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P16

  ..续本文上一页苦一百万就这么没有了。」我说:「你贪嘛!」他否认,说只是想放点利息吃饭。我说:「这不是贪是什么?就一点也是贪!要贪就有果报的。原来那一百万本来也没有的,有什么稀奇!」一个学佛的人还这么放不掉,起码要行于空,本来一切皆空。

  可是有一点,你最后证到了真空,偏空之果的小乘罗汉声闻有个大毛病,不肯动,不肯修功德,不敢起行。因为真到了空是很乐很舒服的,这种乐境恐怕你们青年同学没办法了解。但有一种同空差不多的,有点空的影子,你们想不想学?想。就是睡大觉,当然这不是真空,可是真舒服,懒得起床。其实睡觉还不是空,只算是空的第二重影子,还不是第二重反映,人睡下去都不想起来,何况真证到了空。所以贪着于定,贪着于空,是犯菩萨戒律的,因为菩萨道是起行,可以说是入世,入什么世?就是「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一切菩萨证到了空,第一,不会被空耽误,不会贪着于空的境界,性空要起用,真空要起妙有。第二,更不会偏向于空,落在顽空之中拨无因果。

  所以菩萨「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注意这个「殖」是繁殖的殖,这个殖包括了很多东西,譬如培养细菌、养鱼、养牛、养羊,生出更多来,是殖。怎么殖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小善不要放弃,言行上的小善都要修持好。

  真正行菩萨道的人要念念归空,还能做到步步行有。要善护念,起心动念遍行功德,不是万事不管,反而更管事,为什么?要入世,「殖众德本」。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在座的各位,佛学都研究很深,经典也看了不少,看到这一句要想到《金刚经》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同时,也要参考达摩祖师另外一个法本所传的,达摩四行观(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换句话说,一切好事做了就做了,心里留都不留,若想我今天做了件好事帮了人了,那早就着相了,不是无相行。所以虽行无相,而不被无相所埋没,虽度一切众生,而不着相,是菩萨行。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无作」在有些经典翻成「无愿」,这两个不同文字的翻译,在佛法的意义上都对,因为愿力必定是心理的起行,用现代名词是心理行为。「虽行无作」是一切皆空,过去不留,作了等于不作。这个话使我们想起永明寿禅师引用古人的四句话:

  修习空花万行

  安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像天魔

  证成梦中佛果

  他悟后起修,一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忙得很。与黄教宗喀巴大师一样,前面讲过,他为了弘法分秒都不空闲。你们年轻同学不要学我,一定要做到宗喀巴大师这样。他两个人都是菩萨行,明知空、无作、无相,还是发大愿,生生世世再来。再来是很苦的,要投胎,长大,刚刚讲经说法不到几年就报销了,然后还要再来,真麻烦。可是菩萨不怕这麻烦,所以才能「虽行无作,而现受身」,这才是菩萨行。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这个话更难翻译了,怎么无起呢?起心动念是凡夫法,甚至可以借用禅宗大珠和尚的话,前面已经说过,「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好不好呢?你们有人走这个路线,打坐坐到一个念头不起,「不起心动念是阴魔」。第三句话,「或起不起是烦恼魔」,等于非想非非想境界。除了这三个路线,你看如何不是魔障。换句话来讲,我们现在说起心动念是凡夫法;不起心动念是天人境界或声闻法,偏空的;菩萨道呢?提起即用,放下便休,起与不起,了无窒碍。「虽行无起」,不起心动念而起用,「起一切善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前两天我考过你们沩山禅师的四句警语,我要你们千万注意,必须背得,「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就是菩萨道。放下的时候不着一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譬如要上座了,我就要入休息定,放下万缘,不着一尘。要起而行,要用了,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点小善都要注意。这个道理懂了,就明白维摩居士说的「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这一句话中的两个心字之间要顿一下,不要连起来读成了「心心数法」。上面的心代表本体之心,下面的「心数」是指心理作用状态,也就是心所。现在问题又来了,你做到了六波罗蜜当然是菩萨道,但是此地经文却说,你纵然做到了六波罗蜜还不是菩萨的全道,因为六波罗蜜还是偏向了出世法,是升华的向形而上走,是为了证得实相般若的一个次序。也可以用禅宗话讲,六波罗蜜做到了只能入佛,还不能入魔,还不全。

  所以大乘境界要十波罗蜜,要多加了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才差不多。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全的不二法门:修六波罗蜜是只向上修,是出世法,还要向下,要懂入世法才全,才是菩萨道。佛十名号之一是「正徧知」,注意是双人旁的徧。佛既然是正徧知,他不但懂出世法,也懂入世法,不过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表相,走的是出世的路子,实行给你们看。成佛的人是全的,不但懂出世法,当然也懂入世法,而且不但懂佛法,当然也懂魔法。菩萨能徧知众生心、心数法,对凡夫众生,乃至其它动物的心理状况都懂,不只是懂人类而已。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你们很多同学都想学神通,还有很多人写信来问。学佛修道想得神通,都是做生意心理。问你为什么学打坐,都是想健康长寿,不是吗?然后想神通,最好的会讲是想大彻大悟,那你去大彻大悟嘛!为什么来找我呢?还不是当投资生意,以功利心来的,对不对?你说那不来找老师要怎么办,你找你自己啊!菩提在你那儿,不在我这儿。我讲的都是真话,你不懂有什么办法。

  这两天有位在花莲的年轻居士,一封一封的限时信寄来,信写得真好,好像真的大彻大悟了,显教密教都学过了,恭维我一番就要我给他印证。我回信说,你老兄的信写得真好,当今世上没有大善知识,你找我就错了,我什么都不会,对不起了。他今天回信说,好极了,你自称什么都不会,给我启发很大,我觉得前面给你写的信都是过错,有一天如果我什么都不会,那就不用来看你了,我在这儿向你顶礼了。嘿!他虽然狂妄,这也了不起,我就把这信用红笔一圈,不用答复了,就算了。

  你们青年人都想学神通,现在维摩居士传给你,什么时候才修得成神通?要漏尽,什么叫漏尽?就是《俱舍论》告诉你的,贪、嗔、痴、慢、疑五个根本烦恼,加上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见,达到此心绝对没有这些习气了,就叫作漏尽。不是你们年轻人以为不遗精不漏丹是漏尽,这只是最基本的而已,是道家的说法,是对付这个身体用的。能三年不遗精不漏丹,烧出来能有舍利子一点不稀奇,那是色身上的事。其实正确的应该叫坚固子,不能叫舍利子,除了佛以外,不可以叫舍利子。这种不漏没有什么稀奇,如果你梦境中仍然有念就还是漏。维摩居士露消息给你,要漏尽了才真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尽六通。但是就算是六通具足,还只是小乘之果,菩萨道就严重了,要「不尽漏」而得六通。请问诸位要怎么得?去参。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为了节省时间,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名相就不详细讲了,不懂的可以请教这里出家的同学。根据小乘理论,修成四无量心是修得梵行。梵是什么意思?毕竟清净谓之梵,修持到相当程度才能到梵天。梵天是什么天?我告诉诸位,根据佛法,是青天,是蓝色,是密宗画的药师佛那个青色,像碧海一样。我干脆把密宗的秘密都告诉你们,气脉真通了的人,自己身体的内部,一天到晚都在梵天的青天中,同药师佛那个身体一样的。那就是中脉通了,中脉无脉,不是有形的血管。到了这个境界当然祛病延年。当然不是人变成了蓝色的,你看了怕都怕死了,还可能有肝病。那境界是万里青天,一点云都没有,那当然无念。

  所以修四无量心应该处处清净心,是梵天的行为在做事,但是没有贪于梵天境界而不来。我经常告诉诸位同学,真得了道一定更谦虚,不会像我这样狂妄自大,不会的。我这样没有道的人才会经常吹吹牛、骂骂人。如果摆出一副大师样子,要人礼拜才传个道,那也可以免了,他得的道也有限的。菩萨道是不会自命高的。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我学佛,是以科学来求证!一定要证到空,不证到空我不一定信的,我可以承认这一套理论是对的,但是讲事实我非自己经验到不可。所以讲四禅八定你就要修到,但是你要注意,你禅定修到了,不一定能解脱,你可能又会被禅定境界所困,能不为所困,才得了解脱道。得了解脱道又不一定是得了三昧,三昧很难翻的,不是你家的三妹四妹。三昧是译音,勉强用中文翻是境界,但还是不能完全表达,只是理论性的意思,就是你身心的感受,不是凡夫境界,是瑜伽境界。《瑜伽师地论》有十七地,都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因此定、三昧的境界,不只一个,诸佛菩萨有无量三昧。譬如你打坐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念佛三昧之一,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也是念佛三昧之一。念到大势至菩萨的法门,净念相继,也是念佛三昧之一。打坐坐到了空,也是三昧。不空,观明点定住了不想下座,也是三昧。入了光明定不想下座,也是光明定三昧之一。

  所以得了四禅八定不一定得解脱,得了解脱不一定入三昧,要注意,禅定、解脱、三昧,三个范围不同。真修佛法的人都要会,都要证得,大菩萨们都到达的,所以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