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四章 物理與精神世界同爲自性功能的顯現▪P2

  ..續本文上一頁整個國土也就生起了風,風性充滿整個的世間,豈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力而發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風性是物理作用,乃是因緣共有所生,或者認爲它是自然界的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的抽象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以上講物理部分,須與本章物理世界物質的形成節參看,更加清楚。)

  “(五)虛空的“空大”種性。 虛空的空大種性是沒有形相的,因爲虛空間存在的光色,顯出空相。假定有一個人,鑿井求水,鑿出一尺的土,中間就有一尺的虛空。如果鑿出一丈的土,中間就有一丈的虛空。隨著鑿出來的泥土多少,中間就會顯出等量的虛空。這個虛空是因爲土所生出來的?還是因爲打鑿所開出來的?抑或是無因自生的呢?假若這個虛空是無因自生的,土未打鑿以前,何以虛空便有阻礙,只看得見大塊的土地,虛空卻無法通達?如果虛空是因爲土被鑿而有,那麼,當土鑿出時,就應該看見虛空進入了。若是土鑿出來,根本沒有虛空進入,何以能說虛空因土所出呢?若是本來就沒有出入,虛空與大地,應該原來沒有不同的。虛空與大地,如果沒有什麼不同,那麼,二者就是相同的了。可是當土出來時,虛空何以不同時出來?如果說因爲打鑿才出現虛空,那麼,鑿土的時候,應該是打出空來,並不是鑿出土來。如果不是因爲鑿的關系而生出虛空,打鑿只是打出土,何以卻見到空?你再仔細審查觀察,打鑿由于人手,隨著方位在運轉,土只是在轉移地位。這樣,虛空究竟從哪裏出來了?鑿與虛空,一個是實質,一個是虛無,二者不能互相爲用,兩種是不能和合的。難道虛空,根本是莫明其妙,無中生有的嗎?如果認識了虛空的空性,周遍圓滿,本來沒有動搖。就應當知道虛空和現在眼前的地、水、火、風相合,統名叫作五大種,其體本來圓滿,都是自住本體的功能所生起的作用,元本是沒有生滅的。只因你自性昏迷,不能領悟四大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你應當觀察虛空是出?是入?或是沒有出入?你完全不知道自住本體的功能中,其本性是虛空的,具有真覺靈知。這個自性的真覺靈知之體,才生出虛空的空性。自性本體,本然清淨,充滿周遍宇宙間,隨一切衆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識學問的所知量,猶如打開了一個井的空洞,便只知有一個井等量的虛空。十方虛空,亦是這個道理,遍滿十方俱是如此,豈有固定的方所?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力而發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空性是物理作用,乃因緣共有所生。或者認爲虛空就是物理的自然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的抽象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

  心意識精神領域的透視

  “(六)見覺的作用。佛又向阿難說:能見能覺的作用,並無獨立的知性,都因爲萬有色相與虛空各種現象所引發。例如你在日常的生活中,早晨光明,傍晚昏暗。在黑夜裏,有月亮就有光明,沒有月亮便會昏黑。這些明暗等等,都因爲有現象可看見,才知道分析。這個能見的作用,與光明黑暗的現象,以及虛空,是否同是一個體性?或者在同中存有不同?不同中又有同的存在呢?這個能見的作用,假若認爲與光明、黑暗、虛空,原來都是一個體性,可是光明與黑暗二者原來是互相交代的,黑暗時就沒有光明,光明時沒有黑暗。如果見性與黑暗是一體,光明來了,見性應該跟黑暗喪失,同樣的,黑暗來了,見性應該跟光明消失。見性既然會喪失滅亡,何以能夠見明見暗呢?如果說明暗自己雖有不同,能見的作用,本來沒有生滅,所謂一體又怎樣能成立呢?假若認爲能見的精明,與光明黑暗等現象,不是同一個體性,那麼,你離去了明暗,以及虛空,去分析這個能見作用的本元,又是個什麼形相?離開光明與黑暗,以及虛空,這個能見作用的本元,也就等于沒有了。如果明暗與虛空,叁種現象都不相同,能見的自性,卻從哪裏去建立?而且光明與黑暗,根本是相違背的,它又怎樣能和它們是同一個體性呢?可是見性離開明暗與虛空叁種現象,本來就沒有,它又怎樣不是和它們同一個體性呢?再說:分析虛空與能見的作用,本來都沒有邊際,何以二者不是同一個體性呢?同時看見光明又可以看見黑暗,可知能見的自性,並沒有改變,何以同明暗是一個體性呢?你再仔細觀察,特別仔細去研究,光明發于太陽。黑暗是從夜色。通達屬虛空。障礙屬大地。這個能見的作用,究竟從哪裏而出呢?能見的作用是有靈靈明明的知覺性,虛空卻是冥頑的,兩種本來不能和合。難道這個能見的精明,根本是莫明其妙,無中生有的嗎?如果認爲能見、能聞、能知、能覺的自性,是圓滿周遍的,本來沒有動搖,就應當知道它和無邊無際的虛空,與變動性的地、水、火、風,統名叫做六大種性。雖然種性作用,各有差別的性質,其體本來圓滿。都由自性本體的功能而起用,元本是沒有生滅的(物質與精神,顯見不同,而都互相有關系,互相影響變化)。只因你自心沈迷,不能領悟你的見聞覺知的作用,本來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你應當觀察這個見聞覺知的功能,是有生有滅?是相同或相異?或是不生不滅?不同不異呢?你全不知自性本體的功能中,具有能見能覺的精明。這個能見能覺的精明,發起靈明見物的作用。自性本體,仍然是清淨本然,充滿周遍宇宙間.隨一切衆生心力的作用,依照知識學問的所知量,用之在眼,就能遍見虛空宇宙間的物象。在耳,就能聽。在鼻,就能嗅。在舌,就能嘗。在身,就能觸。綜合名之爲心靈,又能感覺各種身心內外的作用,而能了然覺知。它是虛靈朗然,充滿周遍在宇宙虛空間,豈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力而發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是因緣所生,或認爲是自然的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的抽象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

  “(七)意識的作用。意識的性能並沒有根源,都從六種根塵妄出而生(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你現在遍觀在座的大衆,眼睛隨便地巡轉一遍。這個眼睛,猶如鏡子照東西一樣,沒有分析辨別的作用。但是你的意識在其間,次第指出,這個是某某,那個是某某。這個明明了了的意識,是從所見而生?還是從外界的色相現象而生?是生于虛空?抑或是無因自生,突然而出的呢?假若這個意識的性能,是從所見而生,如果沒有明暗與虛空色相四種現象,根本沒有你的所見。所見的性能尚且沒有,從哪裏去發生意識呢?假若這個意識的性能,不是因所見而生,是從外界的現象中産生。你的意識,既不能見明,又不能見暗,明暗都不能看見,就沒有色相與虛空。色相現象尚且沒有,意識從哪裏發生呢?如果是生于虛空,便不是色相,也不是所見之性了。不因所見,就不能辨別虛空,自然不能知道明暗與色空的現象。不是色相,便沒有攀緣,那個能見聞覺知的作用,就沒有地方可以安立。離開見性與色相兩種,絕對的虛空,等于沒有。如此即使有物存在,也就不是物相了,縱然再用意識去思惟,又可以分別得到什麼呢?如果認爲無因自生,突然而出,何以在白天,不能看見月亮的光明?你更仔細審查觀察,能見的功能,寄托你的眼睛才發生作用。凡是色相,都是目前的現象。可以指出狀況的才是有,沒有現象的就是無。這樣你審查這個意識作用,因爲什麼所産生?意識的作用是活動的,能見的功能是澄清湛然的,兩種本來不能和合。聞聽與感覺知覺的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都各自有獨立的性質,不能和合。難道這個意識的作用,根本是莫明其妙,無中生有的嗎?假如認爲意識心本來沒有所從來的。就應當了解能見聞覺知的自性功能,也本來圓滿湛然,它的性能並不從其他事物所生。那麼,識心連同地、水、火、風、空、見的作用,統名叫做七大種性。其體本來圓融自在。都由自性本體的功能生起作用,元本是沒有生滅的。只因你自心粗浮,不能領悟你的見聞自性,發明明了靈知的作用,本來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你應當觀察這(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的意識心,是同是異?是空是有?或不同不異?也不是空有呢?你元不知自性本體的功能中,自性具有識別虛明靈知的本能。由這個靈知虛明發起真識的作用。自性本來的虛妙靈覺,仍然湛然不變,充滿周近在宇宙虛空間。含吐十方虛空,豈有固定的所在?只是依循身心個性的業力而發生作用。世間人缺乏智慧去認識體會,誤認是因緣所生,或認爲是自然的性能。其實,都是用意識思想的心,去分別忖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種言語的抽象理論,卻沒有真實的義理。”

  這時,阿難與大衆,聽了佛的微妙開示,身心空蕩蕩的,一點都無挂無礙。各人都自覺知,了解真心自性的本體,遍滿虛空宇宙間。看見十方虛空,猶如手中所拿的樹葉子一樣。凡一切世間所有的物象,都是正覺靈妙光明的真心自體所變現。自性真心的精靈,含裹十方世界裏的一切。于是反觀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猶如虛空當中,吹起一點微塵,若存若亡。如在澄澄湛湛無邊無際大海的無盡流中,存著一點浮漚,浮沈起滅不定。都了然自知獲得了本自具足的靈妙真心,才是常存不滅的。大衆恭敬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得未曾有。所以共同說偈,贊歎佛的崇高偉大。(偈是古印度的歌頌體韻文。以簡潔文字,包括要義。因翻譯不易,變成這種體裁,有音節而無韻言。但可以歌唱,俗名叫做梵唱。)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先說佛同一切衆生,共同的身心自性本體。靈妙的,澄澄湛湛的,爲宇宙虛空萬有的總體。寂然不動的爲萬象所歸尊。也就是贊歎已得無上正覺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證入自性的法身。所謂法身,就是指自性本體。)

  “首楞嚴王世稀有。”

  (…

《楞嚴大義今釋 第四章 物理與精神世界同爲自性功能的顯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