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断树枝,断已能生。若初发心菩萨,本未成熟,何可企此。但为防护身心之时,非布施头目脑髓之时。如作刺血书经;燃指供佛等事,于痛苦中,忽生后悔,不但毫无功德,反成过失。入行论云:「舍身不净,不可以妄舍」是也。
【颂曰】 於境无偏党
修心者,於亲疏恩怨诸有情,一切观为平等,而无所偏袒。
【颂曰】 遍深研众善
遍,言普遍十方。深,谓于心坎深处。修学不徒重外表。如入寺瞻仰佛像,由心生起赞叹恭敬。非但玩其华丽庄严。修心者,于一切有情,忆念欢喜,深情缱倦,从无疲厌,是谓遍深研众善也。
【颂曰】 常修诸法要
特要者,如上师、三宝、父母,于我最为恩深,以此念彼,属放特殊境界。于此稍种恶因,所获恶报至大。故对此特境,应细心观察。若我已生过失,即起防护,而修对治。我于父母,应常修取舍。唯上师三宝,但修忏悔,不修取舍。以彼已离过,无所取故。其次六亲眷属,朋友交游,与我接近时多,易起烦恼。应观彼为第二特境,而修取舍。复次与我势均力敌有情,彼此如不相下,存争胜心,常生嫉会,幸其衰落,如是易生恶业。应观彼为第三特境而修取舍。复次,我于彼有情,本无嫌隙,而彼有情,时复对我声色俱厉。我为缘念一切有情,而修悦意慈心,故应观彼为第四特境,而修取舍。复次有一类有情与我无怨无德,而我觉其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亦以缘念一切有情,而修悦意慈心。故应观彼为第五特境,而修取舍。以上通为五种特境,皆应依取舍之心要而修也。
【颂曰】 不待众缘备
此言修心者,不待众缘具足而后起修。于顺缘违缘中,皆可随缘而修。
【颂曰】 今当修主要
今谓已得暇满人身,既闻正法,即宜就所闻法中之重要;精勤修学。又法于闻思修中,以修为主要。於修诸法中,尤以修菩提心为主要。
【颂曰】 勿作颠倒知
众生知见颠倒,有多种,略说如下。一曰随喜颠倒。见人为善应生随喜,加以赞叹。而众生于此不生随喜,转生忌刻。二曰求心颠倒。如众生于清净善法,究竟成佛果位,不知希求。唯求现世利乐,名闻恭敬等。三曰忍辱颠倒。如奔走名利者,虽在严霜烈日中,亦能忍受。然于严霜烈日中,劝令听受佛法,则畏难不前。四曰悲人颠倒。见人修大苦行,不知欣羡,妄加悲悯。于大恶业猎取权势者,不知悲悯,转生歆羡。五曰欲心颠倒。于解脱道;成佛度生,应生欲乐,而不欲乐。而惟欲得现世暂时安乐。六曰味着颠倒。谓不味着大乘佛法。而味着世间名利恭敬等。如上六种颠倒知见修心者,皆不应作。应依不颠倒之知见而作。
【颂曰】 不可以轻急
谓修心如细水长流,不求速效,不可一曝十寒,不可初期猛利,旋生懈怠。
【颂曰】 彻底善修习
修心者,应依所闻,一心专注,不笼统。不瞒盱,猛着精采,善为修习。如以石投骨,石到而骨立粉碎。此骨喻心,而石喻法。骨依于石而碎,心依于法而调也。
【颂曰】 观察令解脱
欣微细分,善为观察。若者是我爱执,若者是我爱执所生烦恼,如何转此我爱执而为他爱执,由是直趋菩提,而获得究竟解脱。
【颂曰】 勿作喜新念
谓於法不可厌故而喜新。
【颂曰】 勿作矜夸念
修心者,修自他相换,以我一切安乐,舍诸有情,而于彼有情,不作恩惠想,施不望报,更无一点矜夸之念。
【颂曰】 气量勿狭隘
修心者,气度恢宏。须休休有容,不可稍形狭隘。因狭隘则不能容物,易生嗔恨等烦恼。
【颂曰】 勿贪着报取
修心者,於世间利禄诸报,不生贪着。广行布施,而非为求人赞扬酬谢等报。
以上说七义竟。以菩提心得坚固不退失之语。
附于修心之末。
【颂曰】 由自胜解力 催苦及恶名 求治我执教 今死亦无憾
此是伽喀巴大师,自述其有得于此修心教授之感想。谓由于自心能生胜解故,为摧苦与恶而求此对治我执之修心教授,今我已得,虽死亦无遗憾矣。
颇公大师云,如是之修心七义论,根本颂文,及释本见放新旧甘丹派之著作,不胜枚举。大多程序紊乱词句增减。或讲释了义,容有未妥。或本颂之词,过于僻奥。早拟依自宗文殊大宗喀巴传衍法流修心各论,如日光论,善慧密意庄严论,甘露藏论等,细加考校,理段分科,重整善本,俾有所宗。乙亥岁衲于昌都,具善慈州寺,开讲广本菩提道次时,由专修菩提道次者,彭错巴登,礼供劝请,衲始偿夙愿,依据各种本释,细加编录,并标科判,而成斯本。
本论由颇公大师,重加校录,而为弟于讲授。有详有略。详者曾听授一次。略者听授数次。不敢自谓已修已证。然过去,释迦座下声闻弟子,於佛所说诸大乘法,听授弗忘。声闻虽未修大乘法,而大乘三藏十二部,则须赖声闻以传。我之说此上师教授,亦犹是也。此殊胜教授之传承,具大加持力。听闻者,但以耳根受用,已获极大加持。如复依教起修,串习,至伽喀巴大师虽死无憾境界,于水深火热中,亦不舍离,则其成熟,实不可思议。十数日来,诸君不畏炎热,听闻此法,已种殊胜因缘。闻后,则须依修四加行,自他相换等,庶几此生不为空过,速得成就菩提心。更进而求佛位,修学即身成佛之金刚乘。学金刚乘者,应先观金刚阿奢黎德相,即无德相具足之阿奢黎,亦应就有德相之阿奢黎,而后承事,方不致退失敬信心。自是求四灌顶法,守护密戒,依生起次第而修,令身心成熟。再转入圆满次第,最后证入金刚大持位,而成圣果。今以此说法闻法功德,回向无边有情,愿为利益一切有情,而自成佛之菩提心,未生者得生,已生者得不退失,而展转增上。
昂旺朗吉上师,於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一日,在雅安鹤林寺开讲此论。十二日圆满。译者郭和卿。记者曾慎言。自颂文勿说缺支节以下,曾因事缺课,系借同闻者刘芦隐,费有俊,何子京,诸人录本,杂拾而成之。中间述胜义菩提心一段内,有涉及藏中各派及唯识者,未尽笔记,殊为歉然。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校正点句完毕定瞻笔
昂旺敦振一九九三年九月於成都重校 张瑜 供给珍藏抄本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五号开始重抄七月廿六号抄毕
定海记于成都西御街 辛酉年六月廿五日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