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大義今釋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P7

  ..續本文上一頁得到正定的人習之,不但無益,反容易受害。所以對于這一修法,不需詳細補充說明。本經所載阿那律陀的自述裏,對于這個原理原則,也已很明顯地說出。眼的見精,分爲能見與所見的兩種。眼見到外界的一切境象,都是所見的作用。即使雙日失明,心裏還是看得見眼前是一片昏暗。這種昏暗的境象,依然是所見的作用。它是從自性能見的功能上所發出。由此體會,返還所見的作用,追尋這個能見眼前現象的自性功能。久而久之,所見的作用,完全返還潛伏到能見的功能上,然後並此能見的功能,也渙然空寂。在道理上,就叫做能所雙忘。在事相上,完全入于性空實相。旋見,就是返觀返照的意義。循元,就是依止自性本元的意義。由自性空實相,泊然定住在常寂的無相光中,洞徹十方的天眼作用,就自然發起。但切須記得,如爲求得天眼而修,不依性空而定。不但能所不能去,縱使能夠得到部分天眼,都是浮光幻影,便爲魔障。再說:所謂眼通,並不是有如肉眼的眼。到了那時,由自性定相所發生的功能,與虛空會爲一體 。無盡的虛空,和能觀的作用,渾然合一。虛空與我,只是一雙眼而已。)

  (八)鼻:調伏氣息的法門:  周利槃特迦(譯名道生)起立自敘說:“我缺乏誦持多聞記憶的能力。最初遇到佛的時侯,聽聞到佛法就出家了。佛教我記億四句偈語。在一百天以內,記後忘前,始終不能背誦。(道生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侯,爲經、律、論叁藏都通的沙門。有五百個弟子。但是道生非常吝惜經義,不肯盡心教導,所以得如此愚鈍的果報。他的哥哥出家在先,因爲他太愚鈍,叫他還俗。道生就拿了一條繩子,到後園樹下去自殺。佛以神力解救了他。指著掃帚,叫他專念掃帚二字。他忽然領悟到佛是教他把心地上的塵垢掃除開淨,由此而悟道。)因此佛又憐憫我的愚鈍,教我安居自修,調攝出入的氣息。我那時觀察氣息,由微細而到窮盡。了解它的生起、存在、變易、消滅的一切經過,刹那之間,也不得固定常存。因此心境豁然開朗,得到大無礙的境界。再加進修,到達煩惱漏盡,完成阿羅漢的果位。現在佛的座下,印證我己經得無學的果位。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從調息到反息。息止心空,依空取證,就是第一妙法。”(修習調伏氣息法門,有很多種方法。天臺宗六妙門的止觀修法,也是著重在調息的修法。生命存在的生理機能活動,就靠氣機的往來。氣息有四種現象:有聲的叫做風。結滯的叫做氣。出入有力的叫做喘。綿綿不絕,無聲不滯的叫做息。妄心想念的心盛,氣就粗浮。換言之:氣息靜止時,想念妄心就比較輕微。心息二者,是互相爲用,互爲因緣的。在各種調息的方法中,還有一種簡捷修法。首先回轉眼光,攝念合于氣息。然後返用耳根聽覺,]聽自己的出入氣息。先只聽到出入氣粗重有聲,這都屬于風與氣或喘的階段。久而久之,心息合一相依,綿綿不絕,這才叫做止于息上。而且這時候的氣息,若有若無,身心輕快無比。由此再加進修,氣息不起呼吸的作用。聽聞與感覺,也不能覺察。妄想雜念,就渙然冰消,心息都入于空寂大定的境界。再加向上精進,就得果無疑了。)

  (九)舌。舌的味性修法: 憍梵缽提(譯名牛呞)起立自述說:“我因爲在過去世造有口業。看到一個老年比丘,沒有牙齒,吃東西時像牛吃草一樣,我就輕慢侮辱他。所以生生世世,得牛呞病的果報。(猶如牛的反刍,是食管與胃部的病。)佛就教我一味清淨心地的法門。我因此得斷滅一切妄心,進入正定叁昧的境界。觀察滋味的知性功能,既不屬于身上,也不屬于物質。一念之間,就超越世間所有煩惱的習漏。從此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欲、無明、煩惱的叁有束縛。猶如飛鳥出籠,離開一切塵垢,妄心自然銷滅,得以認識正道的法眼清淨,成就阿羅漢的果位。佛就親自印證認可我已經登無學的道果。(舌觀的修法:比較不容易普遍,並且也很難修。通常人對于滋味的食欲都很深切。首先要能不貪濃厚的食物,漸使淡薄。再漸漸減少飲食,歸到平淡無味,進而達到沒有食欲的貪戀。由此生理發生轉變,心境妄念也隨之皆空,自然進入正定的叁昧。所以佛法製度中的頭陀行,教人日中一食,而且必須淡薄。禁絕濃甘的飲食,實在有很深的作用存在。道生尊者由舌根悟道,亦只在一念之間的轉變。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可以了然于胸了。)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從返還追究能知味性的自性功能,就是第一妙法。”

  (十)身。身體感覺的修法:畢陵伽婆蹉(譯名余習) 起立自述說:“我最初發心,跟佛學道。經常聽佛說世間一切事物,是純苦無樂。有一天,到城裏去乞食,心裏卻在思惟佛法的精義。不知不覺間,腳上被毒刺刺傷,立刻覺得全身都發生疼痛。就在這個時候,我想到因爲有一個知覺的作用,所以才能夠知道這種疼痛的感覺。這個知覺雖然知道有了疼痛的感覺。返照追尋這個知道疼痛感覺的知覺自性功能,卻本來清淨無物,並不受疼痛的影響,也沒有感覺的存在。于是我又再加思惟。我這個身體上,難道有兩個覺性的存在嗎?這樣一尋根究底,所有妄想雜念,就都歸攝到一念。再一追尋這一念的根本,身心忽然空寂。這樣住在空寂當中,經過叁七二十一日。一切煩惱習漏就都空盡,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得到佛的親自印證。認爲已經發明了自性,登達無學的果地。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清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返還止住在自性本覺上,遺忘了身心感覺知覺的作用,就是第一妙法。”

  (十一)意。意念空寂的修法:須菩提(譯名空生)起立自述說:“我從很久遠世曆劫以來,心已得到無漏的境界。自己能夠回憶到過去的受生經過,和曆劫中無數次的生生死死。當我初在母胎時,就知道空寂的境界。這樣乃至使十方世界,都成空相。同時也可使一切衆生,證得空性。現在蒙佛開示啓發,了然自知自性正覺的真空無相。證得空性的圓滿光明,得到的阿羅漢的果位,頓時進入佛性寶明空海的境界,相同于佛的能知能見。佛就印證我已成無學的果地。認爲解脫性空,以我爲最上乘。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使身心世界一切心物和事理等所有現象,了然不留于心中。放下一切意念的染著,入于空寂無相的境界。最後將空寂無相的境界也一並空去,到了空無可空的實際。那時萬緣都寂,萬法皆空,歸于無所得的大定,就是第一妙法。”

  (十二)眼識界。心眼觀照的修法:舍利弗起立自述說,我從久遠世曆劫以來,就觀照自心的清淨境相。這樣曆劫受生,所經曆的生生死死的次數,已如恒河中的無量沙數。對于世間及出世間種種事物變化的道理,一見就通。獲得無礙的境界。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迦葉波叁位弟兄,聽他們互相講論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他們說就是佛法大乘的要義。我聽了,就悟到心念本來是空無實際的道理,于是就從佛出家。見到自性正覺的光明圓清之體,得大自在大無畏的智慧,成就阿羅漢的果位。現在做佛法傳統中的長子,乃從佛口說法開示所化生。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證得的,由觀照自心。久而久之,照見自心本來的清淨實相,心境發出自性的光明。待光明圓滿到了極點,自然能知能見自性是佛的體用。才是第一妙法。”

  (十叁)耳識界。心聲聞聽的修法:普賢菩薩起立自述說:“我已經爲過去無量數佛的法王子,一切十方世界的佛,教授他們的弟子修大乘菩薩道的根本時,都教他們修習普賢的行持。這種普賢的法門,乃由我而建立。(普賢菩薩,舊譯又名普現。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切處顯現的意義,普賢菩薩的修法,是代表大乘菩薩道的大行。有顯教密教修法的異同。但都是根據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爲基礎。密教修法,如金剛薩捶大法等,以咒語配合瑜伽觀想作行持。顯教修法,以身體力行爲主。但一般修習念誦者,大多都是口裏念過去,沒有深思力行他的功用。爲了發心修習大乘道的人,有合法的修持。現在融會顯密修法的道理,述說他簡單的規範。凡是真實發心修習大乘佛道的人,首先要熟讀普賢行願品。當念習純熟以後,要深思他的意義與意境。然後把他說的十大行願,構成一種意境上的境界。例如以第一行願禮敬十方諸佛的法門來說:當你起身禮佛,或者在禅靜中,起意禮數十方諸佛的時侯。自己忘記身心的感覺,在意境上,構成一個沒有時間空間的廣大無邊的境界。意想十方諸佛都一一顯現在面前。每位佛前,都有一意境上化身的我,在體前恭敬禮拜。依次如啓請、供養,一一都有我在前面,發聲贊歎,或者念誦,每一行願,都要構成一種意境上實際的境象。這樣久而久之,意境形成妙有的實相。即有如普賢菩薩的實相莊嚴,乘坐六牙白象,也宛然顯現,如在目前。可以參看法華經上的記述。但是意境上一念收回,即如這些所有現象,也完全寂滅不生。身心都不執著,自然歸于了無所有的寂滅性相之中。至于其中的真空妙有,緣起性空的至理,也就可以在這種修法上去體會印證了。)普賢菩薩又說:“我用這種心聞修法的結果,能夠分別一切衆生的所有知見與意念。縱使在無量數的遠方世界以外,有一個衆生,他的心理能夠發心修習此法,我就在那時,乘大牙白象,分出百千個化身,到他的前面。即使他們業障深重,一時不能夠見到我,我也爲他們暗中摩頂,愛護他,輔助他,使他漸漸的有所成就。佛現在要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方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現在說出從前開始學佛,是用這心聲聞法的方法,發明悟了澄澈的自性,並且能夠發生妙用,可以自在地運用分別心,才是第一妙法。”(心聲等于是說心理電波的交感作用,可與現在心…

《楞嚴大義今釋 第五章 修習佛法實驗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