四十六種相。或者因此推想,認爲煩惱畢竟就是煩惱,菩提(正覺自性)畢竟就是菩提。菩提和煩惱,兩種性能,可以並駕齊驅,互不相觸。他們都由這種推理和想象,認爲死後有相的緣故,而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爲第六外道,建立了五陰(色、受、想、行、識)中的我死後有相,心裏發生顛倒的理論。”

  “(七)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對于先前已經除滅了色受想的陰境中,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墜入死後無相,心裏發生顛倒的見解。他見到色相終歸消滅,心念本來就無所系。他認爲受的感觸作用也會消滅,一切並無所綴。感覺作用的性能消散了,即使還有生理,如果沒有領受感觸的想念之心,等于草木一樣。現在這個生理實質猶在,尚且無相可得,死後哪裏更有相可得。因此推尋,認爲死後無相。如此循環研探,由色受想行四陰的互相反複,所以有八無的理論。從此推理,認爲涅槃(自性圓寂)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並無實義,都是究竟斷滅的。總之,他們由此推理和想象,認爲死後就什麼都完了,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爲第七外道,建立了五陰中(身心的色、受、想、行、識)中,死後根本無相,心裏發生顛倒的理論。”

  “(八)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他在行陰還存在的境界裏,見到色受想叁陰已經滅了,于是就雙計有無,認爲行陰是有,色受想叁陰是無,自體互相矛盾。這個人就會墜入死後一切皆非,生起顛倒的理論。他在色受想的作用之中,看它好像是有,仔細追尋,又是沒有。他在本能活動的行陰遷流不息的境界之中,仔細觀察它好象是沒有,事實上又並不是沒有。這樣循環往複,窮究以上四陰互相對待的八相,都不是固定的現象。只是隨便把住一點,就說死後也是有相存在,也是無相可得。複又推想一切本能活動的作用,都無固定的性能,都是在虛妄的變遷。因此自己心裏覺得已經通達大道 ,已經領悟到真理。認爲有無都不是。以致虛實失措,茫然沒有把握。總之,他們都由此推理想象,死後一切俱非。身後是昏昏渺渺,沒有什麼可把握的,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爲第八外道,建立五陰(身心的色、受、想、行、識)中,死後萬事皆非,心裏發生顛倒矛盾的理論。”

  “(九)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卻認爲身死以後什麼都虛無,生起推理和想象,這個人就會墜入七種斷滅的理論。他們或認爲死後身體斷滅,或欲念滅盡,或痛苦滅盡,或極樂滅盡,或極舍滅盡,這樣就是畢竟的無。如此循環推求,窮盡七際(地、水、火、風、空、識、覺的七種邊際,又有說是四禅和四空天等)。現前一切終歸于消滅,滅了便不會再有。總之,他們都由此推理和想象死後就斷滅完了。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爲第九外道,建立五陰(身心的色、受、想、行、識)中死後都歸斷滅,心裏發生顛倒矛盾的理論。”

  “(十)在這種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纏繞的機會。因此才能在這種禅定境界中,精細研究,窮究各類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終是幽清圓擾,永遠不息地在活動,就認爲身死以後,決定是另有存在。于是生起推理和想像,這個人就會墜入有五種涅槃(寂滅)的理論。或以欲界的天人境界,認爲就是真正涅槃所依的境界。因爲他們看見天人境界的光明清淨,就發生愛慕。或以初禅離生喜樂的境界,不受憂慮所逼,認爲就是涅槃的境界。或以二禅定生喜樂的境界,不爲苦痛所逼,認爲就是涅槃的境界。或以叁禅離喜得樂的境界,唯有極悅隨順而住,認爲就是涅槃的境界。或以四禅舍念清淨的境界,苦樂雙亡,再不受輪回生滅性的影響,認爲就是涅槃的境界。總之,他們迷于這五種天人有漏境界,認爲就是真正清淨無爲的極致, 視這五處是絕對安隱,是最難超勝的清淨所依之處。這樣循環往複,都以這五處爲究竟,墮落成爲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覺的真性。像這樣的人,就名爲第十外道,建立五陰境中(身心的色、受想、行、識)境中現出五種的涅磐境界,心裏發生顛倒矛盾的理論。”

  “以上所說的十種禅定中的狂妄知解,皆是自心行陰在生命本能活動中的用心交互作用,所以顯現這些狂妄知解的悟境。衆生頑迷不識,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這種境界現前,就以此愚迷作爲正知解,自稱已經跻登聖人的地位,實在是大妄語,結果墮落無間地獄。當我滅度以後,你們必須將我所說的話,傳示于末法時期。普遍地使一切衆生,覺了其中義理。莫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一般真正修行的人,消除此等邪見。使他的身心,開悟真義,對于求無上正覺之道,不遭受枝節歧路之誤。不要使自心生起得少爲足的偏見,以此作爲大覺法王的清淨指標。”

  識陰區宇――唯識境界中所生的偏差

  佛說:“當在正定叁昧中的人,行陰已經滅盡者,對于一切世間生命活動的本能,那幽清擾動的共同的生機的根本,已經倏然毀裂。向來爲生命綱紐的中陰身,在輪回中生生不已的深細命脈,就斷除它業力感應而虛懸不著。對于涅槃寂滅的性天之境,將要得到大徹大悟。猶如雞鳴報曉之後,瞻顧東方,天色已有精光顯露。光明的曙色,就要展開了。這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虛靜之極,再不向外奔馳放逸,內外都是一片湛然清明,入于無所入之境。因此能夠深切明白十方虛空中十二種類的衆生,所以感受生命根源的由來。但是他雖然看到了生命由來所執的根源,自己卻不受一切種類業力的感召。對于十方世界,已經獲得它共同的根源。這種境界,名爲識陰區宇。如果在一切業力感召之中,已經把握住它共同的根源,自己再不起反應的作用,再加用功,消磨六根門頭的習氣障礙。要用時,仍可分而爲六。不用時,就可合而爲一。看見與聞聽的功能,可以互相隨意掉換。在互用之中,而又清淨自在。十方世界的物質世間,以及身心,都猶如玻璃一樣,內外透體明澈。這種境界,就名爲識陰盡。這個人就能夠超越命濁。可是若仔細觀察這種來由,還是因爲在虛無無象中的顛倒妄想其根本作用。”

  “(一)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返還到唯識的境界。雖然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是對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他能夠使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合而爲一,或分而可起多種作用;也能夠與十方一切種類衆生的見聞覺知,融通會合于一,都入于一個圓元的境界中。如果他認爲這個還歸唯識的境界,就是至真常存的本元因地,因此生出自己以爲了不起見解,這個人就會墮入因有所執之因。等于師事梵天的黃發外道們,認爲渺渺冥冥的冥谛,就是道的本元,是同樣的錯誤。因此冥谛外道們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這名第一偏差,建立了以有所得的心,成有所歸的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槃聖境,生于外道種中。”

  “(二)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在這還歸唯識的境界中,觀察萬象,認爲都是我的自體。所有盡虛空界的十二類內的衆生,都是從我一身變化分流而出,因此生出自己以爲了不起見解,這個人就會墮入能非能執。認爲唯有那個才是全能的主宰,其他就都有所不能。因此大自在天主現無邊各類之身,成其伴侶。迷卻菩提正覺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見。這名第二偏差,建立全能有爲的心,成能生萬事的果。違背圓通之智,自遠涅槃聖境。生在大我慢的大自在天主領域,成爲我執遍圓之種。”

  “(叁)又有人窮盡行陰的空性,已經滅了生滅的作用,但于寂滅精妙,還是未能圓滿。如果對于這還歸的唯識之境,認爲這個就是我所歸依的本元,並且自疑我的身心,也是從這個境界裏流出。十方虛空,也都從它所生起,就把這個生起萬有的唯識境地,作爲是至真常住的真身,以爲他是沒有生滅的。所以在一切有生滅之中,只有這個是常住不變的。他既不認識不生的實相,同時也不認識生滅的本原。但是他就安住沈迷其中,生起自己以爲了不起的見解。這個人就墮在常非常執。認爲另外有一真常的 存在。其他一切則有生有滅,是不常住…

《楞嚴大義今釋 第七章 修習佛法定慧中的錯誤和歧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