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P16

  ..續本文上一頁苦一百萬就這麼沒有了。」我說:「你貪嘛!」他否認,說只是想放點利息吃飯。我說:「這不是貪是什麼?就一點也是貪!要貪就有果報的。原來那一百萬本來也沒有的,有什麼稀奇!」一個學佛的人還這麼放不掉,起碼要行于空,本來一切皆空。

  可是有一點,你最後證到了真空,偏空之果的小乘羅漢聲聞有個大毛病,不肯動,不肯修功德,不敢起行。因爲真到了空是很樂很舒服的,這種樂境恐怕你們青年同學沒辦法了解。但有一種同空差不多的,有點空的影子,你們想不想學?想。就是睡大覺,當然這不是真空,可是真舒服,懶得起床。其實睡覺還不是空,只算是空的第二重影子,還不是第二重反映,人睡下去都不想起來,何況真證到了空。所以貪著于定,貪著于空,是犯菩薩戒律的,因爲菩薩道是起行,可以說是入世,入什麼世?就是「雖行叁界,而不壞法性」。一切菩薩證到了空,第一,不會被空耽誤,不會貪著于空的境界,性空要起用,真空要起妙有。第二,更不會偏向于空,落在頑空之中撥無因果。

  所以菩薩「雖行于空,而殖衆德本」。注意這個「殖」是繁殖的殖,這個殖包括了很多東西,譬如培養細菌、養魚、養牛、養羊,生出更多來,是殖。怎麼殖呢?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小善不要放棄,言行上的小善都要修持好。

  真正行菩薩道的人要念念歸空,還能做到步步行有。要善護念,起心動念遍行功德,不是萬事不管,反而更管事,爲什麼?要入世,「殖衆德本」。

  「雖行無相,而度衆生,是菩薩行。」在座的各位,佛學都研究很深,經典也看了不少,看到這一句要想到《金剛經》所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同時,也要參考達摩祖師另外一個法本所傳的,達摩四行觀(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換句話說,一切好事做了就做了,心裏留都不留,若想我今天做了件好事幫了人了,那早就著相了,不是無相行。所以雖行無相,而不被無相所埋沒,雖度一切衆生,而不著相,是菩薩行。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無作」在有些經典翻成「無願」,這兩個不同文字的翻譯,在佛法的意義上都對,因爲願力必定是心理的起行,用現代名詞是心理行爲。「雖行無作」是一切皆空,過去不留,作了等于不作。這個話使我們想起永明壽禅師引用古人的四句話:

  修習空花萬行

  安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像天魔

  證成夢中佛果

  他悟後起修,一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忙得很。與黃教宗喀巴大師一樣,前面講過,他爲了弘法分秒都不空閑。你們年輕同學不要學我,一定要做到宗喀巴大師這樣。他兩個人都是菩薩行,明知空、無作、無相,還是發大願,生生世世再來。再來是很苦的,要投胎,長大,剛剛講經說法不到幾年就報銷了,然後還要再來,真麻煩。可是菩薩不怕這麻煩,所以才能「雖行無作,而現受身」,這才是菩薩行。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這個話更難翻譯了,怎麼無起呢?起心動念是凡夫法,甚至可以借用禅宗大珠和尚的話,前面已經說過,「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好不好呢?你們有人走這個路線,打坐坐到一個念頭不起,「不起心動念是陰魔」。第叁句話,「或起不起是煩惱魔」,等于非想非非想境界。除了這叁個路線,你看如何不是魔障。換句話來講,我們現在說起心動念是凡夫法;不起心動念是天人境界或聲聞法,偏空的;菩薩道呢?提起即用,放下便休,起與不起,了無窒礙。「雖行無起」,不起心動念而起用,「起一切善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前兩天我考過你們沩山禅師的四句警語,我要你們千萬注意,必須背得,「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這就是菩薩道。放下的時候不著一塵,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譬如要上座了,我就要入休息定,放下萬緣,不著一塵。要起而行,要用了,是萬行門中,不舍一法,一點小善都要注意。這個道理懂了,就明白維摩居士說的「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行六波羅蜜,而徧知衆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這一句話中的兩個心字之間要頓一下,不要連起來讀成了「心心數法」。上面的心代表本體之心,下面的「心數」是指心理作用狀態,也就是心所。現在問題又來了,你做到了六波羅蜜當然是菩薩道,但是此地經文卻說,你縱然做到了六波羅蜜還不是菩薩的全道,因爲六波羅蜜還是偏向了出世法,是升華的向形而上走,是爲了證得實相般若的一個次序。也可以用禅宗話講,六波羅蜜做到了只能入佛,還不能入魔,還不全。

  所以大乘境界要十波羅蜜,要多加了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才差不多。這裏告訴我們一個全的不二法門:修六波羅蜜是只向上修,是出世法,還要向下,要懂入世法才全,才是菩薩道。佛十名號之一是「正徧知」,注意是雙人旁的徧。佛既然是正徧知,他不但懂出世法,也懂入世法,不過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表相,走的是出世的路子,實行給你們看。成佛的人是全的,不但懂出世法,當然也懂入世法,而且不但懂佛法,當然也懂魔法。菩薩能徧知衆生心、心數法,對凡夫衆生,乃至其它動物的心理狀況都懂,不只是懂人類而已。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你們很多同學都想學神通,還有很多人寫信來問。學佛修道想得神通,都是做生意心理。問你爲什麼學打坐,都是想健康長壽,不是嗎?然後想神通,最好的會講是想大徹大悟,那你去大徹大悟嘛!爲什麼來找我呢?還不是當投資生意,以功利心來的,對不對?你說那不來找老師要怎麼辦,你找你自己啊!菩提在你那兒,不在我這兒。我講的都是真話,你不懂有什麼辦法。

  這兩天有位在花蓮的年輕居士,一封一封的限時信寄來,信寫得真好,好像真的大徹大悟了,顯教密教都學過了,恭維我一番就要我給他印證。我回信說,你老兄的信寫得真好,當今世上沒有大善知識,你找我就錯了,我什麼都不會,對不起了。他今天回信說,好極了,你自稱什麼都不會,給我啓發很大,我覺得前面給你寫的信都是過錯,有一天如果我什麼都不會,那就不用來看你了,我在這兒向你頂禮了。嘿!他雖然狂妄,這也了不起,我就把這信用紅筆一圈,不用答複了,就算了。

  你們青年人都想學神通,現在維摩居士傳給你,什麼時候才修得成神通?要漏盡,什麼叫漏盡?就是《俱舍論》告訴你的,貪、嗔、癡、慢、疑五個根本煩惱,加上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見,達到此心絕對沒有這些習氣了,就叫作漏盡。不是你們年輕人以爲不遺精不漏丹是漏盡,這只是最基本的而已,是道家的說法,是對付這個身體用的。能叁年不遺精不漏丹,燒出來能有舍利子一點不稀奇,那是色身上的事。其實正確的應該叫堅固子,不能叫舍利子,除了佛以外,不可以叫舍利子。這種不漏沒有什麼稀奇,如果你夢境中仍然有念就還是漏。維摩居士露消息給你,要漏盡了才真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盡六通。但是就算是六通具足,還只是小乘之果,菩薩道就嚴重了,要「不盡漏」而得六通。請問諸位要怎麼得?去參。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爲了節省時間,這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名相就不詳細講了,不懂的可以請教這裏出家的同學。根據小乘理論,修成四無量心是修得梵行。梵是什麼意思?畢竟清淨謂之梵,修持到相當程度才能到梵天。梵天是什麼天?我告訴諸位,根據佛法,是青天,是藍色,是密宗畫的藥師佛那個青色,像碧海一樣。我幹脆把密宗的秘密都告訴你們,氣脈真通了的人,自己身體的內部,一天到晚都在梵天的青天中,同藥師佛那個身體一樣的。那就是中脈通了,中脈無脈,不是有形的血管。到了這個境界當然祛病延年。當然不是人變成了藍色的,你看了怕都怕死了,還可能有肝病。那境界是萬裏青天,一點雲都沒有,那當然無念。

  所以修四無量心應該處處清淨心,是梵天的行爲在做事,但是沒有貪于梵天境界而不來。我經常告訴諸位同學,真得了道一定更謙虛,不會像我這樣狂妄自大,不會的。我這樣沒有道的人才會經常吹吹牛、罵罵人。如果擺出一副大師樣子,要人禮拜才傳個道,那也可以免了,他得的道也有限的。菩薩道是不會自命高的。

  「雖行禅定解脫叁昧,而不隨禅生,是菩薩行。」我學佛,是以科學來求證!一定要證到空,不證到空我不一定信的,我可以承認這一套理論是對的,但是講事實我非自己經驗到不可。所以講四禅八定你就要修到,但是你要注意,你禅定修到了,不一定能解脫,你可能又會被禅定境界所困,能不爲所困,才得了解脫道。得了解脫道又不一定是得了叁昧,叁昧很難翻的,不是你家的叁妹四妹。叁昧是譯音,勉強用中文翻是境界,但還是不能完全表達,只是理論性的意思,就是你身心的感受,不是凡夫境界,是瑜伽境界。《瑜伽師地論》有十七地,都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因此定、叁昧的境界,不只一個,諸佛菩薩有無量叁昧。譬如你打坐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念佛叁昧之一,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也是念佛叁昧之一。念到大勢至菩薩的法門,淨念相繼,也是念佛叁昧之一。打坐坐到了空,也是叁昧。不空,觀明點定住了不想下座,也是叁昧。入了光明定不想下座,也是光明定叁昧之一。

  所以得了四禅八定不一定得解脫,得了解脫不一定入叁昧,要注意,禅定、解脫、叁昧,叁個範圍不同。真修佛法的人都要會,都要證得,大菩薩們都到達的,所以雖行禅定解脫叁昧,而不隨禅生…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