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水吗?也不是!若以常人来想的话,当然是最后一滴。但是如果是最后一滴水将杯子装满的,那么前面的一滴可以不要,只放最后一滴进去,这样行吗?也不行。所以不是任何一滴水装满这个杯子。反过来说,既然不是第一滴水装满杯子,那么第一滴水不要了,第二滴水也不要了,可是离开了那一滴一滴的水,却也无法装满杯子,而我们又清清楚楚看见那一滴滴水加进去,装满了这个杯子。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说明∶是在因缘和合下,一滴一滴的水倒进杯子,最后装满了杯子。同样的,当我想喝掉那杯水,当然顺着次第,一口一口地喝,几口喝完,但我们不能说是我第一口喝完,或第二口喝完,乃至最后一口喝完它,反过来,也不能说离开第一口或第二口,就能够把水喝掉,所以这在在都说明了缘起法。
又譬如几个人吃掉一锅子饭,不能说第一个人吃完一锅子的饭,也不能说第二个人吃完,也不能说最后一个人吃完一锅饭,但是如果离开了第一个人、第二个人,也就没有人吃完这锅饭;如果说是最后一个人把饭吃掉了也不对,而是我们几个人一起吃的。事实便是这样!这些事情都说明缘起之法,法尔如是。你真正要一部分一部分找,到底是哪一个?哪一个都不是!但是就是因为所有的这些东西,这些因缘凑合起来,就会使得空杯子变成满满一杯水,或者使一杯水变成没有水。所以我们纵横交叉去看这个缘起,都是如此,都是同样的道理啊!
任谁蒙受苦乐果,
非由最初刹那因,
亦非末等刹那成,
缘聚即便成苦乐。
以这个缘起的相,来看平常我所受的苦,也是这个样子。我感觉到苦,是第一刹那使我受苦的?还是第二刹那使我受苦?乃至最后那一刹那使我受苦?当然刹那的时段可以改成分、秒,或是以小、大,增加、减少来观察。痛苦也是如此,不论心的不愉快、忧愁,也是如此。我们不妨实质上去观察,当我们受伤了,或生病了,或感觉身体有点不大对劲,这好像是渐渐发生的。譬如伤风或感冒,有迹象可循,再向前推是不小心着了凉,而着凉也不是一下子发生的,所以任何一件事都是渐次形成的,那渐次就是因缘集合的必然性。当病减轻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管身上所受的苦,或心里面所受的痛,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
偈一百零七
噫!唯不观择则喜受,
虽此显现无实义,
然却似有而现起,
此法甚深劣难见。
今若等持修三昧,
彼唯显现云何有?
有云何有无怎有?
有无所宗何处有?
因缘和合的法很有意思,如果我们不经过思惟、观察,好像事情本来就是如此;可是当我们很认真地去观察,会发现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才能产生的,离开了因缘就不可能。而因为因缘是相互的依存,所以我们说「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事实。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我们应该注意,就是这并不是嘴巴讲讲就听懂了,而是要不断拿现实所面对的事情去思惟、观察,不管是看得见的,或身心所对的任何东西,我们不断不断去观察,自然而然会发现一切法没有一个例外,都不是实质的存在,而是藉这样的因缘和合存在。因为是因缘和合存在,所以我们称为无自性。不论是茶或是饭,当我们吃饭,饮水,或者喝茶的时候,我们看不见煮饭或者泡茶那件事情,因为我们只是看到眼前的。同样的,譬如一棵树,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理论上、理智上我们晓得∶它是一粒种子。可是我们眼睛看见这棵树长出来的时候,种子我们就看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眼前认识的东西,都是透过五根先认识的∶眼去看、耳去听、鼻去闻、舌去尝、身去触。五根的根识所对的境界当中,我们不会真正缘得到或看得见这个缘起背后重重无尽的因缘,这些我们看不见,必须透过内心如理的去思惟,才有能力看清楚。
了解这一点,眼前我们所有一切的苦乐问题,也是因缘而成的,当因缘和合就有苦也有乐;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没有苦,也没有乐。但是实际上我们仔细去分析、观察,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都不是实质上的存在,如梦幻如泡影,如雾如阳焰。如果不去认真思辨,我们直觉上感觉它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实际上,这也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无明的错觉。因此我们以这种感觉,就会真实的感到这是苦,这是乐;这是好,这是坏;这是常,这是断,而且也会很在意这些东西。我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情在意一整天,所有的问题都困死在这里头。实际上这些都是什么?是缘起!缘起是什么?是如幻如化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很广泛地去看世间贵贱、贫富、寿夭、美丑,或最尊贵的国王、总统,最贫穷卑微的乞丐,或大人、小孩,不管是什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以这样的因缘互相对待而现起的。譬如现在这里有讲述的人,有听法的人;或者老师跟弟子;家庭当中父母与子女;无非都是从因缘和合的对待而出现的。
如果我们这样不断地深入思惟观察,了解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时候,就是智能。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智能就会愈来愈增长,愈来愈明利。当我们智能不断地渐次增长,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利,我们了解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互相对待,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所以我们透过前面所谓的闻、思,然后不断地深入去观照。当我们这样去观照而进入定的时候,去仔细看一切法,自然而然渐渐能够把我们执着的、以为实在的一切法都消失掉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不能说这种法有,你也不能说没有。如果说有,我们叫做「常」,就是常执;如果说没有,便是断执,那么它的缘起是什么?法尔如是,就是所谓的不常不断。我们如果经过这样不断地去观察、思惟,对缘起法真正的特性慢慢的就确定了。
偈一百零八
法及法性非实具,
尽离取舍与边戏,
本始智心非造作,
任运安住成上士。
由行世俗菩提心,
并行胜义菩提心,
二种资粮无碍竟,
愿满自他二利行!
在定当中我们很难说有或没有,乃至于我们去观察我们的心,很难说有这个境界,以及有能对这个境界的心。因为心境是互相对立的,譬如我看见这东西,这个东西被我看见,由我透过眼识去看见这个东西,「能见」跟「所见」,这两样东西是互相对立的,所以在真正的定当中,很难说这是所对的境,以及对境的心,乃至于这是应取,这是应舍,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因缘和合相待而生。在观法性的定当中,这几种东西都消失掉了,实际上这个消失并不是我观了以后消失,而是它无始以来就没有存在过,只是因为我们无明的错觉才会发生。今天透过智能的观照,还你一个本来的面目──本来就没有,一向就都没有过。
所以前面一再的说透过这样去观察,最后我们发现它原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性存在过,这一切都是缘起空,法尔如是。我们这样不断去观察,渐渐的当我们在定当中,智能便慢慢增长。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无自性的深定当中,平常所有无明触觉而产生的心,慢慢的就安抚下来。到最后,一切东西,没有能见,也没有所见;没有能取,也没有所取,心在这种状态才能平静下来,而且任运而转。这个时候是什么状态?就是证得了法性、空性的状态,具这种状态的这个人就是证得空性的具量大师。那个时候证得的就是「胜义菩提心」,而观察的时候就是修胜义菩提心。
在定当中是这样,出定以后呢?还是为了一切众生欲求无上菩提。由于这样的心,所以行种种的六度万行,这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积聚的是福德分的资粮;透过定当中我们去积累的就是智能资粮,当福智二资粮究竟圆满的时候,我们就成就佛果。因为平常我们观察、双运这两种资粮,最后成就自他圆满的法、报、化三身。色身的因就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因,就是智能资粮,法身跟色身是分不开的,不一不异的。平常我们讲色身便是指报身跟化身,是用来化度众生的。为什么化度众生要分成两个?因为凡夫,以及地上菩萨,种种不同的众生根据他们各各的因缘,所见的也不太一样。而法身就是自利部分,所以最后能够证得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之果,就是圆满自他二利,也就是成就法身跟色身,或者是法报化三身的佛果
《利器之轮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