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四章 物理與精神世界同爲自性功能的顯現▪P3

  ..續本文上一頁首楞嚴,就是指佛所講這本經的經名。首楞嚴是寂然不動,堅固堅定,確然不撥,顛撲不破的意義。就是說:這《楞嚴經》所講自性本體的體用真理,是顛撲不破的至理。爲萬法萬理之王,是世間所沒有的。)

  “銷我億劫顛倒想。”

  (既領悟到這個至理的真義了,使我們無數時劫以來,尋求宇宙與人生,心靈與物理的種種顛倒思想,都爲之消滅。現在已經理得心安了。)

  “不曆僧祇獲法身。”

  (僧祇是數學上第五十二位的數名,也就是代表無量數時間劫數的意義。一個衆生,由初發心而至成佛,要經叁大阿僧抵劫,才能得成無上正覺。這裏說:自佛說出楞嚴至理,使大衆現在頓梧到自性本體的體用,不必經過久遠時間劫數的摸索修行去求證,便獲得自性本體的法身了。)

  “願今得果成寶王。”

  (自說現在已獲得法身,得成正果,好像得到寶中甲之王。因此亦同時發願如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回轉來,還要使十方虛空中所有世間,一切仍在沈迷濁世中的苦惱衆生,使其得到解脫。恒沙,是無量數的形容詞,猶如恒河裏的的沙子一樣多。)

  “將此身心奉塵刹。”

  (這是承接上句立志發願的引申。說要把這種懇切堅定思力的深心,也同時表明自性無相,深遠的真心功能。點滴無存,毫不保留地貢獻給塵塵刹刹的一切衆生。塵刹,也就是毫末點滴,細入無間有形有相存在的形容詞。)

  “是則名爲報佛恩。”

  (唯有這樣做,才可以報答佛今天給我們的開示,使我們領悟得度的慈恩。)

  “伏請世尊爲證明。”

  (上面說明聽佛說法,而得到頓悟以後,立志發大願的深心願望。現在並請佛證明這個願心,並不是冒昧偶發的。)

  “五濁惡世誓先入。” 

  (發願教化衆生,廣度衆生使解脫苦惱,令登寂靜的聖境。不分時間,不論區域,秉此誓願,入世度人。凡是末劫時代,五濁惡世,自己必先入世教化。五濁惡世,是指我們的世間。所謂五濁:(一)劫濁。到了末劫之世,人壽減至最低限度。(二)見濁。充滿五種“利使”的思想:(1)身見:切實爲自己,爲自身。(2)邊見:對人對事對物,思想都有限度,不能運心廣被。(3)戒取見:各自堅執定立自我的主張等。(4)見取見:以自己主觀概于一切。(5)邪見:善惡是非顛倒等。(叁)煩惱濁。充滿五種愚鈍的思想。貪心、嗔心、愚癡、我慢、多疑。(四)衆生濁。肉質生命具備有五陰所生的各種痛苦與煩惱。(五)命濁。生命多苦惱,生活遭遇多惡緣等。處濁惡末世,行這種願力,須具犧性自我精神,不畏難,不苟安,含辛忍辱,以無限心力和血淚,寫出無比慈悲的心情。語重心長,細心體會讀之,使有心人,具同感者,爲之泫然淚下。)

  “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恒。”

  (一切衆生,自性本來是佛境界。靈明自在。都因爲心理業力與後天教育見解,迷自本性。悟則同佛,迷則終沈物欲世網。所以說不但要先入五濁惡性度人,而且如有一衆生末得開悟成佛,自己始終不敢住在常樂我淨的寂靜安樂的果地。舊譯泥恒,又譯涅槃。就是寂然不動,滅盡煩惱,常樂我淨的果位。)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上 句是贊歎佛的頌詞。唯有佛的慈悲懷抱、濟世胸襟,才真是大英雄、大丈夫、大能力、大慈悲。我們大衆雖然領悟自性清淨的體用原則,還有很多細微枝節的疑惑未除。希望佛加以開示,以除我們的疑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

  (使我們除去微細的疑惑,可以早登無上正覺,頓悟自性清淨圓滿的體用。于無盡虛空十方世界內,建立正知正覺的道場,坐此教化,濟度未來。)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譯爲虛空性。爍迦羅,譯爲堅固心。這兩句是說:即使虛空可以銷滅,而我們這種立志發願的真心,決不會動搖退轉的。)

  (以上《楞嚴經》第叁卷竟)

  物理世間物質的形成

  這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滿慈子)在大衆中,起來敬禮釋迦牟尼佛,向佛問說:“吾佛最善于爲衆生開示自性形而上第一義谛的至理。佛常說在說法人中,我是第一。但是我聽了上面的微妙講解後,猶如一個聾子,在百步之外,去聽一個蚊蟲的聲音。根本都看不見,哪裏能夠聽得到呢?佛雖然說得很明白,使我們除去疑惑,而我現在,還是不能詳細領悟這個道理,所以不能到達絕對沒有疑惑的地步。不要說阿難等人,只是從理解上有所領悟。即使在會的人,雖已得到煩惱已盡的無漏境界,現在聽佛所說的道理,還是有很多糾纏不清的疑點。如果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生理、物理、心理等)都是自性本體清淨本然的功能;本體既是本然清淨,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萬有的世界物象?而且有時間空間性的次第遷流,終而複始呢?又如上面佛所說的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性,也都是自性本體的功能,圓融無礙。充滿整個虛空宇宙間,湛然常住。假若地(固體)的性能遍滿虛空間,何以容納水的存在?如果水的性能遍滿虛空間,火的性能就根本生不起來。怎樣可以說明水火兩種性能都遍滿在虛空,而且並不沖突呢?再者,地的性能是障礙的。空的性能是通達的。兩種性能絕對相反,怎樣都充滿在宇宙間呢?我實在不知道這原理的中心在哪裏?但願我佛施予大慈大悲,開示明白。以除去我心中的迷雲,同時也是大衆所渴仰祈求的。”

  佛說:“ 今天我要爲在座的大衆,明白開示,宇宙萬有根元的原因,及如何發生萬有性能的真理(佛經原稱爲勝義有,指自性本體能生萬有的功能,又稱爲勝義性)。並且也使一般已定性向小乘聲聞果的人們,與一般未曾得到我法二空的人們,以及雖得小乘果而又回心向上乘的阿羅漢們,能獲得只有一乘的寂滅場地,(不生不滅的心地)得達真正寂靜的正修行處。希望你們仔細地聽,現在將爲你們講解。”

  佛要詳細解釋這個問題,又問滿慈子說:“ 如你所問,自性本體,既然清淨本然,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萬有的世界物象?你平常不是常聽我講:當你開始覺到自性的妙明時,方知自性無來是本覺不昧,具有靈明的功能嗎?” 滿慈子答:“ 對的,我常聽佛宣講這個道理。”佛說:“你說,當你覺悟自性的靈明時,爲是自性本來具足靈明,故名爲覺性呢?還是本覺自性元來沒有靈明,因爲我現在覺了,才始名爲得到靈明的正覺呢?”滿慈子答:“如果這個稱爲覺性的,本來沒有具足靈明的, 那也就沒有什麼所以然可以明白的了。”佛說:“倘使沒什麼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就根本沒有可明與可覺。如果是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卻不是原來自性的本覺。並且沒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卻又不能說有所可明的了。那個無明昏濁的,又不是澄澄湛湛的本覺靈明自性。須知自性本覺,元自靈明。因爲明極而生妄動,才發生照明感覺的作用。但覺照並不就是本來覺性的性明。這個後天妄動的感覺照明,就形成有所爲的功用。這個有所爲的妄動功用成立以後,就生出各種妄性的本能。(此處所講,是說明形而上的體性發生形而下物理器世界的本能。必須要以最深靜靈明的智慧去理解體會,文字極難說明。如借用先天與後天兩個名詞,又使人意識上,顯然分出兩半截。姑且借用來說:就是先天的自性本能,是寂然不動,靈明清虛的。靈明清虛的功能,自然妄生變動,就産生後天的性能,發出各種作用,形成物質世界的本能。)在元來自性的本體上,本覺靈明與所發出的妄動照明作用,本來是一體所生,沒有同異的。但有妄動功能發生以後,就産生不同的功用,故有不同的變化。再從各別互異的性能內,于不同中具有相同之點。同異又互相變化,因之複立無同無異。(在理則上說:互相對待的,但是又可以歸納于絕對。絕對中又有互相對待的存在。矛盾可以統一,統一又有矛盾。)在這些妄動相反相成的同異對待變化當中,互相擾亂,所以相對地産生物理的變態現象(這種變態的力量,又互相反對,互相相成)。物理的變態經過久遠的時間,就發生物質本能塵勞的運動,自然互相混沌,形成昏沌混濁的狀態。因此引起物理本能的變態作用,同時也引起心理知覺感覺上的塵勞煩惱,而形成了世界。”(佛所講的自性本體,湛然明覺。因爲湛然明覺的動性,發生相反相成的兩種功能。互相混擾,爲物理世界形成的本能。但仍不離其自性功能,所以其根本是同一體性。因爲相反相成的動能,互相排蕩久了。兩種力量爆發,又産生對待的本能。向心力收緊到極點,就發生相反的離心力。離心力放射到極點,又産生向心力。但兩種能力的分化收縮作用,都以自性功能爲其中心點。這個中心點是真空無形的真性功能,是絕對的靈明獨立。所以說無同異中又有同異,同異中又有無同無異的存在。此處經中常提塵勞二宇。塵勞就是宇宙間物質運動的現象,物理本能將要發生尚未發生的力量,要盡未盡的有形變化現象。形容至爲絕妙,實在不能以其他字句替代。現在姑且作以上要說,試爲說明,但仍依原經爲確要。又佛所說的,與易經原理,完全一樣。東方聖人,西方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實不相欺。易經以太極爲本體之表示。太極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太極自具陰陽兩種相生相克的功能。陰陽亦就是動能的一種代表名詞。生與克,就是相反相成的作用。而太極又渾然爲一體。陰陽既動以後,就生萬物萬彙。一事一物,又各具一太極。太極又分陰陽。如此重重疊疊,發展至于無窮無盡的萬類,而總體只是一個。其中真理機趣,都是相通。但略引其理則,以作佛說的道理的參考,自性本體既然引發妄動變化的功能,就産生物理本能的作用,而形成世界。)

  佛說:“ 所以靜態的就形成虛空現象。虛空的體性都是相同的。世界萬有形相,就各有不同了。這個自性本體卻沒有同異的差別。這個本體的功能,才是真正生起各種萬類萬象…

《楞嚴大義今釋 第四章 物理與精神世界同爲自性功能的顯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