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
---楞严大义今释
佛说:“你先前虽然解悟到本觉灵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属于因缘所生,又不是自然的本能。但是你还没有明白这个本觉根元,既不是和合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所生,但又是和合自然界各种现象才能表现其作用。自然界的现象,不外明暗通塞四种境界。在这四种互相对待互为消长的现象当中,你能见的自性,究竟与哪一作用相和呢?如果与光明相和,当你看见光明在你眼前的时候,其间何处掺杂你能见的自性?倘若能见的自性有形相可以辨别,掺杂以后又变成哪种形相呢?若是没有能见的自性作用,怎样又可以看见光明呢?如果认为看见光明的就是自性,如何又可以见到这个能见的自性呢?倘若能见的自性本来圆满,那么,何处方与光明相和呢?如果说光明本自圆满,就不需要与能见的自性相和。若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有别,认为掺杂起来才发生看见光明的作用,在理论上,就失去自性与光明的意义。假若掺杂起来,便失去了光明与自性的意义,那么,所谓能见的自性与光明相和,当然也不合理了。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是同样的道理。倘若认为自然界的和合才产生自性功能的作用,都是错误的。从和的观点来说是这样,从合的观点去研究,也同上面所讲的道理一样,不须辨别即知。”(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互相对待的。能见能知各种对待现象的自性,却是超然独立的。)
阿难说:“既然这样。如我思惟:这个灵妙正觉的本元,与一切外界现象,以及心思念虑的作用,不是和合的了?”佛说:“你现在又说能知能见的自性功能,与自然界现象不相和合,便又落于偏差。假若不相和合,看见光明的时候,这个能见的自性与光明,必然各有它的边际。你仔细研究,哪里是光明?哪里是能见自性的精灵?当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接触的时候,哪里是这两种边际的界限呢?如果光明的边际里,绝对没有能见自性的作用,当然各不相干,自然也不知道光明的现象在哪里,更不知道光明的边际。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同这个道理一样。从不和的观点来说是这样,从不合的观点去研究,假如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根本不能相合,那么,能见的自性与光明就互相违背,各不相干,犹如耳朵与光明根本就各不相关一样。如果能见的自性尚且不知光明的现象在哪里,怎样可以辨别它与光明相合或不相合呢?所以也同上面所讲不和的道理是一样,不须辨别即知。”(自然界的万有物象,以及虚空,本能都有放射的功能。人们自身的精神,也具有放射的作用。自性能见能知和感觉的作用,与万象接触,自然发生感觉的作用。如果二者不相和合,即不起作用。)
佛又说:“总之,你还不明了一切现象,都是自性本体上的浮尘光影,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变幻形相,随时随地出现,也随时随地灭了(能量的互相变动,才有物理现状的形成。心理精神和能量互变,所以一切不定)所有现象有形成与灭尽,都如幻变。这种幻妄变化的现象,形成自然界的形形色色。可是真心自性本体,仍然是灵妙光明,不随变幻而变化。人们心理生理的各种作用,如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上面所讲的六入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上面所讲的十二处的中间界限)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心理生理的虚妄现状。因缘分离,虚妄的现状就跟着消灭。殊不知生灭去来的作用,都是自性本体功能的现象显变。这个称为如来藏,或者真如的自性却永远住于灵妙光明、如如不动的本位。周遍圆满十方,在自性本体的真常当中,求其去来生死与迷悟,也都是时间空间里的变幻现象,其实在自性本体上,根本了无所得。”
心理与生理的五阴作用经验的分析
佛说:“何以见得五阴(又名五蕴。)即心理与生理的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
“(一)色阴:譬如有人,用清净的眼睛,去观看明朗的天空,自然晴空一片,渺无一物。假如这个人,始终不动的向空凝视,眼神经便发生疲劳的变态,便会看见虚空中幻影的光华,或者其他种种不平常的景象。你要知道眼前身心所生与自然界色阴的现象,也同样是自性本体功能的变态。这种虚空中的幻象光华,既不是来自虚空,也不是出自眼睛假若是来自虚空,当然应该还入于虚空。虚空若有了出入,就不成为虚空了。虚空既不成其为虚空,自然不容许有幻觉光华的起灭。犹如你的身体,不能再容纳另一个阿难一样。如果幻象的光华,是从眼晴而出,当然也应该还入于眼睛。既然光华出自眼睛,自己当然可以看见光华的出处。假若光华是可以见到的,光华出去,眼内自然清清净净,应该也可以转而见到自己眼睛的内质形状。如果光华的存在,是不可见的,出去既然遮蔽虚空,回来应当也遮蔽眼目。再说:当眼睛看得见光华的时候,它当然是没有受遮蔽。何以又必须要晴朗的虚空,才能现出眼睛的清净与不清净呢?所以应当知道身心交感发生的色阴,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二)受阴:譬如有人,手足没有病,四肢百骸都很舒适,并不记得身体的存在,根本没有违顺的感觉。假若这个人用两只手掌,互相摩擦,心理便会发生涩滑或冷热的感觉。生理交感的受阴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这种感受现象,既不来自虚空,也不出自手掌。假若是来自虚空,它既能使手掌有所感触,身上其他部分又何以不能同时感触呢?难道虚空会选择感觉的处所?如果这种感触出自手掌,应该不靠摩擦便已具有。再说:“感觉如从手掌心里发生,两手合拢磨擦,掌心才知道有感受,那两手离开摩擦作用,感觉应该钻回身内。那么,臂、腕、骨髓等部分,应该也同时知道感受钻回的情形。如果另外还有一个知觉的心,可以知道感受作用的出入,这个知觉,自然是另外一个东西,在身中往来。更何须等到两手合拢摩擦以后,才会知道这一个感触呢?所以应当知道生理感觉的受阴,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三)想阴:譬如有人,谈说酸梅的味道,嘴里就会流出口涎。想到脚踏悬崖,足心就会发生酸涩的感觉。想阴的思想变化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例如说到酸梅,嘴里就流涎。这种酸涎,既不从酸梅流出,也不是无故从嘴里流出。假若是从酸梅生出,梅子应该自会说酸,何必要人来说。如果嘴里听到酸梅便会流出酸性的津液,嘴巴应该自听,何必要等到耳朵发生听觉,听里才流出涎来呢
如果是耳朵听到,酸涎就会流出,那么这种酸涎,为什么不从耳朵内流出来呢
又如想到脚踏悬崖,足心就会酸涩,也和嘴流酸涎的道理一样。所以应当知道想阴的知觉、感觉、幻觉、错觉等等心理思想,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四)行阴:譬如一股暴流的水,波浪一个一个互相连续。前面的波浪与后面波浪,连续不断,并不超越。从表面看去,确是一股强有力的暴流。身心本能活动的行阴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水的动力流性,不从虚空而生,也不是水自身具有,更不是水性一定要流。但是又离不开空间与流水作用。假若水流从虚空而生,那么,十方无尽的虚空,都成为无尽的流水,世界自然都会受到沉沦。如果这个流性是水自身所具有的,那么它应该另有一种性能,不属于水而单独存在,别有形相,清楚地在那里。如果这个流性就是水性,那么,静止不动时候,应该不是水的自体了。假若暴流的形成,是离开虚空与水的自性,另外别有一种动能,可是事实上,虚空以外,更没有虚空可得,水流以外,更没有水流存在。所以当知身心本能活动的行阴,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五)识阴:譬如有人,拿一个宝贵的瓶子,塞住两头的孔穴,里面装满了空气,带去千里以外的国土。精神生命的识阴活动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瓶子里的虚空,既不是从那一处空间而来,也不是从这一处空间而入。假若是从那一处的空间装进了虚空,那么,这个原有的瓶子,既然带着这一处的虚空离去,在原有的地点,应该少了一瓶虚空。如果瓶子里的虚空,在到达目的地时,倾入空间,那么,打开瓶孔,倾倒的一刹那,应该可以看见瓶里的虚空倒出。(人生精神生命活动的作用,犹如空瓶状况。身体中间,除了生理的各种机能以外,并无一个精种的实质。只是自性真空功能所生的识阴,在支使身心内外的活动。)所以当知识阴所生精神意识的生命活动,都是时间空间里的虚妄暂有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以上《楞严经》第二卷竟)
心理与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与意识)经验的分析
佛说:“其次,何以见得六入(即六根,包括五官与意识)的作用,都是真如自性的本体功能呢?”
“(一)眼。 例如上面所说的,眼睛瞪视虚空,发生疲劳,看见虚空里幻变的光华现象。须知眼睛和疲劳所生的幻变作用,二者都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变态。因为自然界有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人们在其中发生看见的作用,吸收这种种现象,就称之为见的性能。这个看见的作用,离开明暗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当知这个看见的性能,不从明暗而来,也不由眼睛而出,更不是虚空自然所生,假若是从光明而来,遇到黑暗的时候,看见的性能,应该跟着光明消灭,何以又可以看见黑暗呢?如果是从黑暗而来,遇到光明的时候,看见的性能,应该跟着黑暗消灭,何以又可以看见光明呢?假若是从眼睛而出,眼睛并没有储备明暗两种现象。那么,这个能见的精灵,本来就无自性了。如果是从虚空所生,面前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现象,反转回来,也应该可以看见眼睛。再说:如果是虚空所生,乃是虚空自己在看,与…
《楞严大义今释 第三章 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