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甚明。且若无菩提心者,不但诸佛菩萨,无从显现,即消受世间一缕凉风之乐,亦不可得,以无菩提心,则不具福德,无从消受彼故。又承大悲力,方有抉择善恶之法,多种善因而获善果,世俗一切安乐,皆从能抉择善恶、感受善果而生,亦即从大悲生。伽喀巴造此论,以世出世间轮回、涅槃一切功德,皆从悲生。兼明本论以大悲为主,故礼赞大悲也。
二、入教正义者 此由颇邦喀大师复判为三。
甲.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重要
乙.为于教授生净信故,明法之重要。
丙.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如何,今初。
甲.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者
【颂曰】 甘露藏教授金洲之所传
此二句,旧本列在末段,颇公大师,依特别教授,移置此间。过去宗喀巴大师,为其弟子虚空吉祥述此论时,已依特别教授,将此二句移前。颇公大师因之,非臆改也。颇公云,金洲之所传者,此造论者,为明法源清净,自述师承。亦犹宗喀巴大师造菩提道次第论,而云依于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而作。追溯师承所自,为法源清净也。凡学一法,当先辨其源流是否清净。清净正法,能令众生迳趋诸佛菩萨果位。依此修者,即得成就。否则不得成就。如至某村,必由正路。由此行之,即得达到,否则不能到达。今者末法,或有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所证知,不悉究为何物,要之决非诸佛菩萨证知中所有,可以断言。如是之法源,非清净,勿妄信盲修,自堕险处。必如伽喀巴虽于逆旅得二句,犹循叩问夏日阿瓦,知其出於宝蔓论,乃敢置信,方合辨别法源正轨。要之一切法出于佛者,是清净法源。若无传承,证从佛出,即非清净法源。用此抉择,决定无讹也。又一切法,皆源于佛,而成为三派法流。一者,深观派法流;二者,广行派法流;三者,大学行派法流。本论文殊菩萨传寂天菩萨,展转至金洲大师,为大学行派法流正宗。从上直溯至佛。长江大河,必从大雪山来。大法必从佛来。故知本论法源,异常清净。又本论教授,出于能仁所说大方广庄严经句。寂天菩萨造论解释。在入行论、集学论中于此教授,皆有迹相可寻,历传至金洲大师。而阿底峡从金洲大师获得。初为耳传者,亦犹夏日阿瓦对伽咯巴说,无人听受,欲说无处,非故为秘密也。如伽喀巴于逆旅所见二殊胜语,众生初闻,必生惊愕。盖无始以来,自私习染已深,骤闻如是之语,自无忍受堪能。众生根器下劣,与此胜法,不能相应。以此秘为耳传,盖非得已。阿底峡尊者,为印度甚深显密教,通晓五明三藏,如日如月之大师,犹就金洲亲承本法。航海经一年一月之久历诸险难。波旬眷属嫉妒尊者获此正法,将令众生得安乐处,故纵蛟龙水兽,横为阻害。而阿底峡尊者,不曾退转,卒抵金洲,依止十三年。金洲大师尽其所有,如瓶泻水,悉以授之。今略述于此,以见本法之重要,兼明得法之艰难。云甘露藏教授,依正修心之法,令生正知,是名教授,甘露是喻。佛说一切法,犹如甘露,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括为十二契经大小乘法。小乘断除烦恼业力,大乘饶益一切有情,如是诸法,皆为甘露。云甘露藏者,藏是心要,云此甘露法,最为心要也。甘露印音阿美打,有不死义,藏音兑支,含有药义。谓甘露是良药,可以起死回生。喻法亦尔。小乘不依三学甘露,必死于烦恼业力,则甘露是小乘良药。般若经八千颂说,有药名芝玛格,佩此药者,虽巨蛇毒质亦不能害。大乘修心要法,是甘露药,如芝玛格非烦恼无明毒蛇之所能害。又初地以上菩萨,虽烦恼已尽,尚有无明习气与无漏业力,以此仍有不可思议之死。故菩萨及小乘,能断生死,而不能断不可思议之死。唯佛既断生死,并能断不可思议之死。故惟佛为圆满不死果位。所谓甘露藏,即指佛之不死胜位。此教授能获是果,故名甘露藏教授也。
乙.为於教授生净信故,明法之重要者,本教授是修心要法,菩提道次第所述教授之四种重要,本论一一具足,此外尚有与一切法不共之特别重要,如颂所云。
【颂曰】 应知诸教义 如金刚日树 五浊厚重时 转成菩提道
此中四句,更标出本法与一切法不共之重要。应知二句,谓应知本法之诸种教授意义,喻如金刚,喻如日,如大药王树,有不共之殊胜。金刚者,宝中之王,上界天人福报所致,其所衣铠甲,皆以金刚宝组织而成。世问凡夫,设能获此金刚铠甲,则成世间第一富厚之人,乃至获其金刚铠甲之一介宝粒,犹足压倒世间一切宝物,灭彼威光,自救贫乏。此修心教授亦为法中之王,有能获是全部教授者,则断一切生死烦恼,而登大宝佛位,乃至获此教授之片辞半偈,犹能对治轮回中一切衰损之苦,胜过一切小乘,可以威摄诸阿罗汉,令之减色。日者,光明为体,能破除一切世间黑暗。而此教授,光明如日,能摧毁一切烦恼无明。若全得者,悉断烦恼所知二障,竟体清净,毫无染污,如光明日。即仅得其二分,亦能对治所破贪嗔等烦恼,还令清净。如幽僻之地,但受日光所照,皆得破除彼暗,还复光明。大药王树,能治众生一切疾病。此教授若全得者,能遮治众生所有八万四千烦恼。即获教授之一支分,亦能分别法除贪嗔等烦恼。犹如获得大药王树之一枝一药,亦能分别治寒热等病。以上立金刚日树之喻,以明本法之重要。
五浊厚重时,转成菩提道者。五浊,一曰众生浊,谓末法众生烦恼炽盛,少有智慧,多行不义,不知愧悔等。二曰劫浊,谓末法时中;兵戈纷起,疾疫流行,民困日深。灾害备至等。三曰寿命浊,谓未法众生寿命日促,人寿百岁,递减至六十、四十等。四曰见浊,谓末法众生,知见不正,于世法中,各执偏见,酿成斗争,互相侵害。于出世法,多信外道,或虽信人道,其见染污,不堪负荷等。五曰烦恼浊,谓末法众生,所有贪嗔痴烦恼,遍一切时处,烦恼之库门大开,尽量发露,无有覆藏处等。如是众生浊、劫浊、寿命浊、见浊、烦恼浊,于末法中,积聚为五浊恶世。经称十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为众生说甚深难信之法,则释迦牟尼佛降生,已是五浊恶世。其时人寿百岁。至宗喀巴大师出世时,人寿减至六十岁。今则人寿减至四十岁。凡云人寿百岁、六十岁、四十岁者,不必尽人如是,惟约多数而言。如果当知释迦佛时,五浊尚轻;宗喀巴时,五浊较重。今则更重于宗喀巴住世之日。本论称五浊厚重时,正是今时也。过去贤劫千佛,深悲末法众生,甚难调伏,赞叹释迦牟尼独能调伏如是末法众生,故赞佛云:汝是五浊世中金莲花,汝是五浊世中白莲花。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中,化度诸菩萨摩诃萨,诸阿罗汉。见诸众生,应得度,顾未来世五浊增上,风起云涌,未来众生,益难调伏,竟于三转*轮之后,委此难调众生而涅槃。可知末法众生,五浊过于厚重,虽佛亦无奈何,舍众生而示寂也。今于五浊最亟厚重中,能就厚重之五浊,转为菩提,如是之法,惟恃此修心教授。故本教授之功用不亚于佛。此尤明本法之特殊重要。佛住世时,众生较有福德,人寿较长,一切神人常护善法,众主吉祥安乐,少有障难。佛灭度后,诸护法神,随佛往居别一世界,魔王眷属,密布此世,欣喜恶法,摧毁白业,不愿众生,获得吉祥安乐,尤于有善根之众生亲近佛法,多作障难。当此违缘蜂起,众生为群魔所播弄,不能自拔于厚重五浊中。今乃藉当前之五浊违缘,改为道用,即彼烦恼,转成菩提,而以烦恼冲动,逼令身心所造之恶业,引为助伴,化违缘为顺缘,有如是殊胜之法,自为未法众生之所需用。其法维何,即此修心教授也。知此,则本法尤为重要之重要。为令听者知法之重要,如病者知药之重要,而生敬信。故设此颂。
丙、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如何者,共分七义:
第一开示加行法
第二正行
第三违缘转成菩提道用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
第五明修心之量第
六明修心三昧耶
第七义明修心学处
第一开示加行法者
【颂曰】 先学诸加行
谓先依四加行修,而后可入正行,四加行者,
一、思暇满难得 二、思死无常 三、思维业果 四、思生死过患
仅标此四,其广虽不如菩提道次第所说,然功德相等。于此当知加行与正行之分野。或讥黄教学人一生只在加行中者,此未明加正界说。约成佛而说,惟证得大金刚大持位,是正行。其成佛之前一刹那,尚是加行。约密乘而说,圆满次第为正行,生起次第为加行。生起次第又对菩提心为正行,而菩提心为加行。今以修菩提心为正行,则以前四为加行。四加行中,思生死过患,以思维业果为加行。而思维业果,又必以前二为加行。凡法以此递为加行,非一成不易。若严格而论,凡有修有学,皆在加行,直至成佛,始名正行。今成佛者何人,而敢妄分顿渐,谤人囿于加行乎哉。或谓菩提心一念即生,非关修得,则菩提心自性能生,是无因生,即是常矣。或又谓菩提心是本有,众生本性即佛,徒为污染覆盖,故不得见。法在去染,见本来佛。如是,则佛亦曾被污染,岂知宇宙并无污染佛乎。今谓众生仅有成佛种子,佛则非修不得,彼所云云,谤有污染之佛,其过非小。又皈依三宝,依止善知识,勤行礼拜,依金刚萨缍百字明,悔除罪业,如是之法,得除污染。然此惟为修行之一种,不得谓只此便可成佛。须知向上大有事在,成佛非简易事。佛之身语意无量功德,皆非无因而至。如无因者,则佛应有自性,佛应是常,此不应理。佛积诸胜因,而成佛果。眉间白毫放光,照澈三千大千世界。口宣圆音,能通异类、众生得解。具大智慧,遍一切所知境。如是诸身语意功德,皆从修习戒定慧三学,集聚福德智慧二资粮而来。经三大阿僧祗劫长期之修习,非无因也。为明加行正行,纵论及此。今仍回溯本法之四加行。本法为修心教授,将令菩提心生起,须具有大悲心。将令大悲心生起,必先具出离心。大悲…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