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修菩萨道。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佛堂念佛,如果有人的衣着在我们看起来不如法的话,就会一面念佛一面瞪他一眼,嗔恚心就来了,因为我们认为这样才对,他那样就不对。纵然在弘法在利生,心中贪嗔痴等烦恼一点没有动摇。大的例子也有,有些人发菩萨心发得过头,看到朋友或家人不信佛,气得睡不得觉,讲人家会下地狱,那个态度就是嗔恚心。如果拿宗教情绪来看,会觉得他是好的佛教徒,但是在我看来,他很可怜。你学你的佛,别人作他的人,各有各的路,你学佛究竟对了没有,别人作人究竟错了没有,都是问题,不要用一个尺码来看全世界所有的人。老实说,朋友或家人,可能就是看了你这神神经经的样子才不信佛的。这就叫作无慧方便,所以把自己束缚起来了。虽然也是行菩萨道,因为自己没有智慧方便,因为以贪欲嗔恚邪见等(包括心理各种状态,包括百法明门论各种心所而起的烦恼),来殖众德本,虽然是作好事,但还是有所挟带。应该以无所求、无所愿、无所得的心情来做好事,才是真正的菩萨在殖众德本。
我常说最怕年轻人找我学两样东西,一个是《易经》,一个是学佛。要学佛的人我都劝他们中年以后再来,该结婚生子的就赶快。而且真要学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个短时期要放下。有的人不肯放下,还以功利心来求佛法,希望对他的事业有帮助。这我就不懂了,我学佛一辈子了,对我的事业没有帮助,我也不求帮助,要这样的心情才可以学佛。没有这个认识,不但学佛,学任何宗教我都反对。我为什么反对年轻人学《易经》呢?钻进来爬不出去,就很麻烦。我开玩笑说,这两样东西最好都不要学通,学佛没有悟道之前,可以想象悟了道以后的美妙境界。《易经》没有学通前,可以沈醉在学通之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境界,但是真到了这个境界,日子过得多没意思,就像是晓得出门会被人打,门都不敢出了。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怎么样是有智慧方便而得解脱?要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你要注意这个「诸」字。贪欲不只一种,贪男女、功名、富贵、睡、吃等都是,多得很。比如我喜欢看书又喜欢买书,对书比对什么都爱惜,经过几回战乱,丢了好多书,所以曾经发愿不再买书,这真是好大的愿,唉!不到三个月又开始买书。觉得自己真可笑,这是习气,也是贪欲。真学道这些都应该要丢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是学问?是妄想之所生,也都要丢掉。不过你们年轻人可不要抓住这句话,就不看书了。我甚至有时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手边那么多书全读过了,这个时候,读书的欲望来了也很痛苦。我对字画也很喜欢,但是一件不留,因为我老太爷从小就教我,聪明人喜欢古董字画,笨人才收藏古董字画。我们学佛一定要检查自己的诸种贪欲,如果这种地方检查不出来,你尽管在学佛,也统统是病态。
再下来是要离诸嗔恚,嗔恚也是很多样的,不要认为自己的小脾气不算什么,大小是一样的,都是习气,转不了就解脱不了。
再来是离诸邪见,最后加重语气「等诸烦恼」,这些都是烦恼根本。这些文字都容易懂,但你深入研究一下,这里头解释多了。你研究出来,成了《维摩诘经》专家,就著书了,贪欲包括了哪些,列个名单,嗔恚有哪些,这个名单同那个名单划一条线,作成个图表……人家一看,学问好,佛学通,可是又落入贪欲。贪这个东西就丢不掉,脑子钻进去了,夜里都在想那个图表,在那个名词上,永远不得解脱。
这有慧方便解要如何得呢?要回向。我们解释佛经的名词,最困难的是「回向」,禅宗的祖师爷说回互。大家念完佛经以后念两句回向,那是口头回向。比如我们为父母亲念经,最后也要念一个回向的句子。有同学问我究竟什么是回向,这同学的学问很好的,难道他连这文字都不懂吗?绝对懂的,可是他还要问,是真问题。其实回向还真难懂。你说做了功德之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还是做生意的心理?还是有所求心,不过所求的目的不同而已。
佛法这个回向的名词,翻译真是好。回向就是轮回,轮回就是回旋,回互,也就是无始无终,总而复始。你懂了物理的道理,我们的心本来就有回向的功能。换句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报就是回向。我经常要你们留意科学,科学越通,佛法越昌明,佛法是真正的科学。回向是本位不动,旋转的道理,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我们念经为父母作功德,你只要这个念头一起就已经回向了,不是在回向之外更加回向。
我们行一切佛法,修一切佛法,不要被法所缚,要有这个智慧,才能够真得到佛法的利益,求得解脱。
接着,维摩居士另起一个题目。
有病菩萨该如何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他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一切有病的学佛的人,应该像上面所讲的,观一切的法。为什么来问病会牵扯到这么多佛法来?这个我们都讨论过了。因为生病,身体的病怎么来的?由念而来。念又怎么来?念由心造。因为心理不正常,慢慢形成身体的病。所以依佛法的医理,一切的病都是心理来的。像我们现在,都有「老」病,生老病死的老,这就是个病态,这个病态的过程是由业力来,业力怎么来?从心来。病由业生,业由心造。了心以后,就没有病,也没有生老病死,所以都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居士对有疾菩萨说,应当要这样子来观。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实际的行为,就是一个实际的修法。他说,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随时随地要晓得,我们的肉身,这个业报之身,本来是无常的,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前几天看见有个同学头发有些白了,我们一直以为他很年轻的,一问他年纪,不知不觉都四十八岁了。他说白头发拔了又生出来,很麻烦。我说我还恨自己头发白得不够快,一头白发多漂亮,还可以装成有道之士,古人形容是「童颜鹤发」,鹤发就是白头发。看通了人生,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
我现在去理发时,看到个现象很有趣,有些男士去染头发,染得乌黑,还修指甲,一搞一两个钟头,有这个时间浪费不如回家打坐。这染头发在中国古代就有,而且还有染胡子的。人不论古今中外都怕老,老就老了嘛!老有老的漂亮,死也有死的漂亮。真是没有气派!经不起老!人不要怕死。古人有首诗:
白发新添数十茎几番拔尽白还生
不如不拔由他去那得功夫与白争
他的白头发拔了又生,后来大悟了,不如不拔,哪有时间跟这头发争呢!讲了半天,就是要观身无常,这个肉身从出生时,就开始一天一天死亡,就算活了一两百年,不过是把死亡的时间拖后而已。这个观身的观,不是要你做什么特别的观,是了解的意思,要你了解这个生命肉体的存在本来无常,是苦的根本,要观身本来空,无我。你也许会说,这些话不用说了,我们学佛那么久,都懂了。对不起,为什么重复说?因为大家虽然了解,可是没有真做到。如果一下做到了,就成功了。不管多么会说无常、苦、空、无我,一点都做不到。哪里做不到?心做不到。心念真做到了,一放下就对了。
维摩居士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慧解脱,这里有个关键,有很多同学修白骨观,有几位年轻的还修得很好。我常对他们说要注意,白骨观要观好,观不起来不算数。观起来一定,就不用打坐,自己白骨架子随时随地观出来了。出来之后,进一步要白骨放光,然后观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如果造不出来,你的佛法就是空话。观空了以后就没有人问我:「老师,我观空了以后怎么办?」哼!观空了就给你一个耳光,观空了还要怎么办!还要问?你就是空不了嘛!可是,这样观成了,放光、空,然后定在那里,这样算解脱了没有?这是定,不是慧,不是慧解脱。那个境界,还是第六意识所造的。话说回来,你还没有做到就少吹了,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真正的解脱是慧解脱。这里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不是白骨观那个观想的「观」,是理念上的「观」,本来此身无常,本来此身是苦,本来此身是空,本来无我,这是慧解脱。
可是你要注意,不要认为这样你就懂了这个慧解脱,你又错了。你必须要「定」修到了,然后观透彻了,才是定慧解脱,才是究竟。得了慧的人怎么行菩萨道?「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明知道此身无常、苦、空、无我,可是不怕入轮回,不怕生老病死,生生世世情愿再来,愿意吃这个苦头,愿意受这个罪,救度利益世间一切众生,不生退却心,才是菩萨的方便慧。所以诸佛菩萨的大愿,也可以说就是诸佛菩萨的方便慧,也就是菩萨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小乘的人比菩萨聪明,知道不可为,这个众生度不了何必度?就不管了。菩萨道是明知道众生不听话,要跟他千年万年乃至多少劫都跟下去,总有一天使他听话,自己这样做是很痛苦的。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这里特别重要,了生死是怎么了?所谓的「坐脱立亡」,跟人家打个招呼说自己要走了,腿一盘就死了,本事是大,可是不一定了了生死。他可以是生死来去自由,不一定可以了生死。了生死的道理,就是《维摩诘经》现在讲的这一段。
维摩居士告诉大家,要这样去看这个身体:只要有肉身的存在,就一定随时有病。肉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类组合,依现代医学观点,是由九大系统组合。坐久了想站起来,坐得难过了就是病,是坐病。站久了有站病。打坐久了腿发麻也算是病,你把腿放了,觉得舒服,又成放的病,放久了又想盘起来。给你躺下来,躺久了你又受不了。这就是「身不离病」。
接下来他说「病不离…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