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P10

  ..續本文上一頁”。一曰覆也。衣檢切。"

  孝 《說文》:"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呼教切。"《禮記;祭統》:"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謂之畜。"《孝經疏》引《孝經援神契》雲:"天子孝曰就,諸侯孝曰度,卿大夫孝曰譽,士孝曰究,庶人孝曰畜。"

  缵 《說文》:"繼也,作管切。"

  末 《說文》:"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莫撥切。"朱注曰:"末,猶老也。"

  旅酬 "旅"。《說文》:"軍之五百人爲旅。力舉切。""酬。"《說文》:"主人進客也。市流切。"朱注曰:"旅,衆也。酬,導飲也。旅酬之禮,賓弟子兄弟之子,各舉觯于其長,而衆相酬。"

  禘嘗 "禘"。《說文》:禘,祭也。《周禮》曰:”五歲一禘。”特計切。""嘗"。《說文》:"口味之也。市羊切。"按:《玉篇》:"嘗,祭也。"《爾雅;釋天》:"秋祭曰嘗。"郭注:"嘗親谷。"

  二、通義

  此分四:一總持,二受命,叁無憂,四達孝。

  (一)"總持("子曰鬼神之爲德"全章)

  微而至于無微乎?曰:"否,尚有無在。""若然,此微也,無尚不立,顯于何有?"曰:"否。否。惟無而不立也,故無在而不顯,古人所謂”現成公案”。此曰”誠之不可揜,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者,非無見無聞,惟不可見、不可聞耳。不然,體物而遺也。今既不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果有鬼神邪,誰見誰聞?無邪,而德又實莫之盛。《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固非語言能诠、意識能緣也。此不可诠、不可緣,大道之正軌、中庸之總持。于保任章首揭此者,蓋欲行人持此之總,任此之巨,保此之尚,自益而益人,援天下之溺,勰萬有之和也。故曰總持。

  (二)受命("子曰舜其大孝也欤"全章)

  命受而位正,位正道行,行斯普也,然則必如何而受命?曰孝。孝如上釋。孝者,功勳,孝之至,功勳之至。功至而賞亦至。故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德者狀功勳之懋行也。功勳之懋行,即孝之懋行,即保任之懋行。舜其大孝,大保任也。保任大而功勳大,功勳大而賞大,于是乎貴爲天子,富有四海,大命受,大位得也。然此位者,非僅人君之位,蓋徹證乎中庸得位也。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達道",位也者,位乎此,不得此,雖南面而君天下,失位也﹔苟得此,彼陋巷之回,敝衣之由,一夫不治,八口常饑,皆得位也。桀纣失之,孟子斥爲"獨夫"﹔宣尼得之,後哲尊曰"素王"。曰名、曰祿、曰壽,鹹同此釋。不然,操、莽賢于夷、齊,原憲下于盜跖矣,讵理乎哉?《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此重贊保任之至,宜民宜人,而天申命斯受矣。

  (叁)無憂("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全章)

  上令下行,父作子述,如禮而知,如實而行,憂于何有?在未克定大亂前,威或假乎武功,德每沛于文治。今天下既有,上祀先公,達乎諸候,爰及士庶。階雖等差,禮無貴賤。如理而知,如實而行。詩曰:"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憂于何有?故以文王喻之曰無憂雲雲。此無憂者,保任之至適也。

  (四)達孝("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全章)

  序昭穆、序爵、序事、逮賤、序齒及踐位、行禮、奏樂、敬所尊、愛所親、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等,又善繼善述曰郊社之禮、曰禘嘗之義,如理而知,如實而行,即孝之至,即保任之至。故以武王況之曰"達孝"。達孝者,達乎此也。達乎此,即保任乎此。孝之至,亦保任之至也。故曰:"明乎郊神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治國以政,政莫先于彰秩序。今茲宗廟之劄,郊社之禮、禘嘗之禮,井然而張,灼焉而序。治于國,甯曰不大而業?以京天下者,未之有也。故保任之至,又以啓下章顯用之至矣。

  第叁節 拈提

  "長慶安造百丈,禮而問曰:”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騎牛覓牛。”慶曰:”識得後如何?”丈曰:”如騎牛人歸家。”慶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丈曰:”如騎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禾稼。”長慶自茲領旨,息卻狂心,更不馳求,實時享受下半截的風光。當人當下試一自忖道:他長慶是保任?是非保任?若曰是保任,不但活埋長慶,而且拖累百丈﹔若曰非保任,又眼睜睜把子思引的”舜其大孝”、”文王無憂”、”武王、周公達孝”等和自己及他人一齊拋向火坑,殆不僅錯判諸方,冤誣古人也。此而不明,必把南泉老人道的”王老師自小養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犯他國王水草﹔擬向溪西牧,不免犯他國王水草。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的話言把來。湊泊在保任上。曰溪東溪西,未亡蹄筌。隨分些些,實超相外,且不問雲門拈的牛內納及牛外納,和雲峰悅及幻寄拈的一切也。此而不明,又必把德山道的”無心于事,無事于心。自然虛而靈,空而妙”把來湊泊在保任上。若有诘者難其所通,則引古人”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等語硬作主張,強爲和會。謬燕石而曰玉,混魚目以爲珠。永嘉覺曰”魔強法弱”,奈何?奈何?"

  先生說是語已,顧視大衆。久之乃曰:"老何沒後吟聲絕,雖有郎官不愛詩,無複篇章遺道路,空留風月在曹司。"複問衆曰:"下文如何?"有對者曰:"不知。"先生曰:"余亦不知。古人說的向下文長。不如付在來日。"下座,衆未散。

  久之,先生複上座。未語,有出問者曰:"先生爲某等講說《中庸》,案此已七章也。章章雷同,一律有總有拈,無乃程序過呆而變化不興欤?"先生大聲曰:"太史公說的。"問者大愕,莫崖其際,良久進曰:"不會。"先生回:"連唯唯、否否、不然已不知。"乃曰:"天常上地,地常下天。而地不能上天,天不能下地。是天地呆而變化不興也,春生秋殺,夏茂冬藏,曆劫不逾,是秋不能生,春不能殺,而夏不能藏,冬不能茂,彼四時者,呆而變化不興也。孔子十五志學,七十不逾。釋迦四十九年轉此一法。此二至人者,亦呆而變化不興也。汝畢竟是汝,吾終是吾。吾不是汝,汝不是吾。吾若是汝,汝若是吾,則吾汝不成。今不爾者,是吾與汝亦呆而變化不興也。他如狗不是牛,牛不是狗,金不是糞,糞不是金,乃至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一空、一非空、一有、一非有,無不爾者,等如上說。是一呆一切呆,而一切變化非變化亘古而不興也。法不爲呆而呆余說,何邪?雖然,幸有此一呆也。若無此呆,則無汝我。即無汝我,焉有時空?既無時空,汝從何處開兩片皮來向我說呆、說不呆、說變化、說不變化乎?"問者大窘,目瞑而不能覺,舌翹而不能縮。良久,先生霁顔和聲,謂彼問者曰:"會麼?"進雲:"不會。"先生曰:"不堪風唳鶴,況對月眠龍。"以木擊案,瓦屋有聲,下座。

  第八章 顯用中庸

  第一節 總論

  "出山扶客掉,在嶽濟民田。"用固張乎大小,時必期于短長。世固少無材而不用,亦鮮有用而非材。即材即用,即用即材,要在運斤者何如耳。用而適,竊國者候﹔用而失,竊鈎者誅。適與失,形雖明判乎偏正,妙則悉軌于中庸。葉于中,州官火毀民房,滴滴顯慈人之沛﹔遠夫道,百姓燈然暗室,點點埋益己之私。是故中庸不寓,大用何興?故次遍行、保任而曰顯用。用也者,用乎此﹔顯也者,顯乎此。舍此而顯、用同非中偏,皆邪也。吾土內聖之學,內乎此﹔外王之學,外乎此。內不聖而外王,王亦盜也。外不王而內聖,盜亦王也。是王盜之迹判于形,王盜之實根于心。今曰"爲政而不辔乎中庸,險必逾于朽索之馭六馬,芥舟而捕長鯨也"。多見其不自知量,顛越戮辱,讵僅道失中庸乎?必曰遺譏後世,哀公之問、仲尼之訓,炯之哉!

  第二節 經文

  {朱注第二十章}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考,蒲蘆也。故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貿爲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有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不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叁。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叁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因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叁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日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禀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維摩精舍叢書 中庸勝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