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利器之轮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把过患转为道用,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殊胜,非常善巧的一种方便。不过这始终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千万不要在文字上面转,我们的文字习气已经太强了,大家在心里上要努力去做这件事情。

  偈二十二∶

  任所作为师不悦

  实乃阴违于正法

  恶业利器回转己

  今应于法少背违

  「任所作为师不悦,实乃阴违于正法」,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特别是我们现在学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渐渐了解整个佛法的教授中心,是在依止自己的老师,这点非常重要。现在你去依你的老师,可是不管怎么做,老师就是不高兴,为什么?就是以前我们跟随师长的时候阳奉阴违,表面上做的是一套,回过头做的又是另一套,我们最容易犯这一点。其实一般人都会犯的,只是程度有不同。但是世间跟佛法毕竟是两条路,若要学习佛法,想真正步步深入,老师尤其重要,所以上一偈子曾经谈到「诚敬」。「诚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完全做给自己看的。对于老师的教诫,你点头称是,也做得非常好,可是当老师不在时,你做的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情,跟他的教诫并不相应。《广论》上面也告诉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有一个黑法,如果犯的话,来生就会忘失菩提心,这黑法就是谄诳。发菩提心是何等艰难!好不容易发了菩提心,如果这种毛病不改,来世仍会忘失菩提心的。

  老师说他做学生的时候,觉得他的老师脾气很好,老师怎么侍候他,他永远是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后来老师离开,换了一个人当侍者,他是老师的同学。老师同学当侍者之后,老师就觉得他的老师脾气变了,一天到晚发脾气,一天到晚骂那个同学。老师注意到,那个同学并不见得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而老师骂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是、是……」从来也不还口。老师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学了利器之轮,便注意去观察,发现那位侍者就是有宿生带来的余习,在人面前是一个样,人背后是一个样;或者当面跟你这样说,可是心里面不是这样。如果仔细反省,我们也常常会犯这个毛病。有的时候,我们这样做是因为面子问题,有的时候是已养成了习惯,那时候我们就要仔细去检查。因为学佛要想走上去,师长的摄受是一个绝端重要,不可缺少的条件。现在你跑到老师面前,怎么做老师都不欢喜,都骂你,你怎么去依止他?就算你骂不退,也只有被骂了一辈子,如此而已。所以我们要学诚敬,从自己内心做起。儒家讲的「仁」,跟佛法讲的道理,都是从内心这个特点上出发的。欺骗人很容易,欺骗自己就非常麻烦,而且这个习惯养成以后很难改过来,所以在这种地方我们要注意。其实我们绝对没有想要欺骗自己,只是被无明所使、所欺,这才是我们最可怜的地方。

  偈二十三∶

  尽遭有情乖倒时

  因昔藐视惭愧法

  恶业利器回转己

  不应之行耻慎行

  这偈是说∶我们经常遇到周遭人的责怪,有时候,就算我们是诚心诚意的对待人家,也得不到好报。这是利器之轮回向我们,而我们以前是造了什么业,会产生这种状态?就是无惭、无愧!惭与愧在修学佛法当中是绝端重要的,所以《佛遗教经》里,世尊亲口叮咛我们∶「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如果我们有这个善法,所有的好事情都出来了,这个法消失掉,所有的坏事情都会跟着来。理直气壮、大言不惭的人通常是不会有惭愧的;还有一种人不会理直气壮,可是不愠不火给你一个相应不理,也是无惭无愧。现在我们来看自己,如果我们因地当中,没有惭愧,将来就会遇见这种事情∶就是经常会遭到旁人的不满,乃至于很认真地做,结果也没好报。

  无惭无愧是什么样的状态?怎么会产生无惭无愧?世间的我们先不谈,修学佛法的这个圈子里,最容易引发无惭无愧的便是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使我们像吃甘蔗皮一样,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告诉我们得少为吃障碍很多,罗汉尚且要为得少为足而后悔,我们现在差罗汉差了十万八千里,更要看清楚这一点。得少为足会引发无惭无愧,对我们伤害最大,在学佛路上会不断地出现这问题。惭愧是怎么样的行相?惭愧的时候,内心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就是自己觉得不行,自己觉得不对,对自己的心行厌舍,羞愧、羞耻而要力求改善、增上。所以《了凡四训》讲到改过之法,真的要改过,惭愧是必须要的一个条件,不管是世间法或佛法,都非常强调这件事情。中国古代儒家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这个人有羞耻之心还有可为,如果连羞耻之心都没有,那就无药可救了。所以前面说有人大言不惭固然不可以,而很多人不愠不火,也许你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可是羞耻之心已经丧失掉了,这种人也就失去了能够增上的特点。所以在内心上策励自己改善,这个力量就「惭」与「愧」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惭」是从自己这方面去看,而「愧」是从外面来看。这又是什么意思?我简单说一说∶譬如学了《广论》以后,如果惭愧的话,就是∶我学了广论千万不可以观察别人的过失,应该自己努力,策励自己;反过来如果不惭愧的话是∶学了广论,觉得那些没学的人,懂得什么东西!所以同样学了《广论》产生的效益可以完全相反。也许你讲的没有错,没学《广论》之前,所学的佛法,实在是抓不到头,现在学好了,了解了理路,觉得很高兴,你或许比那些人高,但是这跟广论的教义是不相应的。所以「惭」是从自己内发,觉得我不可以再做种种不相应的事情,或是觉得学了佛了,应该怎样又怎样,这种状态都是从自己去看的。然后,「愧」是这种情形∶我现在学了佛法,周围的人对我有这么多的期望,或者出了家了,就想∶我今天出了家,如果不好好做,怎么对得起我的父母、我的师长呢?所以由外面的境来引发自己知羞耻,提升自己的叫「愧」。这就是「惭」与「愧」的分别。

  有一次老师还特别叮咛一件事情,我听了觉得非常欢喜。老师说∶做一个老师有很多弟子跟着他,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就算他样样精通了,可是为了要带这些学生,他还是必须身体力行地实践。我自己重新温习到这里的时候,想起老师的话真正感觉到又惭又愧!我愿意将这点跟各位共同来勉励。可是我们常常学了《广论》道理以后,便要跟人家比,觉得人家不行、不懂,我是学《广论》的,《广论》多好多好,这其实已经走上无惭无愧之路了。假定我们在因地上面,造了这样的一个内涵,我们将来会感得怎么样的一个果报呢?就是如前面讲的∶做什么事情总是跟人家不相应,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到那里总会跟别人合不来,乃至于彼此间交相指责。我们都会遇见这种情况,如果不讲佛法,世间本来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可是拿佛法来衡准,这件事情变得非常重要。这《利器之轮》是佛法当中的精要,但愿我们能够用它来好好地提升自己。那么平常就要战兢惕励。像《了凡四训》里的袁了凡先生以前是悠悠放任,后来袁先生以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的俞公,都变成战兢惕励,虽在暗室之中,还是战战兢兢,一刻都不放松地行善。当我们真正有惭愧心的时候,心里会有一种很强大的策励力量,这时候放逸心一定不在。放逸是一切的恶法之源,一放逸所有的恶法都跟着来了。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精进是所有善法当中的根本,而放逸正是相反,惭愧则是善法里一个重要的防护。

  偈二十四∶

  诸眷□聚便厌离

  实因劣习四方弥

  恶业利器回转己

  待他宜有美性行

  自己有很多眷属,从子女、夫妇,乃至于普通一般团体当中的朋友,本来好好的,但是过一些时候慢慢地眷属都离开了,然后彼此间相互厌烦排斥,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以前因地当中自己做了坏事,然后把坏事移罪于人。如果因地当中造了这种恶业,这世你周围很要好的人,会突然跟你产生非常严重的排拒,那是非常大的痛苦。世间很多家庭不和睦,本来家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家是一个阿修罗聚会之处,大家吵得天翻地覆,就是以前造了过错,并且移罪于人。

  老师讲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修行得很好,自己跑到山洞里精进用功。有一天因为他的袈裟穿久了,颜色都褪了,所以他要重新再染。那一天他捡了一点柴火,把衣服加上染料,放在锅子里煮。同一时间,山下一群牧羊人正在找一只羊,在山区里怎么找也找不到,而山里边只看到这个和尚,他们想∶「这个和尚应该不会偷羊,但是没有别的人来啊?」最后两个牧羊人代表就跑去问和尚有没有拿那只羊,这出家人说没有,(印度出家人是不吃素的,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两个人看见和尚正在煮东西,就问和尚锅里煮什么,因为袈裟很大,所以用一个大的锅子在煮,和尚回答说他在染衣服,结果打开来一看,两人看到锅子里是羊皮,除了羊皮以外锅子里面都是血。两个牧羊人就跑到山下去告状。县官就把他抓起来,问他有没有偷羊,他仍辩说没偷,就把他又打又揍,并把他关起来。因为关了很久,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结果真正偷羊的人,心不安起来,最后心里愈想愈不安,便去自首。这下那个县官麻烦了,他已经把比丘抓起来烤打,而且还关了很久,县官不晓得怎么办是好,有人教他去问佛陀,大家就跑去问佛。佛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山里偷了别人一只羊,偷了羊以后还赖掉,然后嫁祸于人,害别人受了很多冤枉,吃很多苦头,但是他愈来愈不安,也就自首了,后来还认真的修学佛学,这个人就是被冤枉的比丘,因为前世造了嫁祸于人的罪,现在业感果了,所以会遭到这样的问题。不过这比丘很幸运,前世他虽然嫁祸于人,后来因为听见佛法,自首而且忏悔,虽然这世遭拷打、被关,后来他还是证果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幸运?很难说喔!通常这种业会和后世的业辗转的缠在一块,在《生命不死》这本书里提供很多这种例子。

  …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菩提心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