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心理與生理現狀爲自性功能發生的互變
---楞嚴大義今釋
佛說:“你先前雖然解悟到本覺靈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屬于因緣所生,又不是自然的本能。但是你還沒有明白這個本覺根元,既不是和合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所生,但又是和合自然界各種現象才能表現其作用。自然界的現象,不外明暗通塞四種境界。在這四種互相對待互爲消長的現象當中,你能見的自性,究竟與哪一作用相和呢?如果與光明相和,當你看見光明在你眼前的時候,其間何處摻雜你能見的自性?倘若能見的自性有形相可以辨別,摻雜以後又變成哪種形相呢?若是沒有能見的自性作用,怎樣又可以看見光明呢?如果認爲看見光明的就是自性,如何又可以見到這個能見的自性呢?倘若能見的自性本來圓滿,那麼,何處方與光明相和呢?如果說光明本自圓滿,就不需要與能見的自性相和。若能見的自性與光明有別,認爲摻雜起來才發生看見光明的作用,在理論上,就失去自性與光明的意義。假若摻雜起來,便失去了光明與自性的意義,那麼,所謂能見的自性與光明相和,當然也不合理了。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是同樣的道理。倘若認爲自然界的和合才産生自性功能的作用,都是錯誤的。從和的觀點來說是這樣,從合的觀點去研究,也同上面所講的道理一樣,不須辨別即知。”(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是互相對待的。能見能知各種對待現象的自性,卻是超然獨立的。)
阿難說:“既然這樣。如我思惟:這個靈妙正覺的本元,與一切外界現象,以及心思念慮的作用,不是和合的了?”佛說:“你現在又說能知能見的自性功能,與自然界現象不相和合,便又落于偏差。假若不相和合,看見光明的時候,這個能見的自性與光明,必然各有它的邊際。你仔細研究,哪裏是光明?哪裏是能見自性的精靈?當能見的自性與光明接觸的時候,哪裏是這兩種邊際的界限呢?如果光明的邊際裏,絕對沒有能見自性的作用,當然各不相幹,自然也不知道光明的現象在哪裏,更不知道光明的邊際。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同這個道理一樣。從不和的觀點來說是這樣,從不合的觀點去研究,假如能見的自性與光明根本不能相合,那麼,能見的自性與光明就互相違背,各不相幹,猶如耳朵與光明根本就各不相關一樣。如果能見的自性尚且不知光明的現象在哪裏,怎樣可以辨別它與光明相合或不相合呢?所以也同上面所講不和的道理是一樣,不須辨別即知。”(自然界的萬有物象,以及虛空,本能都有放射的功能。人們自身的精神,也具有放射的作用。自性能見能知和感覺的作用,與萬象接觸,自然發生感覺的作用。如果二者不相和合,即不起作用。)
佛又說:“總之,你還不明了一切現象,都是自性本體上的浮塵光影,自然界一切現象的變幻形相,隨時隨地出現,也隨時隨地滅了(能量的互相變動,才有物理現狀的形成。心理精神和能量互變,所以一切不定)所有現象有形成與滅盡,都如幻變。這種幻妄變化的現象,形成自然界的形形色色。可是真心自性本體,仍然是靈妙光明,不隨變幻而變化。人們心理生理的各種作用,如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上面所講的六入與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上面所講的十二處的中間界限)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心理生理的虛妄現狀。因緣分離,虛妄的現狀就跟著消滅。殊不知生滅去來的作用,都是自性本體功能的現象顯變。這個稱爲如來藏,或者真如的自性卻永遠住于靈妙光明、如如不動的本位。周遍圓滿十方,在自性本體的真常當中,求其去來生死與迷悟,也都是時間空間裏的變幻現象,其實在自性本體上,根本了無所得。”
心理與生理的五陰作用經驗的分析
佛說:“何以見得五陰(又名五蘊。)即心理與生理的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
“(一)色陰:譬如有人,用清淨的眼睛,去觀看明朗的天空,自然晴空一片,渺無一物。假如這個人,始終不動的向空凝視,眼神經便發生疲勞的變態,便會看見虛空中幻影的光華,或者其他種種不平常的景象。你要知道眼前身心所生與自然界色陰的現象,也同樣是自性本體功能的變態。這種虛空中的幻象光華,既不是來自虛空,也不是出自眼睛假若是來自虛空,當然應該還入于虛空。虛空若有了出入,就不成爲虛空了。虛空既不成其爲虛空,自然不容許有幻覺光華的起滅。猶如你的身體,不能再容納另一個阿難一樣。如果幻象的光華,是從眼晴而出,當然也應該還入于眼睛。既然光華出自眼睛,自己當然可以看見光華的出處。假若光華是可以見到的,光華出去,眼內自然清清淨淨,應該也可以轉而見到自己眼睛的內質形狀。如果光華的存在,是不可見的,出去既然遮蔽虛空,回來應當也遮蔽眼目。再說:當眼睛看得見光華的時候,它當然是沒有受遮蔽。何以又必須要晴朗的虛空,才能現出眼睛的清淨與不清淨呢?所以應當知道身心交感發生的色陰,都是時間空間裏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二)受陰:譬如有人,手足沒有病,四肢百骸都很舒適,並不記得身體的存在,根本沒有違順的感覺。假若這個人用兩只手掌,互相摩擦,心理便會發生澀滑或冷熱的感覺。生理交感的受陰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這種感受現象,既不來自虛空,也不出自手掌。假若是來自虛空,它既能使手掌有所感觸,身上其他部分又何以不能同時感觸呢?難道虛空會選擇感覺的處所?如果這種感觸出自手掌,應該不靠摩擦便已具有。再說:“感覺如從手掌心裏發生,兩手合攏磨擦,掌心才知道有感受,那兩手離開摩擦作用,感覺應該鑽回身內。那麼,臂、腕、骨髓等部分,應該也同時知道感受鑽回的情形。如果另外還有一個知覺的心,可以知道感受作用的出入,這個知覺,自然是另外一個東西,在身中往來。更何須等到兩手合攏摩擦以後,才會知道這一個感觸呢?所以應當知道生理感覺的受陰,都是時間空間裏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叁)想陰:譬如有人,談說酸梅的味道,嘴裏就會流出口涎。想到腳踏懸崖,足心就會發生酸澀的感覺。想陰的思想變化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例如說到酸梅,嘴裏就流涎。這種酸涎,既不從酸梅流出,也不是無故從嘴裏流出。假若是從酸梅生出,梅子應該自會說酸,何必要人來說。如果嘴裏聽到酸梅便會流出酸性的津液,嘴巴應該自聽,何必要等到耳朵發生聽覺,聽裏才流出涎來呢
如果是耳朵聽到,酸涎就會流出,那麼這種酸涎,爲什麼不從耳朵內流出來呢
又如想到腳踏懸崖,足心就會酸澀,也和嘴流酸涎的道理一樣。所以應當知道想陰的知覺、感覺、幻覺、錯覺等等心理思想,都是時間空間裏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四)行陰:譬如一股暴流的水,波浪一個一個互相連續。前面的波浪與後面波浪,連續不斷,並不超越。從表面看去,確是一股強有力的暴流。身心本能活動的行陰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水的動力流性,不從虛空而生,也不是水自身具有,更不是水性一定要流。但是又離不開空間與流水作用。假若水流從虛空而生,那麼,十方無盡的虛空,都成爲無盡的流水,世界自然都會受到沈淪。如果這個流性是水自身所具有的,那麼它應該另有一種性能,不屬于水而單獨存在,別有形相,清楚地在那裏。如果這個流性就是水性,那麼,靜止不動時候,應該不是水的自體了。假若暴流的形成,是離開虛空與水的自性,另外別有一種動能,可是事實上,虛空以外,更沒有虛空可得,水流以外,更沒有水流存在。所以當知身心本能活動的行陰,都是時間空間裏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五)識陰:譬如有人,拿一個寶貴的瓶子,塞住兩頭的孔穴,裏面裝滿了空氣,帶去千裏以外的國土。精神生命的識陰活動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瓶子裏的虛空,既不是從那一處空間而來,也不是從這一處空間而入。假若是從那一處的空間裝進了虛空,那麼,這個原有的瓶子,既然帶著這一處的虛空離去,在原有的地點,應該少了一瓶虛空。如果瓶子裏的虛空,在到達目的地時,傾入空間,那麼,打開瓶孔,傾倒的一刹那,應該可以看見瓶裏的虛空倒出。(人生精神生命活動的作用,猶如空瓶狀況。身體中間,除了生理的各種機能以外,並無一個精種的實質。只是自性真空功能所生的識陰,在支使身心內外的活動。)所以當知識陰所生精神意識的生命活動,都是時間空間裏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以上《楞嚴經》第二卷竟)
心理與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與意識)經驗的分析
佛說:“其次,何以見得六入(即六根,包括五官與意識)的作用,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呢?”
“(一)眼。 例如上面所說的,眼睛瞪視虛空,發生疲勞,看見虛空裏幻變的光華現象。須知眼睛和疲勞所生的幻變作用,二者都是正覺自性所發生的變態。因爲自然界有光明與黑暗兩種現象,人們在其中發生看見的作用,吸收這種種現象,就稱之爲見的性能。這個看見的作用,離開明暗兩種現象,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當知這個看見的性能,不從明暗而來,也不由眼睛而出,更不是虛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從光明而來,遇到黑暗的時候,看見的性能,應該跟著光明消滅,何以又可以看見黑暗呢?如果是從黑暗而來,遇到光明的時候,看見的性能,應該跟著黑暗消滅,何以又可以看見光明呢?假若是從眼睛而出,眼睛並沒有儲備明暗兩種現象。那麼,這個能見的精靈,本來就無自性了。如果是從虛空所生,面前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現象,反轉回來,也應該可以看見眼睛。再說:如果是虛空所生,乃是虛空自己在看,與…
《楞嚴大義今釋 第叁章 心理與生理現狀爲自性功能發生的互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