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甚明。且若無菩提心者,不但諸佛菩薩,無從顯現,即消受世間一縷涼風之樂,亦不可得,以無菩提心,則不具福德,無從消受彼故。又承大悲力,方有抉擇善惡之法,多種善因而獲善果,世俗一切安樂,皆從能抉擇善惡、感受善果而生,亦即從大悲生。伽喀巴造此論,以世出世間輪回、涅槃一切功德,皆從悲生。兼明本論以大悲爲主,故禮贊大悲也。
二、入教正義者 此由頗邦喀大師複判爲叁。
甲.爲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重要
乙.爲于教授生淨信故,明法之重要。
丙.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如何,今初。
甲.爲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者
【頌曰】 甘露藏教授金洲之所傳
此二句,舊本列在末段,頗公大師,依特別教授,移置此間。過去宗喀巴大師,爲其弟子虛空吉祥述此論時,已依特別教授,將此二句移前。頗公大師因之,非臆改也。頗公雲,金洲之所傳者,此造論者,爲明法源清淨,自述師承。亦猶宗喀巴大師造菩提道次第論,而雲依于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炬論而作。追溯師承所自,爲法源清淨也。凡學一法,當先辨其源流是否清淨。清淨正法,能令衆生迳趨諸佛菩薩果位。依此修者,即得成就。否則不得成就。如至某村,必由正路。由此行之,即得達到,否則不能到達。今者末法,或有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所證知,不悉究爲何物,要之決非諸佛菩薩證知中所有,可以斷言。如是之法源,非清淨,勿妄信盲修,自墮險處。必如伽喀巴雖于逆旅得二句,猶循叩問夏日阿瓦,知其出於寶蔓論,乃敢置信,方合辨別法源正軌。要之一切法出于佛者,是清淨法源。若無傳承,證從佛出,即非清淨法源。用此抉擇,決定無訛也。又一切法,皆源于佛,而成爲叁派法流。一者,深觀派法流;二者,廣行派法流;叁者,大學行派法流。本論文殊菩薩傳寂天菩薩,展轉至金洲大師,爲大學行派法流正宗。從上直溯至佛。長江大河,必從大雪山來。大法必從佛來。故知本論法源,異常清淨。又本論教授,出于能仁所說大方廣莊嚴經句。寂天菩薩造論解釋。在入行論、集學論中于此教授,皆有迹相可尋,曆傳至金洲大師。而阿底峽從金洲大師獲得。初爲耳傳者,亦猶夏日阿瓦對伽咯巴說,無人聽受,欲說無處,非故爲秘密也。如伽喀巴于逆旅所見二殊勝語,衆生初聞,必生驚愕。蓋無始以來,自私習染已深,驟聞如是之語,自無忍受堪能。衆生根器下劣,與此勝法,不能相應。以此秘爲耳傳,蓋非得已。阿底峽尊者,爲印度甚深顯密教,通曉五明叁藏,如日如月之大師,猶就金洲親承本法。航海經一年一月之久曆諸險難。波旬眷屬嫉妒尊者獲此正法,將令衆生得安樂處,故縱蛟龍水獸,橫爲阻害。而阿底峽尊者,不曾退轉,卒抵金洲,依止十叁年。金洲大師盡其所有,如瓶瀉水,悉以授之。今略述于此,以見本法之重要,兼明得法之艱難。雲甘露藏教授,依正修心之法,令生正知,是名教授,甘露是喻。佛說一切法,猶如甘露,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括爲十二契經大小乘法。小乘斷除煩惱業力,大乘饒益一切有情,如是諸法,皆爲甘露。雲甘露藏者,藏是心要,雲此甘露法,最爲心要也。甘露印音阿美打,有不死義,藏音兌支,含有藥義。謂甘露是良藥,可以起死回生。喻法亦爾。小乘不依叁學甘露,必死于煩惱業力,則甘露是小乘良藥。般若經八千頌說,有藥名芝瑪格,佩此藥者,雖巨蛇毒質亦不能害。大乘修心要法,是甘露藥,如芝瑪格非煩惱無明毒蛇之所能害。又初地以上菩薩,雖煩惱已盡,尚有無明習氣與無漏業力,以此仍有不可思議之死。故菩薩及小乘,能斷生死,而不能斷不可思議之死。唯佛既斷生死,並能斷不可思議之死。故惟佛爲圓滿不死果位。所謂甘露藏,即指佛之不死勝位。此教授能獲是果,故名甘露藏教授也。
乙.爲於教授生淨信故,明法之重要者,本教授是修心要法,菩提道次第所述教授之四種重要,本論一一具足,此外尚有與一切法不共之特別重要,如頌所雲。
【頌曰】 應知諸教義 如金剛日樹 五濁厚重時 轉成菩提道
此中四句,更標出本法與一切法不共之重要。應知二句,謂應知本法之諸種教授意義,喻如金剛,喻如日,如大藥王樹,有不共之殊勝。金剛者,寶中之王,上界天人福報所致,其所衣铠甲,皆以金剛寶組織而成。世問凡夫,設能獲此金剛铠甲,則成世間第一富厚之人,乃至獲其金剛铠甲之一介寶粒,猶足壓倒世間一切寶物,滅彼威光,自救貧乏。此修心教授亦爲法中之王,有能獲是全部教授者,則斷一切生死煩惱,而登大寶佛位,乃至獲此教授之片辭半偈,猶能對治輪回中一切衰損之苦,勝過一切小乘,可以威攝諸阿羅漢,令之減色。日者,光明爲體,能破除一切世間黑暗。而此教授,光明如日,能摧毀一切煩惱無明。若全得者,悉斷煩惱所知二障,竟體清淨,毫無染汙,如光明日。即僅得其二分,亦能對治所破貪嗔等煩惱,還令清淨。如幽僻之地,但受日光所照,皆得破除彼暗,還複光明。大藥王樹,能治衆生一切疾病。此教授若全得者,能遮治衆生所有八萬四千煩惱。即獲教授之一支分,亦能分別法除貪嗔等煩惱。猶如獲得大藥王樹之一枝一藥,亦能分別治寒熱等病。以上立金剛日樹之喻,以明本法之重要。
五濁厚重時,轉成菩提道者。五濁,一曰衆生濁,謂末法衆生煩惱熾盛,少有智慧,多行不義,不知愧悔等。二曰劫濁,謂末法時中;兵戈紛起,疾疫流行,民困日深。災害備至等。叁曰壽命濁,謂未法衆生壽命日促,人壽百歲,遞減至六十、四十等。四曰見濁,謂末法衆生,知見不正,于世法中,各執偏見,釀成鬥爭,互相侵害。于出世法,多信外道,或雖信人道,其見染汙,不堪負荷等。五曰煩惱濁,謂末法衆生,所有貪嗔癡煩惱,遍一切時處,煩惱之庫門大開,盡量發露,無有覆藏處等。如是衆生濁、劫濁、壽命濁、見濁、煩惱濁,于末法中,積聚爲五濁惡世。經稱十方諸佛,贊歎釋迦牟尼佛,于五濁惡世,爲衆生說甚深難信之法,則釋迦牟尼佛降生,已是五濁惡世。其時人壽百歲。至宗喀巴大師出世時,人壽減至六十歲。今則人壽減至四十歲。凡雲人壽百歲、六十歲、四十歲者,不必盡人如是,惟約多數而言。如果當知釋迦佛時,五濁尚輕;宗喀巴時,五濁較重。今則更重于宗喀巴住世之日。本論稱五濁厚重時,正是今時也。過去賢劫千佛,深悲末法衆生,甚難調伏,贊歎釋迦牟尼獨能調伏如是末法衆生,故贊佛雲:汝是五濁世中金蓮花,汝是五濁世中白蓮花。釋迦牟尼佛于五濁中,化度諸菩薩摩诃薩,諸阿羅漢。見諸衆生,應得度,顧未來世五濁增上,風起雲湧,未來衆生,益難調伏,竟于叁轉*輪之後,委此難調衆生而涅槃。可知末法衆生,五濁過于厚重,雖佛亦無奈何,舍衆生而示寂也。今于五濁最亟厚重中,能就厚重之五濁,轉爲菩提,如是之法,惟恃此修心教授。故本教授之功用不亞于佛。此尤明本法之特殊重要。佛住世時,衆生較有福德,人壽較長,一切神人常護善法,衆主吉祥安樂,少有障難。佛滅度後,諸護法神,隨佛往居別一世界,魔王眷屬,密布此世,欣喜惡法,摧毀白業,不願衆生,獲得吉祥安樂,尤于有善根之衆生親近佛法,多作障難。當此違緣蜂起,衆生爲群魔所播弄,不能自拔于厚重五濁中。今乃藉當前之五濁違緣,改爲道用,即彼煩惱,轉成菩提,而以煩惱沖動,逼令身心所造之惡業,引爲助伴,化違緣爲順緣,有如是殊勝之法,自爲未法衆生之所需用。其法維何,即此修心教授也。知此,則本法尤爲重要之重要。爲令聽者知法之重要,如病者知藥之重要,而生敬信。故設此頌。
丙、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如何者,共分七義:
第一開示加行法
第二正行
第叁違緣轉成菩提道用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
第五明修心之量第
六明修心叁昧耶
第七義明修心學處
第一開示加行法者
【頌曰】 先學諸加行
謂先依四加行修,而後可入正行,四加行者,
一、思暇滿難得 二、思死無常 叁、思維業果 四、思生死過患
僅標此四,其廣雖不如菩提道次第所說,然功德相等。于此當知加行與正行之分野。或譏黃教學人一生只在加行中者,此未明加正界說。約成佛而說,惟證得大金剛大持位,是正行。其成佛之前一刹那,尚是加行。約密乘而說,圓滿次第爲正行,生起次第爲加行。生起次第又對菩提心爲正行,而菩提心爲加行。今以修菩提心爲正行,則以前四爲加行。四加行中,思生死過患,以思維業果爲加行。而思維業果,又必以前二爲加行。凡法以此遞爲加行,非一成不易。若嚴格而論,凡有修有學,皆在加行,直至成佛,始名正行。今成佛者何人,而敢妄分頓漸,謗人囿于加行乎哉。或謂菩提心一念即生,非關修得,則菩提心自性能生,是無因生,即是常矣。或又謂菩提心是本有,衆生本性即佛,徒爲汙染覆蓋,故不得見。法在去染,見本來佛。如是,則佛亦曾被汙染,豈知宇宙並無汙染佛乎。今謂衆生僅有成佛種子,佛則非修不得,彼所雲雲,謗有汙染之佛,其過非小。又皈依叁寶,依止善知識,勤行禮拜,依金剛薩缍百字明,悔除罪業,如是之法,得除汙染。然此惟爲修行之一種,不得謂只此便可成佛。須知向上大有事在,成佛非簡易事。佛之身語意無量功德,皆非無因而至。如無因者,則佛應有自性,佛應是常,此不應理。佛積諸勝因,而成佛果。眉間白毫放光,照澈叁千大千世界。口宣圓音,能通異類、衆生得解。具大智慧,遍一切所知境。如是諸身語意功德,皆從修習戒定慧叁學,集聚福德智慧二資糧而來。經叁大阿僧祗劫長期之修習,非無因也。爲明加行正行,縱論及此。今仍回溯本法之四加行。本法爲修心教授,將令菩提心生起,須具有大悲心。將令大悲心生起,必先具出離心。大悲…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