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P5

  ..續本文上一頁的吧,它又能産生實質的支幹形狀。無論事實上與理論上,都不能堅執地將任何一面作爲定論。如果堅執地說它是空,或是有。便是錯誤的偏見。)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如果堅執著空有任何一面的道理即是究竟。或誤認有與空的一邊,就是自性的根本。這樣就被昏晦所迷,就叫作無明。覺悟無明是空的,無明就會渙然消失,無明妄想,便一轉而爲靈明正覺,這樣即達到解脫的境界。)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但定要達到圓滿解脫的果地,能夠解除無始以來,生死習氣的六根纏縛,必須先從某一根源開始修證,然後六根纏縛,依次解除。六根既經解脫,連那一個清淨的境界也隨著消失,而返還于自性本來。)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所以要達到解脫圓通的境界,在開始著手修證的時侯。對于六根門頭的選擇,就要審察注意。從哪一根著手修證,才能最合于自己,而能有所成就。選擇確定以後,精進修持,得入本體功能之流,修成正覺的果位。)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阿陀那識,又名阿賴耶識。佛法將身心見聞覺知的分別思惟意識作用,仔細剖析,說明它的現象,叫做法相,又稱爲唯識。大體區別識共有八種,所以也叫做八識。眼,耳、鼻、舌、身的個別作用,是前五識,第六是分別思惟的意識。第七是與生命俱來的我執,叫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是身心一體,心物一元,含藏前七識一切種子功能的總機樞。阿賴耶識的含藏一切種性功能,本來也是空有互相爲體用的。它所以形成阿賴耶識的功能,並不是真有一個阿賴耶的存在。它是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的種子,刹那刹那,生滅不停的,所以顯出作用。猶如一股暴流,生生不已,運行不息,綿綿密密,宛然形成它的現象。說它是自性真心的功能,可是它的自體卻是空的,它不是真心的功能,可是離開作用,真心的功能,又無從産生。一般人很難了其中空有是一體二用的道理。說空就執著一個空,說有又執著一個有。佛說恐怕世人容易迷惑,所以平常不肯開示演說這個道理。)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所謂理性上的真與妄。事實上的空與有。現象上的實與幻等等。以及宇宙萬有的一切現象,其實,都是自性真心的功能所發生的作用。它的真心體性,元本是空無形相的。現在想要明白真心的空性和一切現象的本元,都是以自心求取自心的體用。爲了要辯駁幻有,因此說它是幻法,其實何曾有一個東西可以把捉。所以就真心空性的體上來說,根本無所謂幻有的存在。但是性空自體,遇因緣聚合,生起作用,就形成幻有的一切現象。不執著幻有的作用,雖然有幻有的現象,根本並不相幹。但是如果執著以不取幻有才是究竟,這個不取的作用,還是幻的。自住真心的體住,無所謂非幻的現象。非幻尚且不存在,一切幻有的法則,不過都是爲了剖析性空的本體所建立,哪裏有個幻法可得呢?)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叁摩提,彈指超無學。”

  (上面所說的直指自性真心的理性,是究竟的了義教,是無門的法門。猶如妙蓮華出于汙泥,而不沾染絲毫泥渣。猶如顛撲不破的金剛王寶,是無上的正覺。也就是達到如幻叁昧境界的捷徑,彈指之間,就可以超過無學的果位。)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注五十),一路涅槃門。”

  (阿毗達磨,簡譯作論藏,就是真理的最究竟的理論。薄伽梵,也就是正覺成佛者的另一稱呼。這叁句是本偈語全篇的結論。說明上面所說的理性,就是最高深的理論。十方一切佛,都是從這一門而得入自性寂滅海(涅槃)的果地。通常認爲理性的理論,與事實的實證是兩回事。其實不只事與理本來合一。對理性真能透徹了解,也就可以達到實證的果地。如果只知道理性,事實驗證不能達到,也就是對理性沒有徹底的了解。須知最後解脫,乃是般若智慧的解脫。般若智慧,就是理性與實證泯然一體的究竟正覺。即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而曆曆不昧。所謂非生因之所生,實了因之所了。)

  阿難與大衆,聽了佛總結的開示偈語,對于自性靈明的妙理,已有所領悟。心目開明,煥然一新。但是對于開解六結,一亦不守的道理與次序,還不能徹底了解。請求佛再加說明。于是佛拿起一條華巾,打了一個結。問阿難說:“這是什麼?”阿難與大衆答道:“這個叫做結。”佛又連續在這條華巾上打了五個結。每次都問:“這是什麼?”阿難與大衆都答說:“這些也都叫做結。”佛說:“這一條華巾,我最初打了一個結,你們就說是結。以後我連續每打一結,何以你們也都說是結?”阿難答:“這一華巾,本來只是一體。佛打一個結,就叫做一結。如果打了一百個結,就叫做百個結。現在佛不多也不少,只打了六個結,就不能說是五個,也不能說它是七個。”佛說:“這條華巾,只是一條整的,我打了六個結,就叫做六結。你看,華巾是一條整體,因爲打成了結,就有不同的差別。最初一個結,就定名叫做第一個結。最後一個結,就定名叫做第六個結。第一與第六之間,可否隨便變更它的次序?”阿難說:“一條華機既然打成了六個結。它的先後次序,迥然不同,決不能把六結的首尾倒置。即使盡我一生的聰明來推理,也不能把這六結胡亂定名。”佛說“這六個結。雖然不同,但是它的根本來源,都由一條華巾做成。若要把六結的次序攪亂,卻是不可能的。你的六根,也同這個道理一樣。它的本體究竟原是同一體性的,産生了作用,構成六個形態,于是它就畢竟不同了。你如果認爲六結是多余的,只想守一才對,那如何可能呢?”阿難說:“有結的存在,是非才會發生,才會有這個結與那個結不同的爭執。佛如果把所有的結都解除了,結的本身既然不生,自然就沒有了彼此。一個結的名都沒有,更何況六個呢?”佛說:“六根解脫,一也不守的道理,也同這個一樣。你要知道,你從無始以來,因爲自性真心變態的妄動,發生了狂亂的知見。妄心狂見發動以後,就不止息。變態妄動的功能,産生了物理塵勞的作用。猶如眼睛極力注視虛空,因勞倦而發生變態的現象,便看到空中狂華亂舞。自性本來是澄湛精明的。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等物質,以及衆生的生死涅槃,也都是自性本體功能變態妄動的狂勞顛倒現象。猶如空華無因而生,自然而滅。”

  阿難問:“這種變態妄動的塵勞作用,既是結習難除,怎樣才可以解脫呢?”佛就將手中所結的華巾,左右旋轉牽動。問阿難說:“我這樣左右牽製手中的華中,都不能解開這些結。究竟要怎樣才可以解開結呢?”阿難答:“要想解開這些結,必須從結的中心去著手。”佛說:“一點也不錯。要想解結,必須從中心下手。我所說的佛法,是講一切萬有現象,都從因緣所生。擴而充之,便可明白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各種事物的法則,便能知道它的本來原因。甚至點點滴滴的雨水,也都可以知道它的數量。如目前的種種現象:松樹如何是直長的?荊棘如何是彎曲的?鹄如何會長白的羽毛?烏鴉如何是玄黑的?這些現象,佛都能了解它的根源。所以你心裏想選擇六根門頭,由此求得解脫。只要解除六根的結根,外界塵勞的現象,自然就消滅了。既然一切妄心妄想消亡了,余下的不是自性的真心,還是什麼呢?我現在再問你這一條打了六個結的華巾,可不可能在同一時間裏,一齊都解除了呢?”阿難答:“這些個結,本來是依次绾結成功的,現在也應當次第解開。因爲這六個結,雖然同是一條整體所成,但绾結的先後時間次序都不同,如何能夠同時解除呢?”佛說:“你想要解脫六根,也是同樣的道理。生理上六根的本能活動,如果先得到解脫,就可以先得到人空我空的境界。進一步,使空性圓明自在,就達到法解脫(智慧的解脫)。既達到法解脫的境界,所謂空的境界,也自然不生,這樣才叫做菩薩從叁摩地(定慧雙融的叁昧正定境界)得到無生法忍。

  二十五位實地修持實驗方法的自述

  阿難與大衆,蒙佛不厭其詳的開示,慧性覺悟,忽然圓通得到再無疑惑的地步。雖然領悟到一六解脫的道理,但是還沒有達到圓通的本根。于是又請求道:“我們曆劫飄零在生死苦海中,猶如苦兒一樣,孤零地飄泊他方。我自己何心何慮,與佛誼屬天倫血統。好像失乳孤兒,忽然遇著慈母。如果因此際全面能夠成道,今天所聽到的妙密法語的開示,就應該等于本悟。否則,同沒有聽到是一樣的。唯有希望佛再發慈悲,教導我妙密莊嚴修持的法門,以完成佛開示的最終願望。

  這時,佛普告在會大衆中的諸大菩薩,以及諸漏已盡的大阿羅漢們說:“你們菩薩及阿羅漢們,在我教導的佛法當中,已經得成無學的果位。我現在問你們,大家最初發心的動機,以及悟到十八界的功用,哪一樣是最圓滿通達的?怎樣才是進入了叁摩地的方便法門?”

  (一)聲。聞聽妙理的修法:首先起立發言自述的,是憍陳那(譯名了本際)等五位比丘。(比丘,是佛弟子出家男衆的名稱,具乞化破魔等意義。憍陳那等五人,是從佛最初出家的弟子,也就是佛成道後最先聽佛說法得度的人。)他說:“我是最初見佛成道的人,佛成道後,也是對我五人最先說法得度的。佛爲我們宣講叁轉四谛*輪,我們就悟明四谛的道理。(四谛是苦、集、滅、道。說世界一切皆苦。苦是生死的果實,世間是純苦無樂,世人所認爲的樂,只是偶然暫時相對性的另一苦因而已。但是世人偏認苦爲樂,並且還要去積極追逐苦果,自招種種煩惱。唯有自心滅除煩惱,不再造作苦果,才得寂滅的樂果。若能隨時隨地觀察思惟,息滅自己的煩惱,就是修持正道。)佛問我們理解與否時,我首先說理解到了。佛就印證認可,說我是得最初解的人。我當時理解得到的,並沒有別的方法,只是聽到佛說微妙道理的聲音。由這聲音使我理解到微妙的道理,心領神會…

《楞嚴大義今釋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