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

  ---楞嚴大義今釋

  

  個人解脫成佛與群體的關系

  滿慈子問:“ 如果這個靈妙本覺的自性,本來就是正覺妙明的,現在佛已經證得元來的真心自性之體的正覺妙明,故名爲如來。如來既已返還于不增不減的自性靈明的本體了,那麼現在這些無緣無故忽然所生出的山河大地等一切萬有現象,在如今佛已證得的靈妙性空光明正覺的成就中,應該一切都隨著佛力而返本還原;何以山河大地萬有的各種有爲習慣煩惱,還是不斷地生生不已呢?”佛問:“譬如一個人,在某一個地方,迷失了方向,誤認南方爲北方。這種迷惑,是因爲迷了才有呢?還是因爲覺悟而生呢?”滿慈子答:“這個人的迷惑,既不是因爲迷了才有,更不是因爲覺悟而生。迷惑本來沒有根源,怎樣可以說是因爲迷惑才有呢?覺悟就不會生迷惑,怎樣又可以說是因爲覺悟而生呢?”佛問:“當這個人正在迷惑中,忽然有一個覺悟的人,指示他方向,使他明白了。你說這個迷人,在這個地方,還生迷惑嗎?”滿慈子答:“當然不會再迷惑了。”佛說:“十方世界已成正覺的佛,證得了正覺的自性,也同這個人一樣。這種迷惑原來沒有根本,所謂迷的性能,本來是畢竟空的。從前並沒有迷惑,他忽然好似有被迷惑的感覺。當他覺悟後,迷惑就消滅了,覺悟就不會再生出迷惑來。又如眼睛有翳病的人,看見虛空中有花朵。翳病如果除了,空中花朵的錯覺也就沒有了。假若一個愚人,眼的翳病好了以後,還要在以前那個感覺有花朵的地方,仍然等待空花出現,看這個人,是愚蠢呢?是智慧呢?”滿慈子答:“虛空中本來沒有花,因爲有病眼的妄見,才看見空中有花朵的生滅。看見虛空花朵消滅,便已經是迷惑顛倒。再希望空花在虛空出現,這實在是狂而且癡的人。何以還問這種狂人,是愚是慧呢?”佛說:“照你的見解,何以又問一切佛已經證悟自性妙覺靈明的空性中,怎麼還生出山河大地來呢?又如金礦裏的金,夾雜在泥沙當中,把它取出鍛煉成純金以後,當然不會再雜有泥沙。又如木已成灰,當然不是原木。已經證悟自性的佛,在其正覺寂滅圓明的境界裏,也同這個道理一樣。”(又自性本體,如一澄清的大海,萬有物象與衆生,根本都是這個海水上所變起的浮泡。證悟了自性的人,如水泡還歸于大海水。海水本是海水。其他浮泡自己不肯返本還原,做他原來的大海水,佛也沒有辦法令其消滅。只好隨它始終浮沈在海面上妄動,隨波逐浪地遷流。滿慈子所問的問題,從這個譬喻,可以理解得到。)佛說:“你又問:地、水、火、風的物理性能,本性都是圓融無礙,充滿在宇宙間。何以水火兩種反對的性能不會互相淩滅?虛空與大地的性能,若都是充滿在宇宙間,應當不會彼此相容。你要知道,譬如虛空的自體,不屬于任何一種現象,但又能包容萬象。所以萬物在虛空中,盡量發揮它的性能。例如:日照虛空,就有光明、雲霧遮障,就生昏暗。風吹就有搖動的現象。天霁就可以看到晴明。氣層凝結則變昏濁。塵土積聚則成陰霾。經過雨水的澄清,又反映出晴明。你說,這一切現象,是因爲現象自身所生?或是虛空所有呢?假若是現象自身所生,當太陽照耀的時候,既然是日光的光明,那麼,十方世界的虛空,應該都同太陽本身的顔色才對。何以虛空中,還可以看見有一個太陽呢?如果虛空自有光明,虛空應該自己能照。何以到了夜半或雲霧昏蔽的時候,又不發出光明來呢?所以當知:這種光明,既不是太陽所生,也不是虛空自出,但又離不開虛空與太陽。人們觀看所得的現象,原來都是虛妄的,沒有可以絕對指陳的根本。如果必定從那一種現象尋求其根本所在,猶如要求虛空中的幻花,去結空果。何以你還要诘問物理現象互相淩滅的道理呢?(物理世界現象,都是相對的相反相成。空性本能,是絕對的超然獨立。)至于能觀察各種現象的性能,元本是真心的妙用,它是具有妙覺靈明的。迷個靈明妙覺的真心,它並不是水火等任何物理所生。怎樣又問他在宇宙間能否相容呢

  自性真心的虛妙正覺靈明,也和這個道理一樣。你從空與光明去看,就有空與光明的現象産生。若從地、水、火、風各種現象去觀察,就另有各種現象産生。如果同時從各種現象去觀察,就同時現出各種功能。何以同時都現出作用呢?譬如一潭清水,中間有太陽的影子。兩個人同時都看潭中日影,然後兩人又分向東西而去。于是就會各有一個太陽,分別跟隨著向自己的方向移動。一個向東,一個向西,標准目的各不相同。當然不可以強辯地說,太陽是一個,何以能夠分向東西同時移動呢?如果說太陽已經分成兩個,何以水中所現的又只有一個?這都是物理現象宛轉虛妄的互相變化所生,實在並沒有可以憑據的。你要知道。物質色相與虛空,互相變化生克。雖然現出千變萬化,但超越不出自性本體的功能。而自性本體功能,則隨同變化所生的物質色相與虛空,充滿周遍于宇宙間。所以在自性本體功能的空性中,有風的吹動,虛空的晴朗,太陽的光明,雲霧的昏暗等等各種現象一切衆生自己迷悶,“背覺合塵”違背了正覺的自性,自己隨合物理的變化,所以才發生種種塵勞,而形成世間相。我因爲證悟得妙明不起生滅的自性,合于自性本體。這個自性本體,是妙覺圓明,圓滿地普照于宇宙間。所以在自性功能中。“一”具足無量作用,無量也只是“一”。小中可以現大,大中可以現小,這個自性是如如不動的,遍滿十方虛空世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如果“滅生合覺”,滅除了一切物理作用的束縛,使其返合于正覺自性之體,就能夠自性本體妙覺靈明的功能了。但是這個自性本體原本是具足功能,而且是虛妙圓滿的真心。卻不是普通的心理作用,也不是物理作用,也不是知識道理的作用,也不是如佛法所說的那些崇高超越的理解可以了知。同樣的,也就是能産生普通的心理作用,物理作用,知識道理的作用,也就是如佛所說的那些崇高超越 的真善美的名詞作用,也就是世間的一切現象與知識,以及出世超越的理解所能了知的。所以說:自性本體虛妙靈明的真心本元,要離開一切現象作用才能夠覺得。也要不離開這一切現象作用,才可見到它的功能。這個自性本體功能就是這一切現象作用所表現。這一切現象作用卻不是自性本體。這個道理,只有自己親證方知。無奈在有欲與無明和煩惱中的世間衆生,以及出世間的聲聞緣覺們,用有限的知識,來測度佛無上正覺的大道。用一般世間的言語,想透入佛的所知所見呢?這譬如琴,瑟、箜篌、琵琶等樂器 ,雖然具備發生微妙聲音的作用,如果沒有妙手去彈,始終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你與一般衆生,也同樣如此。這個自性寶藏的本覺真心,各自圓滿的。如果因得我指示,便風平浪靜,性海心波都了然不起,心境便能稍發澄清的光明。你們只要暫起心念,便先自發生塵勞煩惱。這都是因爲不努力勤求無上正覺的天道,貪愛小乘的果實,少有所得,便自滿足。”

  自性真心證悟的法則與原理

  滿慈子問: “自性寶藏,正覺圓滿靈明的真心,原來是靈妙清淨的,我與佛本來都是一樣圓滿。但是因爲我自無始以來即被妄想纏繞,長久在世間輪回中流轉不停。現在雖少有所得,列入聖道,但是還未得到究竟的地位,佛已除滅一切妄心,圓滿正覺。自性真常,朗然獨妙。現在我請問:一切衆生,自性本來,既然清淨圓滿,何以又有妄心思想的作用,自已來遮蔽虛妙靈明的真心,遭受沈淪呢?”

  佛說:“ 你雖然相信我所講的至理,但是還有很多疑惑沒有去掉。我現在就用世間的事情問你:在我們這個城中,有一個發了狂的人,名叫演若達多(譯義名叫祠接)。有一天,早晨起來,自己照鏡子,忽然認爲鏡中的人頭眉目相貌非常的可愛。痛恨自己的頭,不能看見面目。越想越不對,以爲受魔鬼的作祟,自己的頭己經失掉。因此莫名其妙地發了狂,到處亂跑。你說,這個人爲什麼莫名其妙地發狂亂跑呢?”滿慈子答:“這個人心裏自己發狂,並沒有其他的原因。”佛說:“妙覺靈明圓滿的真心,本來是圓明靈妙的。現在既然稱之爲妄心,怎麼會有原因呢?如果有個什麼原因,就不叫做妄心了。自己有這許多妄想,自己互相輾轉,互爲因果。從癡迷當中累積迷癡,所以經曆無數時劫。雖然有佛的發明指示,還是不能夠迷途知返。這個癡迷的原因,是因爲迷惑而有的。如果認識了癡迷本來沒有什麼原因,妄心還有什麼可以依據呢?既然妄心本來就沒有生處可得,又從哪裏去滅呢?得到正覺的人,猶如醒了的人,講述夢中的事。假使心裏是明白的,有什麼理由還肯去把捉夢裏的東西呢?更何況妄心原來就沒有原因,根本就無所謂有真實的存在了。猶如城中的演若達多,原來並沒有爲什麼原因,使他恐怖自己的頭失掉,因而狂走。當他突然間狂心停止了,才知道自己的頭原來仍在這裏,哪裏另外可以看到一個頭呢!既是他狂心還沒有休歇,他的頭也從來沒有遺失過啊!你要知道,妄心的性質也是如此,哪裏有個固定的所在。你只要不隨分別思想作用。不堅執物理的形器世界相。不再造做業果。不隨狂妄的衆生相去追逐不舍。這叁種因緣,自然斷除。世間所有的妄心作用,歸納起來,不外這叁種原因。這叁原因不生起時,你心裏的狂性自然便休歇。狂心一旦自歇,“歇即菩提”了。殊勝清淨靈明的真心,本來充滿周遍在宇宙間,並不從別人那裏得到,何必要借勞苦身心去修持,才能證得呢?又如有一個人,本來在自己的衣服裏,系帶著如意寶珠。可是自己並不知覺,反到處做乞丐,乞食奔走。當時雖然實在是貧窮,可是衣裏的寶珠並沒有遺失。忽然有一個明白的人,指出他自己身上的如意寶珠,他立刻就成爲大富人。才明白這個神珠,並不是從外面得來的。”

  這時阿難又起立請問:“剛才佛說殺盜淫叁種業力不…

《楞嚴大義今釋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