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曰覆也。衣检切。"
孝 《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礼记;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谓之畜。"《孝经疏》引《孝经援神契》云:"天子孝曰就,诸侯孝曰度,卿大夫孝曰誉,士孝曰究,庶人孝曰畜。"
缵 《说文》:"继也,作管切。"
末 《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莫拨切。"朱注曰:"末,犹老也。"
旅酬 "旅"。《说文》:"军之五百人为旅。力举切。""酬。"《说文》:"主人进客也。市流切。"朱注曰:"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
禘尝 "禘"。《说文》:禘,祭也。《周礼》曰:”五岁一禘。”特计切。""尝"。《说文》:"口味之也。市羊切。"按:《玉篇》:"尝,祭也。"《尔雅;释天》:"秋祭曰尝。"郭注:"尝亲谷。"
二、通义
此分四:一总持,二受命,三无忧,四达孝。
(一)"总持("子曰鬼神之为德"全章)
微而至于无微乎?曰:"否,尚有无在。""若然,此微也,无尚不立,显于何有?"曰:"否。否。惟无而不立也,故无在而不显,古人所谓”现成公案”。此曰”诚之不可揜,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者,非无见无闻,惟不可见、不可闻耳。不然,体物而遗也。今既不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果有鬼神邪,谁见谁闻?无邪,而德又实莫之盛。《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固非语言能诠、意识能缘也。此不可诠、不可缘,大道之正轨、中庸之总持。于保任章首揭此者,盖欲行人持此之总,任此之巨,保此之尚,自益而益人,援天下之溺,勰万有之和也。故曰总持。
(二)受命("子曰舜其大孝也欤"全章)
命受而位正,位正道行,行斯普也,然则必如何而受命?曰孝。孝如上释。孝者,功勋,孝之至,功勋之至。功至而赏亦至。故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德者状功勋之懋行也。功勋之懋行,即孝之懋行,即保任之懋行。舜其大孝,大保任也。保任大而功勋大,功勋大而赏大,于是乎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大命受,大位得也。然此位者,非仅人君之位,盖彻证乎中庸得位也。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达道",位也者,位乎此,不得此,虽南面而君天下,失位也﹔苟得此,彼陋巷之回,敝衣之由,一夫不治,八口常饥,皆得位也。桀纣失之,孟子斥为"独夫"﹔宣尼得之,后哲尊曰"素王"。曰名、曰禄、曰寿,咸同此释。不然,操、莽贤于夷、齐,原宪下于盗跖矣,讵理乎哉?《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此重赞保任之至,宜民宜人,而天申命斯受矣。
(三)无忧("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全章)
上令下行,父作子述,如礼而知,如实而行,忧于何有?在未克定大乱前,威或假乎武功,德每沛于文治。今天下既有,上祀先公,达乎诸候,爰及士庶。阶虽等差,礼无贵贱。如理而知,如实而行。诗曰:"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忧于何有?故以文王喻之曰无忧云云。此无忧者,保任之至适也。
(四)达孝("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全章)
序昭穆、序爵、序事、逮贱、序齿及践位、行礼、奏乐、敬所尊、爱所亲、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等,又善继善述曰郊社之礼、曰禘尝之义,如理而知,如实而行,即孝之至,即保任之至。故以武王况之曰"达孝"。达孝者,达乎此也。达乎此,即保任乎此。孝之至,亦保任之至也。故曰:"明乎郊神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治国以政,政莫先于彰秩序。今兹宗庙之札,郊社之礼、禘尝之礼,井然而张,灼焉而序。治于国,宁曰不大而业?以京天下者,未之有也。故保任之至,又以启下章显用之至矣。
第三节 拈提
"长庆安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庆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骑牛人归家。”庆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骑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禾稼。”长庆自兹领旨,息却狂心,更不驰求,实时享受下半截的风光。当人当下试一自忖道:他长庆是保任?是非保任?若曰是保任,不但活埋长庆,而且拖累百丈﹔若曰非保任,又眼睁睁把子思引的”舜其大孝”、”文王无忧”、”武王、周公达孝”等和自己及他人一齐拋向火坑,殆不仅错判诸方,冤诬古人也。此而不明,必把南泉老人道的”王老师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犯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牧,不免犯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的话言把来。凑泊在保任上。曰溪东溪西,未亡蹄筌。随分些些,实超相外,且不问云门拈的牛内纳及牛外纳,和云峰悦及幻寄拈的一切也。此而不明,又必把德山道的”无心于事,无事于心。自然虚而灵,空而妙”把来凑泊在保任上。若有诘者难其所通,则引古人”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等语硬作主张,强为和会。谬燕石而曰玉,混鱼目以为珠。永嘉觉曰”魔强法弱”,奈何?奈何?"
先生说是语已,顾视大众。久之乃曰:"老何没后吟声绝,虽有郎官不爱诗,无复篇章遗道路,空留风月在曹司。"复问众曰:"下文如何?"有对者曰:"不知。"先生曰:"余亦不知。古人说的向下文长。不如付在来日。"下座,众未散。
久之,先生复上座。未语,有出问者曰:"先生为某等讲说《中庸》,案此已七章也。章章雷同,一律有总有拈,无乃程序过呆而变化不兴欤?"先生大声曰:"太史公说的。"问者大愕,莫崖其际,良久进曰:"不会。"先生回:"连唯唯、否否、不然已不知。"乃曰:"天常上地,地常下天。而地不能上天,天不能下地。是天地呆而变化不兴也,春生秋杀,夏茂冬藏,历劫不逾,是秋不能生,春不能杀,而夏不能藏,冬不能茂,彼四时者,呆而变化不兴也。孔子十五志学,七十不逾。释迦四十九年转此一法。此二至人者,亦呆而变化不兴也。汝毕竟是汝,吾终是吾。吾不是汝,汝不是吾。吾若是汝,汝若是吾,则吾汝不成。今不尔者,是吾与汝亦呆而变化不兴也。他如狗不是牛,牛不是狗,金不是粪,粪不是金,乃至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一空、一非空、一有、一非有,无不尔者,等如上说。是一呆一切呆,而一切变化非变化亘古而不兴也。法不为呆而呆余说,何邪?虽然,幸有此一呆也。若无此呆,则无汝我。即无汝我,焉有时空?既无时空,汝从何处开两片皮来向我说呆、说不呆、说变化、说不变化乎?"问者大窘,目瞑而不能觉,舌翘而不能缩。良久,先生霁颜和声,谓彼问者曰:"会么?"进云:"不会。"先生曰:"不堪风唳鹤,况对月眠龙。"以木击案,瓦屋有声,下座。
第八章 显用中庸
第一节 总论
"出山扶客掉,在岳济民田。"用固张乎大小,时必期于短长。世固少无材而不用,亦鲜有用而非材。即材即用,即用即材,要在运斤者何如耳。用而适,窃国者候﹔用而失,窃钩者诛。适与失,形虽明判乎偏正,妙则悉轨于中庸。叶于中,州官火毁民房,滴滴显慈人之沛﹔远夫道,百姓灯然暗室,点点埋益己之私。是故中庸不寓,大用何兴?故次遍行、保任而曰显用。用也者,用乎此﹔显也者,显乎此。舍此而显、用同非中偏,皆邪也。吾土内圣之学,内乎此﹔外王之学,外乎此。内不圣而外王,王亦盗也。外不王而内圣,盗亦王也。是王盗之迹判于形,王盗之实根于心。今曰"为政而不辔乎中庸,险必逾于朽索之驭六马,芥舟而捕长鲸也"。多见其不自知量,颠越戮辱,讵仅道失中庸乎?必曰遗讥后世,哀公之问、仲尼之训,炯之哉!
第二节 经文
{朱注第二十章}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考,蒲芦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贸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有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因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日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维摩精舍丛书 中庸胜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