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每一个念头都停留不住,所以勿以有无当成真有真无。《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都是不可得的。要能在这个境界上看清楚了,这就是学佛的根本道理。

  你们不论年纪,这个心用了这么久了,有损害吗?没有。现在用还是它。过去的过去了,抓不回来的;未来的还没来;现在的,刚一觉得又即刻成为过去了。所以要明白了根本什么都不能把握,心境自然平静下来了,这就是学佛的正路。作如此观者为正观,非如此观者为邪观。因此你想求个咒子,找个什么稀奇的法门,那都是在妄想,因为你求的都是生灭法。佛法是非生灭法,言语道断还有个什么咒?还有个什么法门?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佛法中的「法」代表着一切物、事、理,是个综合的代名词。维摩居士说,如果诸法没有生灭,为什么你要问我是从哪个世界灭了,才生到这个世界?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维摩居士又说,我问你,譬如魔术师变出来的男人或女人,是有生灭的吗?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人物是假的吗?不是,是拍摄真人而来,相貌动作都是真的。你说是真的吗?它只是映在银幕上,放映机一关掉就没影子了。所以佛说我们的所作所为皆如昨梦。我们作了几十年的人,都像昨天的梦。昨天的梦都抓不住了,如梦如幻。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舍利弗答,魔术变出的人是没有生灭的。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维摩居士问,你岂没有听佛说过,一切法如幻,像魔术一样的幻相吗?

  「答曰:如是。」舍利弗答:是的,佛是这么说过的。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居士追着说,既然晓得一切法如梦如幻,那为什么你还要问我是从哪个世界灭了,才生到这个世界?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这一段话很重要。从物理学来讲,你把一张纸烧成灰,就没有了吗?那只是纸的形态没有了,质能是可以互变的,烧了纸产生了热、光、烟、灰烬。僧肇写过《物不迁论》,世界上这些物质没有动过,时间也没有流动过,过去、未来几千万亿年都没有的,只是现在,现在也不可得。

  所以维摩居士再说,舍利弗,你认为有「没」,以为有什么事或物灭亡了,那是骗人的,只是物理败坏的现象而已。相反的,你认为有「生」,以为有什么事或物生出来了,也是骗人的,只是物理相续的现象而已。那个能思有没有生的才是道,就是佛,是不属于生灭的。所以,维摩居士讲,菩萨虽然肉体败坏了,他的法身仍然在此为善。菩萨虽然肉体生出来了,也决不做任何一点小恶。

  维摩居士为什么来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这时候,佛看见舍利弗被维摩居士教训了,就岔进来告诉舍利弗,有一个世界叫作妙喜世界(就是阿閦佛国),那边教主的名号是无动(就是不动如来)。维摩居士是由那个世界灭了,而生在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维摩居士原本是妙喜世界的大菩萨,到了我们这个世界,成为一位在家居士。别的经典也说过,维摩居士早已成佛,他的前身是金粟如来。由于发愿要利益众生,所以化身来到这个世界。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舍利弗听了就叹道,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像维摩居士这样的人,能抛弃清净庄严的世界不住,而喜欢来到我们这个多怒害的世界。前几天有学生来找我,他说自己现在把名利看得很淡,已无求于人了。我说,不见得吧,你现在正在名利之中,说看得很淡容易,等你名利都没有了,看你还淡泊不淡泊?再说,你无求于人,来找我干什么?这不是有求于我吗?要求佛法也是有所求,这都是对自己的心理观察不清楚。所以这个世界众生多怒害,怒害从哪里来?都是贪嗔痴生出来的。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维摩居士再问舍利弗,我问你,日出时,日光会和黑暗结合吗?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舍利弗说:不会的,太阳出来时,一切黑暗都没有了。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维摩居士间,太阳为什么会走到阎浮提?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是南赡部洲,都是佛学上的名词,前面讨论过了。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舍利弗答,因为太阳要为这个世界照明,消除黑暗。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维摩居士说,大乘菩萨也是这样,他为了方便教化众生,而转生到不清净的世界,但并不会被众生的愚痴黑暗所污染,他们只是为了帮助众生,消除烦恼黑暗罢了。注意啊!这个灭烦恼闇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庙子中常见到「慧日当空」,是说随时在解脱的环境中,智慧的太阳当空,可以消除众生的烦恼黑暗。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这时候,现场的大众都很希望能够见见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以及他的弟子们。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佛知道了大家的心意,就对维摩居士说,希望你可以把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以及他的弟子们,展现给在场的大众见识见识。

  妙喜国来的佛及一切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维摩居士当时心中想,我要不离开座位,把妙喜佛国引到这里来,让这里的众生可以由三道宝阶登上忉利天去看妙喜佛国。我要用右手一抓,把妙喜佛国从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际,像抓把陶土一样地截断,犹如拿朵花似地,拿到这个世界来。

  这里描写的妙喜佛国世界的景象,其实和我们这个世界差不多。这妙喜佛国的情境,就是这边描写的。佛经中形容一切世界的边缘是铁围山,我们可以理解那是由矿物所构成的。妙喜世界的铁围山围绕的,有河流海洋高山,世界的中心是最高的须弥山,世界中有日月星宿,有天龙鬼神、梵天等等的天人和宫殿,也有菩萨和声闻众,有人世间的都市村庄,男女老幼,乃至无动如来和菩提树、妙莲花,能在一切世界作佛事的。

  三道宝阶是从我们这个世界连接到忉利天的。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在生下佛之后即去世,成为忉利天的天主。阿迦尼咤天是色界天最高层的有顶天,超过有顶天就是无色界。有顶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有三只眼,是观自在如来的化身。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维摩居士想到这里,就入定,展现神通力量,用手一端,就把妙喜佛国端过来了。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妙喜佛国中得了神通的人,立刻感觉到了,就问无动如来,谁把我们这个世界抓起来了?请救救大家啊!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无动如来告诉他们,不要慌,不是我作的,是维摩诘在施展神通,请我们过去。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至于妙喜佛国中没有得神通的人,仍然不感觉到有任何异样。这段故事要听清楚,维摩居士心念一动,想发动神通,用右手把妙喜佛国端过来。他动了这个念,就进入定境,呈现了神通力量。那个世界有神通境界的菩萨,察觉到被移动了(无动如来也只好动了),但是没有神通境界的菩萨却浑然不知。妙喜佛国虽被端过来了,但我们这个世界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妙喜佛国也没有变得比较狭小。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释迦牟尼佛就招呼大家来看,这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国土的庄严美丽,当地菩萨的心地清净,没有染污,以及弟子们的身心清白干净,所以才有这样庄严的净土。这个不动的境界就是《楞严经》中的偈子所说的:「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皆曰:唯然!已见。」大家都回答佛,是的,都见到了。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佛说,如果你们想要达到这样清净佛土的境界,应该学无动如来之道。无动如来是行什么道?就是上面讲的「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愿生妙喜佛土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那由他」是很大很大的数目单位。维摩居士表演了这一手神通,这个世界不知有多少人,都大彻大悟了,而且发愿往生东方妙喜佛土。

  「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释迦牟尼佛就为他们预言,你们发了这个心,一定可以如愿往生那个国土的。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这时,大概维摩居士把手一放,妙喜佛国就回归原位了。全部过程中,无动如来也没有向谁说法,妙喜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没有交谈,大家只是一看这个场面就开悟了,妙喜佛国因此也功德圆满了。

  禅宗里就有这么个问题,阿閦佛土一现而不再现是什么道理?这是有个故事的。有位灵云禅师,参禅三十年都没能悟道,就决定不参禅,而修行去了,就是去走戒定慧、念佛、观想等等的路子(你们恐怕不用三十年就放弃了)。他的心就放松了,没那么紧张了。在春天的有一天,他走在外面,看到桃花盛开,一下子就悟了。我们即使天天看桃花,为什么也悟不了?等于我们天天吃苹果,就是不会悟出地心引力一样。灵云祖师悟道后,就作了一首偈子: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有人就拿灵云禅师悟道的事,拿来比《维摩诘经》这一段。维摩居士把阿閦佛国拿来给大家看,就一现而不再现,这个娑婆世界就有十四那由他人,因而大彻大悟。这是什么道理?

  后来有一位禅师,答复了这个问题,他说,娑婆世界众生见阿閦佛国而悟道,同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是同一道理。每个人随时都有机会见到无动如来,都是一现而不再现,不过人人都把握不住。因此这位禅师作了首偈子,非常高明:

  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

  尀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

  何必一定看到桃花才悟道,看到椅子看到狗屎也可以悟道。你们来禅堂打坐,都是想钓鱼,但是你们是到平地上钓,怎么钓得到?你们参参看。事实上,世上一般人求道,都是背道而驰。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佛告诉舍利弗,你看见了妙喜世界和无动佛吗?

  「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舍利弗说,是的,见到了。我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自己的清净土,像无动佛一样的真空境界。也愿一切众生起用的时候,能达到像维摩居士一样的神通境界。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舍利弗继续说,我们今天真是痛快,能碰上这样的好事,见到维摩居士,能够亲近供养他。其它的众生,不论是当今的,还是佛逝世之后的,读了这部经,也会得到利益。何况是读了听了这部经之后,能绝对地相信理解,将它牢牢地放在心中,为人读诵解说,真诚地去遵照修行。

  「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里继续说明这部经珍贵之处,和它的功德,文字大家都能了解。《维摩诘经》讲到这里,功德大致也圆满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