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修菩薩道。簡單的例子,我們在佛堂念佛,如果有人的衣著在我們看起來不如法的話,就會一面念佛一面瞪他一眼,嗔恚心就來了,因爲我們認爲這樣才對,他那樣就不對。縱然在弘法在利生,心中貪嗔癡等煩惱一點沒有動搖。大的例子也有,有些人發菩薩心發得過頭,看到朋友或家人不信佛,氣得睡不得覺,講人家會下地獄,那個態度就是嗔恚心。如果拿宗教情緒來看,會覺得他是好的佛教徒,但是在我看來,他很可憐。你學你的佛,別人作他的人,各有各的路,你學佛究竟對了沒有,別人作人究竟錯了沒有,都是問題,不要用一個尺碼來看全世界所有的人。老實說,朋友或家人,可能就是看了你這神神經經的樣子才不信佛的。這就叫作無慧方便,所以把自己束縛起來了。雖然也是行菩薩道,因爲自己沒有智慧方便,因爲以貪欲嗔恚邪見等(包括心理各種狀態,包括百法明門論各種心所而起的煩惱),來殖衆德本,雖然是作好事,但還是有所挾帶。應該以無所求、無所願、無所得的心情來做好事,才是真正的菩薩在殖衆德本。
我常說最怕年輕人找我學兩樣東西,一個是《易經》,一個是學佛。要學佛的人我都勸他們中年以後再來,該結婚生子的就趕快。而且真要學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個短時期要放下。有的人不肯放下,還以功利心來求佛法,希望對他的事業有幫助。這我就不懂了,我學佛一輩子了,對我的事業沒有幫助,我也不求幫助,要這樣的心情才可以學佛。沒有這個認識,不但學佛,學任何宗教我都反對。我爲什麼反對年輕人學《易經》呢?鑽進來爬不出去,就很麻煩。我開玩笑說,這兩樣東西最好都不要學通,學佛沒有悟道之前,可以想象悟了道以後的美妙境界。《易經》沒有學通前,可以沈醉在學通之後,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境界,但是真到了這個境界,日子過得多沒意思,就像是曉得出門會被人打,門都不敢出了。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怎麼樣是有智慧方便而得解脫?要離諸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你要注意這個「諸」字。貪欲不只一種,貪男女、功名、富貴、睡、吃等都是,多得很。比如我喜歡看書又喜歡買書,對書比對什麼都愛惜,經過幾回戰亂,丟了好多書,所以曾經發願不再買書,這真是好大的願,唉!不到叁個月又開始買書。覺得自己真可笑,這是習氣,也是貪欲。真學道這些都應該要丟下。「爲學日益,爲道日損」,什麼是學問?是妄想之所生,也都要丟掉。不過你們年輕人可不要抓住這句話,就不看書了。我甚至有時到了無書可讀的地步,手邊那麼多書全讀過了,這個時候,讀書的欲望來了也很痛苦。我對字畫也很喜歡,但是一件不留,因爲我老太爺從小就教我,聰明人喜歡古董字畫,笨人才收藏古董字畫。我們學佛一定要檢查自己的諸種貪欲,如果這種地方檢查不出來,你盡管在學佛,也統統是病態。
再下來是要離諸嗔恚,嗔恚也是很多樣的,不要認爲自己的小脾氣不算什麼,大小是一樣的,都是習氣,轉不了就解脫不了。
再來是離諸邪見,最後加重語氣「等諸煩惱」,這些都是煩惱根本。這些文字都容易懂,但你深入研究一下,這裏頭解釋多了。你研究出來,成了《維摩诘經》專家,就著書了,貪欲包括了哪些,列個名單,嗔恚有哪些,這個名單同那個名單劃一條線,作成個圖表……人家一看,學問好,佛學通,可是又落入貪欲。貪這個東西就丟不掉,腦子鑽進去了,夜裏都在想那個圖表,在那個名詞上,永遠不得解脫。
這有慧方便解要如何得呢?要回向。我們解釋佛經的名詞,最困難的是「回向」,禅宗的祖師爺說回互。大家念完佛經以後念兩句回向,那是口頭回向。比如我們爲父母親念經,最後也要念一個回向的句子。有同學問我究竟什麼是回向,這同學的學問很好的,難道他連這文字都不懂嗎?絕對懂的,可是他還要問,是真問題。其實回向還真難懂。你說做了功德之後,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不是還是做生意的心理?還是有所求心,不過所求的目的不同而已。
佛法這個回向的名詞,翻譯真是好。回向就是輪回,輪回就是回旋,回互,也就是無始無終,總而複始。你懂了物理的道理,我們的心本來就有回向的功能。換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報就是回向。我經常要你們留意科學,科學越通,佛法越昌明,佛法是真正的科學。回向是本位不動,旋轉的道理,有向心力也有離心力。我們念經爲父母作功德,你只要這個念頭一起就已經回向了,不是在回向之外更加回向。
我們行一切佛法,修一切佛法,不要被法所縛,要有這個智慧,才能夠真得到佛法的利益,求得解脫。
接著,維摩居士另起一個題目。
有病菩薩該如何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他對文殊師利菩薩說,一切有病的學佛的人,應該像上面所講的,觀一切的法。爲什麼來問病會牽扯到這麼多佛法來?這個我們都討論過了。因爲生病,身體的病怎麼來的?由念而來。念又怎麼來?念由心造。因爲心理不正常,慢慢形成身體的病。所以依佛法的醫理,一切的病都是心理來的。像我們現在,都有「老」病,生老病死的老,這就是個病態,這個病態的過程是由業力來,業力怎麼來?從心來。病由業生,業由心造。了心以後,就沒有病,也沒有生老病死,所以都要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維摩居士對有疾菩薩說,應當要這樣子來觀。
「又複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爲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這裏告訴我們一個實際的行爲,就是一個實際的修法。他說,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隨時隨地要曉得,我們的肉身,這個業報之身,本來是無常的,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前幾天看見有個同學頭發有些白了,我們一直以爲他很年輕的,一問他年紀,不知不覺都四十八歲了。他說白頭發拔了又生出來,很麻煩。我說我還恨自己頭發白得不夠快,一頭白發多漂亮,還可以裝成有道之士,古人形容是「童顔鶴發」,鶴發就是白頭發。看通了人生,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
我現在去理發時,看到個現象很有趣,有些男士去染頭發,染得烏黑,還修指甲,一搞一兩個鍾頭,有這個時間浪費不如回家打坐。這染頭發在中國古代就有,而且還有染胡子的。人不論古今中外都怕老,老就老了嘛!老有老的漂亮,死也有死的漂亮。真是沒有氣派!經不起老!人不要怕死。古人有首詩:
白發新添數十莖幾番拔盡白還生
不如不拔由他去那得功夫與白爭
他的白頭發拔了又生,後來大悟了,不如不拔,哪有時間跟這頭發爭呢!講了半天,就是要觀身無常,這個肉身從出生時,就開始一天一天死亡,就算活了一兩百年,不過是把死亡的時間拖後而已。這個觀身的觀,不是要你做什麼特別的觀,是了解的意思,要你了解這個生命肉體的存在本來無常,是苦的根本,要觀身本來空,無我。你也許會說,這些話不用說了,我們學佛那麼久,都懂了。對不起,爲什麼重複說?因爲大家雖然了解,可是沒有真做到。如果一下做到了,就成功了。不管多麼會說無常、苦、空、無我,一點都做不到。哪裏做不到?心做不到。心念真做到了,一放下就對了。
維摩居士說,觀身無常、苦、空、無我是慧解脫,這裏有個關鍵,有很多同學修白骨觀,有幾位年輕的還修得很好。我常對他們說要注意,白骨觀要觀好,觀不起來不算數。觀起來一定,就不用打坐,自己白骨架子隨時隨地觀出來了。出來之後,進一步要白骨放光,然後觀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如果造不出來,你的佛法就是空話。觀空了以後就沒有人問我:「老師,我觀空了以後怎麼辦?」哼!觀空了就給你一個耳光,觀空了還要怎麼辦!還要問?你就是空不了嘛!可是,這樣觀成了,放光、空,然後定在那裏,這樣算解脫了沒有?這是定,不是慧,不是慧解脫。那個境界,還是第六意識所造的。話說回來,你還沒有做到就少吹了,必須要經過這個修持。真正的解脫是慧解脫。這裏說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不是白骨觀那個觀想的「觀」,是理念上的「觀」,本來此身無常,本來此身是苦,本來此身是空,本來無我,這是慧解脫。
可是你要注意,不要認爲這樣你就懂了這個慧解脫,你又錯了。你必須要「定」修到了,然後觀透徹了,才是定慧解脫,才是究竟。得了慧的人怎麼行菩薩道?「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明知道此身無常、苦、空、無我,可是不怕入輪回,不怕生老病死,生生世世情願再來,願意吃這個苦頭,願意受這個罪,救度利益世間一切衆生,不生退卻心,才是菩薩的方便慧。所以諸佛菩薩的大願,也可以說就是諸佛菩薩的方便慧,也就是菩薩道,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小乘的人比菩薩聰明,知道不可爲,這個衆生度不了何必度?就不管了。菩薩道是明知道衆生不聽話,要跟他千年萬年乃至多少劫都跟下去,總有一天使他聽話,自己這樣做是很痛苦的。
「又複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爲慧。」這裏特別重要,了生死是怎麼了?所謂的「坐脫立亡」,跟人家打個招呼說自己要走了,腿一盤就死了,本事是大,可是不一定了了生死。他可以是生死來去自由,不一定可以了生死。了生死的道理,就是《維摩诘經》現在講的這一段。
維摩居士告訴大家,要這樣去看這個身體:只要有肉身的存在,就一定隨時有病。肉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類組合,依現代醫學觀點,是由九大系統組合。坐久了想站起來,坐得難過了就是病,是坐病。站久了有站病。打坐久了腿發麻也算是病,你把腿放了,覺得舒服,又成放的病,放久了又想盤起來。給你躺下來,躺久了你又受不了。這就是「身不離病」。
接下來他說「病不離…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