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如原文不譯。)又因爲我獲得這種耳根圓通法門,修證而得無上大道。所以又能獲得四種不可思議的無爲而作的妙法。(具如原文不譯。)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從耳根圓通的圓照叁昧,得到緣心自在。因此入于自性實相的法性之流,得到正定的叁昧。成就菩提正覺,這才是第一妙法。過去觀世音佛也贊歎我善能得入耳根圓通的法門,就在大會中,授記我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因爲我成就觀聽的神妙法門,十方世界,都能圓明自在。所以觀世音的名號,也就遍聞十方世界。”
這時,佛以神通能力,顯現出神妙不可思議的境界。然後向文殊師利菩薩說:“你現在看上面二十五位達到無學果位的阿羅漢們,以及諸大菩薩們的自述,各自說出他們個人最初成道修持的方法,達到真心實相的圓通法門。他們的修行方法,實在沒有什麼好壞優劣可評論,也沒有前後差別可分。但是我現在要使阿難開悟證得自性,在這二十五位的修行方法中,哪樣才與他的根器相宜?而且從我滅度以後,這個世界上的衆生,若要進修大乘菩薩道,勤求無上正道,應該依哪種方便法門,才能使他們容易成就?”文殊菩薩就遵照佛的慈旨,起立說偈,作爲結論說: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文殊菩薩首先指出妙覺靈明真心自性的本元,譬如澄靜無波的大海水一樣。圓融遍滿,寂然無相。在圓澄的寂滅性中,又元自具足靈明妙覺的。所謂本覺之性,不假修證而得。)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自性本無的妙覺,是靈光獨耀,朗然常照,了了明明,元無塵垢。照性至極,就産生相反的妄動功能。在理則上,就叫做有所動了。既有妄動功能的産生,朗然靈明常照的自性,就亡失它本覺圓澄的真相。等于平靜無波的大海中,忽然起了波浪。波濤洶湧,反而遮障了大海平靜的本來面目。)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自性本覺圓澄的功能既已已失,就依迷于妄動功能的輪轉,開始一變而發生心靈與物理上的虛空境界。虛空的形成,是宇宙世界成因的根本。所以世界宇宙,都是依于虛空而存也的。)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
(本覺自性,一經變動而産生妄能,迷妄就形成虛空世界。由于堅固妄想,就形成國土世間的存在。複由于靈明妙覺的變,所以有一切具有知覺衆生的生存。)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我們所看到的虛空雖然是無邊無際,廣大無垠。但是虛空還是自性本覺中所生起的第一現象。自性本覺,猶如一大海水。無邊無盡的虛空,還月如大海中所發現的一個小浮漚。)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
(這些物理世界,憑無量數微塵構造所成的物質世間,都是依于虛空而生起。然後又存在于虛空之間。須知虛空在本覺自性中,猶如大海中的一小浮漚。如果覺性中的浮泡消滅了,自性就歸還到本來清淨的本位。若能把現象界中的虛空妄覺滅除了,無邊無際的境界,也就複歸于虛空。虛空都不存在,哪裏還有叁有的世間可得呢?所謂叁有與有漏,都是佛法中指世間現象界的專有名詞。叁有是指欲有、無明有、煩惱有[或說是業有],這叁種現象,都是有生有滅的,名爲生滅法。有生滅就有缺漏。所以說精神世間與物理世間,都是有漏的成因。)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要滅除叁有,還歸于本元自性,卻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方法不同,但都是爲了要複還于自性的途徑。)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在已證本覺自性的聖境中來看,任何一種方法,都可融會貫通,發明自性。無所謂哪一法是順的,哪一法是逆的。其實都是爲了修證的方便所設立。再說:在已證本覺自性聖境的人看來,環境與方法的順逆,也都是助道的方便。並無一定的執著。)
“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
(但是最初發心修習佛法,要證悟自性,進入本覺真心楞嚴大定的境界,對于入門方法的選擇,與成佛的難易,的確必須要審慎爲之。因爲方法的適合與否,關系成功的遲速至爲深切,這叉應當不得不知的。)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于是獲圓通。”
(二十五位圓通法門,是根據六塵五根以及七大種性,與觀音耳根圓通共成二十五位。但文殊菩薩的總評,卻首先評述色塵入手修持的方法,是有深意的。須知圓澄元妙真心的本覺自性,既因迷妄而有虛空。複從妄想凝結而形成色塵的物質。色塵物質是自性功能所現的真精妙有。凡夫迷妄不悟,就認爲是實有的。如果悟徹色塵妄想的本性真空,就可以證入塵銷覺淨的自性本覺。但從色塵入手,雖然可以精了,可是不能明徹。何以不能明徹呢?因爲色塵雖然精了,但是容易著于妙有,所以不能明徹圓通。如果能夠透徹色塵,也就可以真正獲得圓通了。恰如本經佛的結論所說:“生因識有,滅從色除。”是同一意義。所以二十五位圓通的結論評述,先從色塵開始,以觀世音的因聲證果爲結。指出世間所有現象,自始至終,不外聲色兩種妄塵的纏縛和變化。雖然變出多門,主要還須向聲色上了。)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合一切,雲何獲圓通。”
(第二說從聽聞道理,研究理論入手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爲言語文字,都是抽象的表示,不能從一枝一節上,證入本覺真心的自性,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雲何獲圓通。”
(第叁說從鼻觀聞香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鼻與香氣相合,才産生中間的知覺性能。香氣本身,又是遊離不定的。香氣離散了,就一無所有。香味的感覺並不永遠存在,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雲何獲圓通。”
(第四說從舌性嘗味的仁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舌頭嘗味的性能,並不是本來常有,必須要在嘗到滋味的時侯才有。味覺的性能,又不一定,因滋味不同而變異,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雲何獲圓通。”
(第五說從身體的感觸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感觸的作用,是因爲與外界有所接觸才發生明了的覺知性。如果沒有所可感觸的,就沒有什麼可明了。時合時離,並沒有一定的性能,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法稱爲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雲何獲圓通。”
(第六說從意識思惟法則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思惟法則,就是意識內在所生的妄想塵障。而且內塵妄想,必定是有所執的。無論是能執的,或者是所執的。只要有能有所,就不能普遍涉入,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雲何獲圓通。”
(第七說從眼晴見光明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眼的觀見性能,雖然洞然明白。但是眼睛只能明見前方,旁觀左右,只能看見一半。以四維四方來說,它的功能虧欠了四分之一,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鼻息出入近,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雲何獲圓通。”
(第八說從依鼻子呼吸的修法,是不容易究竟的。因爲鼻子的呼吸,是一出一入,出入的中間,不能互相交接,也沒有中間性的存在。出入支離,不可能互相連綿不斷,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昧亡了無有,雲何獲圓通。”
(第九說從舌根嘗味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爲舌頭的作用,在嘗到滋味的時候,才發生明了的覺知性。失去了滋味,能嘗滋味的知性就不常在,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雲何獲圓通。”
(第十說從身體感觸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身體的本身與感觸的作用,都同樣是不能普遍圓滿的 。因爲身體與感觸的邊際關系,很不容易冥然體會,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知根雜亂想,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
(第十一說從意識了知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爲意識的了知作用,始終是混合了雜亂的思想,才顯見意識的現象。如果意識到了澄清湛然的境界,就是想念的一種最基本現象,這樣怎麼可獲得圓通呢?)
“識見雜叁和,诘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雲何獲圓通。”
(第十二說從眼所能見的見識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爲眼所能見的見識,必須因有眼根與外境相對,才引發眼識依他起的見相。眼根與外境,以及依他起的萬有識見,叁種缺一,都不能顯出眼所能見的見識作用。如果追尋他的根本,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性現象,自體的性能既然不定,這樣怎麼可以獲礙圓通呢?)
“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
(第十叁說從心聲能聞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爲心聲雖有洞聞十方的功能,但是必須有很深的修持功力,才能發起它的妙用。初學的人,很不容易進入這種境界,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雲何獲圓通。”
(第十四說從觀想鼻息調氣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爲觀想鼻息的方法,本來只是一種巧妙的權宜,不過爲了收攝妄念紛飛的妄想,使它專一系在一點上安然而住。其實,那安然而住的,還是妄心所造成的境界,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雲何獲圓通。”
(第十五說從文字言語的說法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言語講解的說法,只是播弄聲音文字。如果從前修持已有成就的人,或者可以在言下頓捂,否則是很難的。因爲名詞和文句的本身,這是生滅不定的象征作用,是屬于有爲法,並不是清淨無爲的無漏法,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無非近一切,雲何獲圓通。”
(第十六說從持戒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
《楞嚴大義今釋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