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大义今释 第四章 物理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P2

  ..续本文上一页整个国土也就生起了风,风性充满整个的世间,岂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风性是物理作用,乃是因缘共有所生,或者认为它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以上讲物理部分,须与本章物理世界物质的形成节参看,更加清楚。)

  “(五)虚空的“空大”种性。 虚空的空大种性是没有形相的,因为虚空间存在的光色,显出空相。假定有一个人,凿井求水,凿出一尺的土,中间就有一尺的虚空。如果凿出一丈的土,中间就有一丈的虚空。随着凿出来的泥土多少,中间就会显出等量的虚空。这个虚空是因为土所生出来的?还是因为打凿所开出来的?抑或是无因自生的呢?假若这个虚空是无因自生的,土未打凿以前,何以虚空便有阻碍,只看得见大块的土地,虚空却无法通达?如果虚空是因为土被凿而有,那么,当土凿出时,就应该看见虚空进入了。若是土凿出来,根本没有虚空进入,何以能说虚空因土所出呢?若是本来就没有出入,虚空与大地,应该原来没有不同的。虚空与大地,如果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二者就是相同的了。可是当土出来时,虚空何以不同时出来?如果说因为打凿才出现虚空,那么,凿土的时候,应该是打出空来,并不是凿出土来。如果不是因为凿的关系而生出虚空,打凿只是打出土,何以却见到空?你再仔细审查观察,打凿由于人手,随着方位在运转,土只是在转移地位。这样,虚空究竟从哪里出来了?凿与虚空,一个是实质,一个是虚无,二者不能互相为用,两种是不能和合的。难道虚空,根本是莫明其妙,无中生有的吗?如果认识了虚空的空性,周遍圆满,本来没有动摇。就应当知道虚空和现在眼前的地、水、火、风相合,统名叫作五大种,其体本来圆满,都是自住本体的功能所生起的作用,元本是没有生灭的。只因你自性昏迷,不能领悟四大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你应当观察虚空是出?是入?或是没有出入?你完全不知道自住本体的功能中,其本性是虚空的,具有真觉灵知。这个自性的真觉灵知之体,才生出虚空的空性。自性本体,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犹如打开了一个井的空洞,便只知有一个井等量的虚空。十方虚空,亦是这个道理,遍满十方俱是如此,岂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空性是物理作用,乃因缘共有所生。或者认为虚空就是物理的自然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

  心意识精神领域的透视

  “(六)见觉的作用。佛又向阿难说:能见能觉的作用,并无独立的知性,都因为万有色相与虚空各种现象所引发。例如你在日常的生活中,早晨光明,傍晚昏暗。在黑夜里,有月亮就有光明,没有月亮便会昏黑。这些明暗等等,都因为有现象可看见,才知道分析。这个能见的作用,与光明黑暗的现象,以及虚空,是否同是一个体性?或者在同中存有不同?不同中又有同的存在呢?这个能见的作用,假若认为与光明、黑暗、虚空,原来都是一个体性,可是光明与黑暗二者原来是互相交代的,黑暗时就没有光明,光明时没有黑暗。如果见性与黑暗是一体,光明来了,见性应该跟黑暗丧失,同样的,黑暗来了,见性应该跟光明消失。见性既然会丧失灭亡,何以能够见明见暗呢?如果说明暗自己虽有不同,能见的作用,本来没有生灭,所谓一体又怎样能成立呢?假若认为能见的精明,与光明黑暗等现象,不是同一个体性,那么,你离去了明暗,以及虚空,去分析这个能见作用的本元,又是个什么形相?离开光明与黑暗,以及虚空,这个能见作用的本元,也就等于没有了。如果明暗与虚空,三种现象都不相同,能见的自性,却从哪里去建立?而且光明与黑暗,根本是相违背的,它又怎样能和它们是同一个体性呢?可是见性离开明暗与虚空三种现象,本来就没有,它又怎样不是和它们同一个体性呢?再说:分析虚空与能见的作用,本来都没有边际,何以二者不是同一个体性呢?同时看见光明又可以看见黑暗,可知能见的自性,并没有改变,何以同明暗是一个体性呢?你再仔细观察,特别仔细去研究,光明发于太阳。黑暗是从夜色。通达属虚空。障碍属大地。这个能见的作用,究竟从哪里而出呢?能见的作用是有灵灵明明的知觉性,虚空却是冥顽的,两种本来不能和合。难道这个能见的精明,根本是莫明其妙,无中生有的吗?如果认为能见、能闻、能知、能觉的自性,是圆满周遍的,本来没有动摇,就应当知道它和无边无际的虚空,与变动性的地、水、火、风,统名叫做六大种性。虽然种性作用,各有差别的性质,其体本来圆满。都由自性本体的功能而起用,元本是没有生灭的(物质与精神,显见不同,而都互相有关系,互相影响变化)。只因你自心沉迷,不能领悟你的见闻觉知的作用,本来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你应当观察这个见闻觉知的功能,是有生有灭?是相同或相异?或是不生不灭?不同不异呢?你全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有能见能觉的精明。这个能见能觉的精明,发起灵明见物的作用。自性本体,仍然是清净本然,充满周遍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用之在眼,就能遍见虚空宇宙间的物象。在耳,就能听。在鼻,就能嗅。在舌,就能尝。在身,就能触。综合名之为心灵,又能感觉各种身心内外的作用,而能了然觉知。它是虚灵朗然,充满周遍在宇宙虚空间,岂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是因缘所生,或认为是自然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

  “(七)意识的作用。意识的性能并没有根源,都从六种根尘妄出而生(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你现在遍观在座的大众,眼睛随便地巡转一遍。这个眼睛,犹如镜子照东西一样,没有分析辨别的作用。但是你的意识在其间,次第指出,这个是某某,那个是某某。这个明明了了的意识,是从所见而生?还是从外界的色相现象而生?是生于虚空?抑或是无因自生,突然而出的呢?假若这个意识的性能,是从所见而生,如果没有明暗与虚空色相四种现象,根本没有你的所见。所见的性能尚且没有,从哪里去发生意识呢?假若这个意识的性能,不是因所见而生,是从外界的现象中产生。你的意识,既不能见明,又不能见暗,明暗都不能看见,就没有色相与虚空。色相现象尚且没有,意识从哪里发生呢?如果是生于虚空,便不是色相,也不是所见之性了。不因所见,就不能辨别虚空,自然不能知道明暗与色空的现象。不是色相,便没有攀缘,那个能见闻觉知的作用,就没有地方可以安立。离开见性与色相两种,绝对的虚空,等于没有。如此即使有物存在,也就不是物相了,纵然再用意识去思惟,又可以分别得到什么呢?如果认为无因自生,突然而出,何以在白天,不能看见月亮的光明?你更仔细审查观察,能见的功能,寄托你的眼睛才发生作用。凡是色相,都是目前的现象。可以指出状况的才是有,没有现象的就是无。这样你审查这个意识作用,因为什么所产生?意识的作用是活动的,能见的功能是澄清湛然的,两种本来不能和合。闻听与感觉知觉的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都各自有独立的性质,不能和合。难道这个意识的作用,根本是莫明其妙,无中生有的吗?假如认为意识心本来没有所从来的。就应当了解能见闻觉知的自性功能,也本来圆满湛然,它的性能并不从其他事物所生。那么,识心连同地、水、火、风、空、见的作用,统名叫做七大种性。其体本来圆融自在。都由自性本体的功能生起作用,元本是没有生灭的。只因你自心粗浮,不能领悟你的见闻自性,发明明了灵知的作用,本来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你应当观察这(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的意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或不同不异?也不是空有呢?你元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自性具有识别虚明灵知的本能。由这个灵知虚明发起真识的作用。自性本来的虚妙灵觉,仍然湛然不变,充满周近在宇宙虚空间。含吐十方虚空,岂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是因缘所生,或认为是自然的性能。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

  这时,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微妙开示,身心空荡荡的,一点都无挂无碍。各人都自觉知,了解真心自性的本体,遍满虚空宇宙间。看见十方虚空,犹如手中所拿的树叶子一样。凡一切世间所有的物象,都是正觉灵妙光明的真心自体所变现。自性真心的精灵,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于是反观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犹如虚空当中,吹起一点微尘,若存若亡。如在澄澄湛湛无边无际大海的无尽流中,存着一点浮沤,浮沉起灭不定。都了然自知获得了本自具足的灵妙真心,才是常存不灭的。大众恭敬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得未曾有。所以共同说偈,赞叹佛的崇高伟大。(偈是古印度的歌颂体韵文。以简洁文字,包括要义。因翻译不易,变成这种体裁,有音节而无韵言。但可以歌唱,俗名叫做梵唱。)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先说佛同一切众生,共同的身心自性本体。灵妙的,澄澄湛湛的,为宇宙虚空万有的总体。寂然不动的为万象所归尊。也就是赞叹已得无上正觉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证入自性的法身。所谓法身,就是指自性本体。)

  “首楞严王世稀有。”

  (…

《楞严大义今释 第四章 物理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