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P3

  ..續本文上一頁。每一個念頭都停留不住,所以勿以有無當成真有真無。《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都是不可得的。要能在這個境界上看清楚了,這就是學佛的根本道理。

  你們不論年紀,這個心用了這麼久了,有損害嗎?沒有。現在用還是它。過去的過去了,抓不回來的;未來的還沒來;現在的,剛一覺得又即刻成爲過去了。所以要明白了根本什麼都不能把握,心境自然平靜下來了,這就是學佛的正路。作如此觀者爲正觀,非如此觀者爲邪觀。因此你想求個咒子,找個什麼稀奇的法門,那都是在妄想,因爲你求的都是生滅法。佛法是非生滅法,言語道斷還有個什麼咒?還有個什麼法門?

  「若諸法無沒生相,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佛法中的「法」代表著一切物、事、理,是個綜合的代名詞。維摩居士說,如果諸法沒有生滅,爲什麼你要問我是從哪個世界滅了,才生到這個世界?

  「于意雲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甯沒生耶?」維摩居士又說,我問你,譬如魔術師變出來的男人或女人,是有生滅的嗎?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人物是假的嗎?不是,是拍攝真人而來,相貌動作都是真的。你說是真的嗎?它只是映在銀幕上,放映機一關掉就沒影子了。所以佛說我們的所作所爲皆如昨夢。我們作了幾十年的人,都像昨天的夢。昨天的夢都抓不住了,如夢如幻。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舍利弗答,魔術變出的人是沒有生滅的。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維摩居士問,你豈沒有聽佛說過,一切法如幻,像魔術一樣的幻相嗎?

  「答曰:如是。」舍利弗答:是的,佛是這麼說過的。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維摩居士追著說,既然曉得一切法如夢如幻,那爲什麼你還要問我是從哪個世界滅了,才生到這個世界?

  「舍利弗,沒者爲虛诳法,壞敗之相。生者爲虛诳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這一段話很重要。從物理學來講,你把一張紙燒成灰,就沒有了嗎?那只是紙的形態沒有了,質能是可以互變的,燒了紙産生了熱、光、煙、灰燼。僧肇寫過《物不遷論》,世界上這些物質沒有動過,時間也沒有流動過,過去、未來幾千萬億年都沒有的,只是現在,現在也不可得。

  所以維摩居士再說,舍利弗,你認爲有「沒」,以爲有什麼事或物滅亡了,那是騙人的,只是物理敗壞的現象而已。相反的,你認爲有「生」,以爲有什麼事或物生出來了,也是騙人的,只是物理相續的現象而已。那個能思有沒有生的才是道,就是佛,是不屬于生滅的。所以,維摩居士講,菩薩雖然肉體敗壞了,他的法身仍然在此爲善。菩薩雖然肉體生出來了,也決不做任何一點小惡。

  維摩居士爲什麼來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诘于彼國沒,而來生此。」這時候,佛看見舍利弗被維摩居士教訓了,就岔進來告訴舍利弗,有一個世界叫作妙喜世界(就是阿閦佛國),那邊教主的名號是無動(就是不動如來)。維摩居士是由那個世界滅了,而生在這個世界:也就是說,維摩居士原本是妙喜世界的大菩薩,到了我們這個世界,成爲一位在家居士。別的經典也說過,維摩居士早已成佛,他的前身是金粟如來。由于發願要利益衆生,所以化身來到這個世界。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舍利弗聽了就歎道,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事,像維摩居士這樣的人,能抛棄清淨莊嚴的世界不住,而喜歡來到我們這個多怒害的世界。前幾天有學生來找我,他說自己現在把名利看得很淡,已無求于人了。我說,不見得吧,你現在正在名利之中,說看得很淡容易,等你名利都沒有了,看你還淡泊不淡泊?再說,你無求于人,來找我幹什麼?這不是有求于我嗎?要求佛法也是有所求,這都是對自己的心理觀察不清楚。所以這個世界衆生多怒害,怒害從哪裏來?都是貪嗔癡生出來的。

  「維摩诘語舍利弗:于意雲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維摩居士再問舍利弗,我問你,日出時,日光會和黑暗結合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衆冥。」舍利弗說:不會的,太陽出來時,一切黑暗都沒有了。

  「維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維摩居士間,太陽爲什麼會走到閻浮提?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也就是南贍部洲,都是佛學上的名詞,前面討論過了。

  「答曰:欲以明照,爲之除冥。」舍利弗答,因爲太陽要爲這個世界照明,消除黑暗。

  「維摩诘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爲化衆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闇耳。」維摩居士說,大乘菩薩也是這樣,他爲了方便教化衆生,而轉生到不清淨的世界,但並不會被衆生的愚癡黑暗所汙染,他們只是爲了幫助衆生,消除煩惱黑暗罷了。注意啊!這個滅煩惱闇就是我們學佛的目的,廟子中常見到「慧日當空」,是說隨時在解脫的環境中,智慧的太陽當空,可以消除衆生的煩惱黑暗。

  「是時,大衆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衆。」這時候,現場的大衆都很希望能夠見見妙喜世界的無動如來,以及他的弟子們。

  「佛知一切衆會所念,告維摩诘言:善男子,爲此衆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衆,衆皆欲見。」佛知道了大家的心意,就對維摩居士說,希望你可以把妙喜世界的無動如來,以及他的弟子們,展現給在場的大衆見識見識。

  妙喜國來的佛及一切

  「于是維摩诘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衆,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于十方作佛事者。叁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爲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得華鬘,示一切衆。」維摩居士當時心中想,我要不離開座位,把妙喜佛國引到這裏來,讓這裏的衆生可以由叁道寶階登上忉利天去看妙喜佛國。我要用右手一抓,把妙喜佛國從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際,像抓把陶土一樣地截斷,猶如拿朵花似地,拿到這個世界來。

  這裏描寫的妙喜佛國世界的景象,其實和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這妙喜佛國的情境,就是這邊描寫的。佛經中形容一切世界的邊緣是鐵圍山,我們可以理解那是由礦物所構成的。妙喜世界的鐵圍山圍繞的,有河流海洋高山,世界的中心是最高的須彌山,世界中有日月星宿,有天龍鬼神、梵天等等的天人和宮殿,也有菩薩和聲聞衆,有人世間的都市村莊,男女老幼,乃至無動如來和菩提樹、妙蓮花,能在一切世界作佛事的。

  叁道寶階是從我們這個世界連接到忉利天的。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母親,在生下佛之後即去世,成爲忉利天的天主。阿迦尼咤天是色界天最高層的有頂天,超過有頂天就是無色界。有頂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有叁只眼,是觀自在如來的化身。

  「作是念已,入于叁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維摩居士想到這裏,就入定,展現神通力量,用手一端,就把妙喜佛國端過來了。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衆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妙喜佛國中得了神通的人,立刻感覺到了,就問無動如來,誰把我們這個世界抓起來了?請救救大家啊!

  「無動佛言:非我所爲,是維摩诘神力所作。」無動如來告訴他們,不要慌,不是我作的,是維摩诘在施展神通,請我們過去。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至于妙喜佛國中沒有得神通的人,仍然不感覺到有任何異樣。這段故事要聽清楚,維摩居士心念一動,想發動神通,用右手把妙喜佛國端過來。他動了這個念,就進入定境,呈現了神通力量。那個世界有神通境界的菩薩,察覺到被移動了(無動如來也只好動了),但是沒有神通境界的菩薩卻渾然不知。妙喜佛國雖被端過來了,但我們這個世界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同,妙喜佛國也沒有變得比較狹小。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衆: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釋迦牟尼佛就招呼大家來看,這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國土的莊嚴美麗,當地菩薩的心地清淨,沒有染汙,以及弟子們的身心清白幹淨,所以才有這樣莊嚴的淨土。這個不動的境界就是《楞嚴經》中的偈子所說的:「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

  「皆曰:唯然!已見。」大家都回答佛,是的,都見到了。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佛說,如果你們想要達到這樣清淨佛土的境界,應該學無動如來之道。無動如來是行什麼道?就是上面講的「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願生妙喜佛土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皆願生于妙喜佛土。」「那由他」是很大很大的數目單位。維摩居士表演了這一手神通,這個世界不知有多少人,都大徹大悟了,而且發願往生東方妙喜佛土。

  「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釋迦牟尼佛就爲他們預言,你們發了這個心,一定可以如願往生那個國土的。

  「時妙喜世界于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複本處,舉衆皆見。」這時,大概維摩居士把手一放,妙喜佛國就回歸原位了。全部過程中,無動如來也沒有向誰說法,妙喜世界和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也沒有交談,大家只是一看這個場面就開悟了,妙喜佛國因此也功德圓滿了。

  禅宗裏就有這麼個問題,阿閦佛土一現而不再現是什麼道理?這是有個故事的。有位靈雲禅師,參禅叁十年都沒能悟道,就決定不參禅,而修行去了,就是去走戒定慧、念佛、觀想等等的路子(你們恐怕不用叁十年就放棄了)。他的心就放松了,沒那麼緊張了。在春天的有一天,他走在外面,看到桃花盛開,一下子就悟了。我們即使天天看桃花,爲什麼也悟不了?等于我們天天吃蘋果,就是不會悟出地心引力一樣。靈雲祖師悟道後,就作了一首偈子:

  叁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有人就拿靈雲禅師悟道的事,拿來比《維摩诘經》這一段。維摩居士把阿閦佛國拿來給大家看,就一現而不再現,這個娑婆世界就有十四那由他人,因而大徹大悟。這是什麼道理?

  後來有一位禅師,答複了這個問題,他說,娑婆世界衆生見阿閦佛國而悟道,同靈雲禅師見桃花而悟道,是同一道理。每個人隨時都有機會見到無動如來,都是一現而不再現,不過人人都把握不住。因此這位禅師作了首偈子,非常高明:

  靈雲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著花

  尀耐釣魚船上客卻來平地摝魚蝦

  何必一定看到桃花才悟道,看到椅子看到狗屎也可以悟道。你們來禅堂打坐,都是想釣魚,但是你們是到平地上釣,怎麼釣得到?你們參參看。事實上,世上一般人求道,都是背道而馳。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佛告訴舍利弗,你看見了妙喜世界和無動佛嗎?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衆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诘。」舍利弗說,是的,見到了。我願一切衆生都能得到自己的清淨土,像無動佛一樣的真空境界。也願一切衆生起用的時候,能達到像維摩居士一樣的神通境界。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衆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複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舍利弗繼續說,我們今天真是痛快,能碰上這樣的好事,見到維摩居士,能夠親近供養他。其它的衆生,不論是當今的,還是佛逝世之後的,讀了這部經,也會得到利益。何況是讀了聽了這部經之後,能絕對地相信理解,將它牢牢地放在心中,爲人讀誦解說,真誠地去遵照修行。

  「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爲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則爲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爲供養于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爲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爲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這裏繼續說明這部經珍貴之處,和它的功德,文字大家都能了解。《維摩诘經》講到這裏,功德大致也圓滿了。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